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政治 >> 如果ldquo星巴克rdquo翻
简直不可想象这些词它们全都是音译外来词。
什么样的外来词容易被记住?说起外来词,你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外来词是什么?是“MTV、DVD、NBA、DNA”?还是“鸡尾酒、青霉素、寻呼机”?又或是“迷你裙、苹果派、盖世太保”?反正总不会是“德莫克拉西”“布尔什维克”“罗曼蒂克”这种词。所以,最终它们都变成了“民主”“多数派”“浪漫”,不管音译还是意译,总归变成了更容易被中国人记住的形式。所以,“talkshow”被翻译成“脱口秀”,“neon”被翻译成“霓虹”,“club”被翻译成“俱乐部”,“AIDS”被翻译成“爱滋”,“bandage”被翻译成“绷带”……就连药名也能被翻译得惟妙惟肖——paracetamol[,p?r?sit?mɑl]就是“扑热息痛”,vitamin就是“维他命”。这些字到了中文里面,都有了我们更容易理解的中文意义。如果“扑热息痛”翻译成“派热赛特莫”,你还记得住吗?你还觉得它是一种药吗?如果“盖世太保”被翻译成“盖斯塔波”,你还记得住吗?你还能想象出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吗?单纯无脑又复杂冗长的音译词,就算能流行一阵,最终能沉淀下来的,大多数还是那些结合了汉文化的外来词。一个外来词能够迅速被我们记住,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外来词本身,而是汉译的方式。(结合今天第三条图文《外来词的语言文化二重性》阅读效果更好哦)
外来词的基本类型
汉语的外来词的形式主要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意译结合、直接借用五种主要形式(也有的人把日语借形词独立于“直接借用”一类)。
音译
音译词里面也分两种,一种是纯音译,只是用近音字代替,其中的汉字失去了原意,只是一个表音符号。如伦巴rumba,雷达radar,扑克poker,声纳sonar,克隆clone……等。
还有一种就是刚才提到过的“扑热息痛”这种,音译兼表意的音译词。它跟下面要说的“半音译半意译”有所不同,它在形式上只是音译,只是结合了汉字表意的特点。例如“sprite”译为“雪碧”,就属于这种类型。
意译
汉语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文化与独特结构的语言,与别的诸多语言都有巨大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之下,外来词在经过汉译这道程序的时候,往往要接受汉语的规则支配,故意译词比较能够体现出汉语的特点。例如“cocktail”我们翻译为“鸡尾酒”,而不是“库克泰尔”。
半音译半意译
“苹果派”是典型的半音译半意译,“苹果”并没有音译,但“派”是音译。“星巴克”“呼啦圈”也是属于这种类型。(如果“星巴克”翻译成“斯达巴克斯”,你还记得住吗?)上海话里的“老克勒”“小开”也是这种。既保留了中国特色,又充满了“洋化”气息,独有韵味。
还有一种半音译半意译词,它们的音译部分是音译兼表意的那种,很容易跟纯意译词弄混。比如“冰淇淋”(Icecream),其中的“冰”是意译,“淇淋”是音译(音译兼表意型),不能把它们跟纯意译词弄混。
直接引用
汉语结构独特,有些外来词确实不好翻译,翻译后还不如原文清晰了然,那怎么办?直接照搬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MTV、NBA、DNA、DJ……没人会说“音乐电视”、“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脱氧核糖核酸”、“广播电台流行音乐播音员”吧。哪怕再把汉语缩写,也不如直接引用字母词来得简单明了。另外,日语的借形词个人认为也可以归于这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借用的词后面再加个汉字,比如“PH值”“BP机”,这样说出来音节少,写起来笔画少,后面加个汉字也更助于理解。
这种直接引用型的外来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翻译的重要性
汉语博大精深,有时候音译和意译的区别不明显,不论从哪个角度解释,它都很形象生动。有的外来词并不是很好记,但我们能够如此快地记住它们,是因为我们记住的是汉译的那个词。换一个译法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
文化的传递,翻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让我们学好汉语,也学好外语,做一个更贴切的译者,也做一个更尽责的文化传播使者。
思考使人进步
最后一道小思考题留给大家:呼啦圈、冰淇淋、脱口秀、鸡尾酒,这四个词分别属于上述的哪一种呢?先好好思考一下,欢迎文末留言。
相关阅读
汉诗英译,谁译得“好”?
英语算不算一种克里奥尔语?
余光中:警惕汉语中的欧化句式
汉语中的外来词
“冰淇淋”为什么是两个语素?
马桥的“词典”,中国的文化
洋泾浜和混合语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