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政治 >> 看电视电影的英语内容,会改变你的口语发音
现在很多家长都指望孩子的英语启蒙靠看电视、听音频等媒体中的“正宗英语”来实现。这个想法很朴素:我自己的英语说不好,请外教、上国际幼儿园又太贵,电视上、网上的英语电影、音视频资源很多,都是老外在说纯正地道流利的语音,让孩子观看或者开着外放“磨耳朵”,他们的英语不就学会了么?
说老实话,伍教练也希望看电视等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语言发育的研究早就发现“视频缺陷”——缺乏互动的单向收听音视频,太小的孩子是学不会语言的,尽管里头的英语很纯正。两岁以下的孩子看视频弊端很多,包括词汇量受损。
因此,我的建议是家长亲自说英语,跟孩子说以及在孩子面前跟其他家庭成员(例如孩子他妈)说英语。这种做法得到主流语言学理论(如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论)以及不少实证研究(如瑞典的土耳其二代移民研究,Kotsinas,)支持,孩子可以掌握母语级别的英语。但是,父母的口语不纯正的话,孩子自然也说得不纯正,可能发育成“中式英语”,甚至形成新的英语方言。
现在大家都瞧不起“中式英语”,其实这其实不丢人,世界上各种英语方言多了去了,例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美国社会中的非洲英语(AAE)和西班牙英语(HP)在发音和语法上也自成一体。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印度人,他们的英语口音很重,但是说起来比英美的母语人士还自信,看看印度国家级英语电视台NDTV的主持人和嘉宾就知道了(我在国内时经常看的英文电视台,装个app就能看)。可能凭着这种自信,印度人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例如在美国社会印度人比华人混得好,出了好多大公司的CEO。
孩子的英语带中式口音咋了?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如果中国父母的英语口语确实很糟糕,又坚持跟孩子只说这种蹩脚的英语,就相当于洋泾浜语(pidgin,不成熟的混杂语言),孩子经过母语化升级,就演变成克里奥尓语(Creole),形成新的英语方言(成熟语言)。这是最极端的状况,形成条件包括父母的英语极端糟糕,孩子只有父母的输入源,而且父母极端坚持只说洋泾滨英语,最后孩子的“英语”跟标准英语交流可能出现困难,就像我们跟国内一些方言区的老乡说普通话难以沟通的状况。
现实不会如此极端。洋泾滨英语是历史产物,见于上海香港开埠年代、华洋互通的初期,现在如果还有的话估计就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向老外兜售商品的小贩。对于接受过正规学校英语教育的绝大部分父母来说,口语再糟糕都比洋泾滨好很多,起码能遵循基本的语法。这些父母坚持跟孩子说英语,孩子发生克里奥尔语化之后,发育而成的母语级英语足以跟标准英语沟通,母语级别的听力也足以听懂电影、电台,就是口语发音、表达难免带着比较浓郁的中式味道——这问题不大,起码我不觉得有什么可耻,更何况比没有启蒙强。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的语言发育关键期,3岁后就算请外教伺候也很可能保留中式口音,而且学得再费劲,语言反应也是非母语级的。
更何况,父母还有电视等媒体上的“正宗英语”可以给孩子输入呢。有国内专家说,父母从小跟孩子说英语很重要,但到一定年龄就要“退出”,让电视上的正宗英语接手,孩子就不容易发育成Chinglish了。根据语言发育的研究,“退出”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孩子在国内只能跟父母说英语,那么父母在任何岁数退出都将导致前功尽弃。至于电视英语“接手”,我倒是希望这个观点是对的。最近,我研读了格拉斯哥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JaneStuart-Smith的系列论文,发现这个问题不简单。
正方:看电视可改变方言口音社会语言学的扩散理论(diffusion)认为,跟不同方言、口音的人交谈,会让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说话方式逐渐发生改变。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对口语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电视等音视频媒体,而书本报刊等文字媒介对口语也有着一定的改变作用。音视频媒体的潜移默化作用究竟有多大,目前未有定论。看电视是单向传播,你跟屏幕上的人没法互动交谈,你就能学会电视中的纯正英语吗?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看电视,口语可能会改变——
英国东南部特别是伦敦东部地区口音(Cockney)中think、three等词汇的/th/发[f](TH-fronting现象),而远在诺威奇的打工一族跟伦敦的联系不大,通过看电视似乎就逐渐这么发音了。离伦敦更远的苏格兰格拉斯哥工薪族家庭的年轻人也有这种倾向,可能是受到以伦敦为背景的电视剧的影响,例如当年热播的肥皂剧EastEnders(《东区人》),全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追着看呢。这可能有心理因素,无产阶级们看到小资情调之后心向往之,就模仿起口音来。
德国在二战后建立起全国性广播,对德语产生了统一化的推动作用。现在德国的德语电视节目对奥地利的德语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改变了奥地利人的很多词汇和语法。二战后西欧很多方言衰落,被认为与广播的普及有关。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PeterTrudgill认为,看电视是可以学会一些词汇和习语的,特别是方言区的人通过看电视会受到标准语言的影响,但前提是人们看电视的时候要主动学习模仿。电视上出现的都是英雄、美女、名人,容易吸引观众模仿。时间长了,累积效应就会很巨大,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
反方:电视口音不是想学就会说20世纪大众传媒广泛发展,从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人们以为各地方言很快就会被媒体中的主流、标准口音“统一”。然而,美国、英国的各地英语方言似乎不为所动,没有被“统一”的迹象。例如,英国很多方言区的人长期看BBC、ITV等电视台,口音也没有变成伦敦腔。
巴西各地的人们说着各种葡萄牙语方言,很多人看到了电视剧后向往中产阶级的生活,表示更爱说标准的葡萄牙语了,但实际上他们的口语改变并不明显。
意大利南部的人们说话有当地口音,看电视听了很多标准的意大利语发音之后,口音并未明显改变。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电视广播媒体对语言的影响有限。这可能是人际交流的影响难以动摇——你想学电视上的口音口吻,但周围老乡的说话方式对你的影响更大。媒体比较容易传播词汇和短语,让你跟着说一些是耄的说法,包括一些言外之意。有研究发现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从电视中学到一些词汇,但学习效率不高,最好有大人在旁讲解一下。
现在国内很多人在玩英语配音秀,我听过很多网友给喜欢的影视桥段配音,好像有点美音、英音的味道,但明显不纯正。连我这个非母语人士都能听出来,英美老外恐怕一听就知道了。我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和同学去唱K,有北方的同学唱粤语歌,还问我这个正宗广州人唱得准不准?“非常准,比我说得还准!”呵呵,大家开心就好。
习惯说英语,才谈得上口音多接触电视、电影、广播中的纯正英语还是有点用的,当然前提是能听懂。根据大量研究的结论,就算听懂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也不容易学会纯正的英音、美音。
Stuart-Smith认为,如果你说的语言和电视上的语言本来就有共通之处,电视就可能成为改变的催化剂。例如,格拉斯哥的一些小孩会把think的/θ/说成[h]ink,类似于TH-fronting的改变,就为看伦敦电视剧后口音的改变埋下了伏笔。换言之,受了电视广播的影响之后,人们会根据自身方言的特点进行吸收。此外,大家都爱看的电视更容易改变你的语言,因为你跟别人有更多的机会聊到电视上的内容。
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人士而言,首先还是多说,哪怕是带着明显的中式口音也要多开口说,然后才能跟电视上的纯正英语有一些“共通之处”。就算电视改变不了我们的“中式英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如果非要追求孩子说一口纯正的英美口音,请老外陪聊便可,多花一笔钱呗。很多父母跟孩子根本不说英语,却想“英语启蒙”“纯正口音”什么的,又请不起外教,只是异想天开罢了。
ReferencesKotsinas,U.-B.().Immigrantchildren’sSwedish:Anewvariety?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9,–
Stuart-Smith,J.().Theinfluenceofthemedia.TheRoutledgeCompaniontoSociolinguistics.London:Routledge,-.
Stuart-Smith,J.,Pryce,G.,Timmins,C.,Gunter,B.().Televisioncanalsobeafactorinlanguagechange:Evidencefromanurbandialect.Language,89(3),-.
文/伍君仪,透析英语使用法创始人、畅销书系列《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把你的词汇用起来!》作者、伦敦大学学院语言学硕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