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从地图上看,挪威占据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这是一个遍布高原、山地、冰川的国家。从冰川期残留下的陡峭雪山上,有大片的白。山脚下的树林,是大片的绿。向西边的挪威海眺望,又是看不到尽头的蓝。漫长的海岸线和峡湾造就了无数个天然良港,这些港口的船只向南驶向大西洋,向北可以到北冰洋。一代代渔夫春季从这里出发,秋季回到这里,或永远不会回来。
绵长山脉脚下的卑尔根就是这些港口中的一个,密集的贸易和渔业使它成为挪威第二大城市。人们现在去挪威旅游一般不去首都奥斯陆,而是去卑尔根,吸引人们的不单是它山水一线天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些浸泡在卑尔根常年雨水中的文化景点。没错,卑尔根还是一个艺术家云集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艺术家,就是生于此、逝于此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Grieg,-)。如今在卑尔根,你可以在格里格音乐厅内,欣赏创建于年的卑尔根爱乐乐团演出,格里格也曾是这个乐团的指挥。
格里格的肖像很容易被人记住——凌乱的头发、宽大的前额、忧郁的眼睛以及一撮标志性的小胡子,乍一看会以为是爱因斯坦的弟弟。生于6月15日的格里格有着双子座特有的敏感:为了摆脱源于孤独的忧郁,他心神不定、脚步不停,有着艺术家的性格和孱弱的身体。星座书上这样说双子座的男性:“这是个迷人的和有些异想色彩的人。喜欢瞬息万变,不喜欢永恒持久。当他把迷人的和弦弹得恰到好处的时候,他会悄然离去,到别处去吸引新的听众。”这段话用在格里格身上实在贴切,他的人生和音乐也像他笔下的培尔·金特一样,在浪子回头时才明白什么是最可贵的。
青年格里格
一个作曲家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能写什么类型的音乐。格里格的小品写的是真好,而一涉及到交响奏鸣体裁,他就在音乐学院的那些教条的束缚下缩手缩脚,精细的才情难以施展,到头来每个乐章不过几分钟。论演绎宏大的音符思辨哲学,外乡人终究拼不过德奥本土作曲家。
这样反而好。从19世纪的小资,到今日的小清新,人们对深度的宏大叙事日益厌烦,由重向轻、由精英向通俗的文化转向,音乐小品一直最讨人们耳朵欢喜。几分钟一首的小曲,格调高雅,又没那么正襟危坐,浓妆淡抹总相宜。微博时代的人们怎么会允许狂暴的贝多芬扰乱自己的下午茶呢?成套的《抒情小品》会被人与克莱德曼轻音乐放在一起,用作迷你背景音乐正合适。
妇孺皆知的美妙旋律总会成为乐评专家诟病的对象,在这些考官的眼中,勾人的旋律像一个诱人的荡妇,永远无法成为神圣崇高的圣女。基于这样标准,格里格、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这类人的音乐一律被划入庸俗浅薄之流。当然,这些对格里格而言都无关紧要,他早已不打算攀爬音乐哲学的高山,只想在山脚下,为人们修建几座栖身之宅。
幼年情景
“格里格”其实是个苏格兰姓氏。格里格的曾祖父在苏格兰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卡洛登战役失败后,迁徙到卑尔根定居。格里格的父亲一边做着英国领事一职,一边照应着家族的生意,他还是一位业余音乐爱好者。格里格的母亲是一位省长的女儿,自幼在汉堡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卑尔根城颇有名气的钢琴家。
年,格里格出生。巧合的是,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在同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这也是格里格后来就读的音乐学院。同样在这一年,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诞生,后来格里格曾为安徒生的不少诗文谱写过艺术歌曲。还是在这一年,加德(NielsGade)的《第一交响曲》得以在莱比锡首演从而一举成名,20年后格里格专程去丹麦拜访这位已经是北欧音乐领袖的人物,并在他的鼓动下写出了自己的《c小调交响曲》。
安徒生
门德尔松
从6岁起,格里格开始与母亲系统地学习钢琴,并在家里定期举行的音乐沙龙上听到莫扎特和肖邦,深深为之着迷。15岁那年,素有“北欧的帕格尼尼”之称的小提琴家奥莱·布尔(OleBull,同是卑尔根人)听了格里格的演奏后,说服格里格的父母将他送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去,接受更为系统严格的音乐教育。在去莱比锡之前,格里格听从布尔的建议,游遍挪威,聆听大山深处的声音,北欧民间音乐的种子此时已经在少年心中萌芽。
学院生涯
年,格里格开始了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四年的学生历程。他入校时的钢琴导师,是以系统严格著称的普莱蒂(LouisPlaidy)。可这位钢琴教育家的学究式的教学显然不适合格里格,日复一日地练习车尔尼练习曲、克莱门第和库劳的小奏鸣曲(这些时至今日还被奉为“正统”的钢琴教材,怎么可能是格里格的菜?)终于让这个年轻人忍无可忍,他提出更换导师,转投到舒曼的好友温策尔(E.F.Wenzel)门下,这位年轻老师激起了格里格对舒曼的兴趣,从此舒曼的影子便时常隐现在格里格的音乐中。
莱比锡音乐学院
在随作曲导师赖内克(CarlReinecke)学习时,格里格尝试写了四重奏、序曲等古典传统体裁,并在莱比锡的格万特豪斯音乐厅听到了克拉拉演奏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年,就在这些音乐刚刚燃起格里格的创作热情时,困扰了其一生的胸膜炎开始发作,迫使他回到卑尔根老家休学一个夏天。在那个明媚的夏季,格里格安静下来,想了很多,他已经意识到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古典教条并不适合自己。
尽管怀着这样的逆反心理,格里格还是在身体康复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卑尔根图书馆保存的格里格当年的学习资料表明,他在各门考试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分数——除了管风琴,他不仅不适合写大型作品,而且排斥体型庞大的乐器。
年,格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厅演奏了自己的毕业作品《四首钢琴小品》(4PianoPieces,Op.1,献给温策尔)。这四首小曲没有标题,第一首和第四首简直是对舒曼钢琴曲的绝妙仿作,特别是第一首——线性的低声部、隐藏的旋律声部、如影随形的和弦声部,行云流水不做作。第二首的结构是复三部曲式,中部本应转入主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却首先从e小调开始,在中段才将旋律搬到a小调上,旋即回到e小调。在他日后的作品中,经常能听到一个民歌旋律在不同的调式调性之间翻滚,如抒情小品《乡愁》(Op.57No.6)中部所用的手法与这里如出一辙,并且《乡愁》起始三个音也是忧郁的上行小三度。不知在写《乡愁》时,格里格是不是回想起了自己的Op.1?
毕业生
格里格的音乐是两股小溪的汇流,一股来自德奥浪漫派系的技法,一股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民歌。真正让格里格成为格里格的,还是后者,它此时终于从暗流深处涌到地表来,流回欧洲大陆。
毕业后,格里格回到卑尔根开了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演奏了他自己的《四首钢琴小品》和舒曼的《钢琴四重奏》。如果就这样在家乡生活下去,他会过上衣食无忧的自在生活,可如果这样,音乐史上可能就不会有格里格的那些别具一格的音乐了。他渴望了解更多的北欧音乐,争取自己的音乐事业有更广阔的发展,于是格里格放弃了政府提供的职位和薪水,奔赴北欧的文化中心——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此时的丹麦作曲家加德已是德高望重,他早年创作的音乐富有北欧民族的神秘色彩,受到门德尔松和舒曼等人的青睐,舒曼还用加德的姓氏G-A-D-E为动机,创作了《北方的歌》(NorthernSong,Op.68)。可是,由于长期在德国音乐圈活动,加德渐渐失去了早期的民族特色,更加注重德奥传统的形式美感。因此,当格里格在由他人引见到加德面前时,加德吩咐他写一部交响曲看看。《c小调交响曲》一年后问世,四个乐章不过半小时,完全遵循德奥古典交响曲的曲式框架,性格像贝多芬,发展手法像舒伯特,配器像门德尔松,旋律像舒曼,只有从频繁的调式转换和木管运用中能看到格里格自己。这部精炼的交响曲显示了格里格扎实的配器功底,但显然,他不适合写这类大部头作品。虽然这部交响曲得到了加德的称赞,并两次在卑尔根演出,但三年后,格里格还是把乐谱锁进了柜子里,并在手稿上标明“绝不上演”。直到百年后的年,这份总谱才几经周折出现在格里格全集第十一册中,重见天日。
为尼娜写的歌
在哥本哈根,格里格认识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尼娜·哈格鲁普(NinaHagerup,是格里格的表妹),她是个极富天赋的歌唱家,正是他们一起弹琴唱歌的日子激发了格里格大量的歌曲创作,他曾写道:“我那时的歌曲如同生活中必然会发生的事那样自然而然地就写出来了,并且都是为她写的。从那时起,将我的各种感受写成歌曲就像呼吸一样成了一种自然的生存要求……”
格里格此时的歌曲逐渐远离了早期《为女低音而作的四首歌曲》(FourSongsforAlto,Op.2)那种舒曼式的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开始注重旋律的独特美感,钢琴伴奏织体丰富又不晦涩。在《心灵的旋律》(MelodiesoftheHeart,Op.5)手稿封面上,写着创作日期“年12月”,这是作曲家与尼娜圣诞节订婚的时间。第三首歌曲《我爱你》是格里格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不到两分钟的歌曲只用了一面谱纸,旋律在C大调和a小调之间摇摆,一遍遍的呼唤在钢琴平稳的陪伴下,将一个人内心对爱的渴望一点点抽出来。
这四首歌曲写出来后,格里格竟找不到一个出版商愿意出版这部作品,不得不自己负责全部出版费用,过了很久也没人买。格里格未来的丈母娘反对女儿嫁给这个失败的作曲家,并讥讽道:“他一文不名,写的音乐没有人听”。
维京传奇
年,格里格在德奥古典传统与北欧民族主义两个分岔路口间徘徊。这一年夏季,他再次见到布尔,这位极力推动挪威民族音乐的小提琴家向格里格介绍了大量挪威民间歌曲。随后的秋季,格里格在哥本哈根与22岁的诺德罗克(RikardNordraak)住在一起,这个同龄人也曾在德国接受音乐教育,但他刻意排斥德奥音乐的形式规则,对挪威民间音乐有着狂热的兴趣。诺德罗克向格里格绘声绘色地讲述维京海盗的传奇,给格里格演奏自己创作的戏剧配乐,并同格里格一起创办了旨在促进斯堪的纳维亚音乐发展的“尤特比社团”(Euterpe,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女神)。在多年后的一封信中,格里格写道:“你问及诺德罗克对我的影响,正如你所想的——他对挪威民族音乐的看法增强了我的信念。但是,我的民族热情在认识他之前就产生了,只是以前还未在我的音乐中开花结果。与诺德罗克的相识无疑是一次撞击,使得这种民族热情充分迸发出来了。”
格里格的挚友诺德罗克
年夏,格里格写出了《e小调钢琴奏鸣曲》(Op.7)。四个乐章的开头依旧是德国式的,但第一、第四乐章的副部,以及第二、第三乐章的中部已经彻底被挪威舞曲占据。美妙的旋律和频繁的调式变幻仿佛一股清流,注入了钢琴奏鸣曲这条昔日的主流域,它早已几近干涸。
同时写出的还有《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8),这部F大调乐曲处处迸发出坦露在丹麦阳光下的激情,它的民族性仅体现在性格气质上,如格里格日后所说,他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代表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天真质朴的,想法很多;第二是民族主义的;第三是视野开阔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也使格里格获得了李斯特的青睐,李斯特于年给他的信中写道:“我很高兴地告诉您,您的奏鸣曲Op.8给了我衷心的愉快。它证明——对一种有生气的、善于思考、具备创造性以及素质优秀的作曲天才来说,只要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就能发挥到极致。我相信,您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得到了您所应得的成功和鼓励。这些,您在其他地方也是不会缺少的。如果您今冬到德国来,我将真诚地邀请您来魏玛,那样我们就能彼此熟悉了。”格里格次年在李斯特的帮助下获得了一笔赞助金,如愿以偿前往罗马,获得了李斯特很大的鼓励和帮助。
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年末,原本打算与诺德罗克一同去德国和意大利旅行演出,结果在临行前诺德罗克生病,格里格只好独自出发。不料,次年春天,诺德罗克便在贫困交加中去世,接到噩耗的格里格在日记中写道:“他,我唯一的朋友,挪威艺术的唯一希望!啊,刹那间,周围的一切变得如此黑暗!我麻木了,这是谁都无法理解的巨大悲哀,让我到音乐中寻找寄托吧,悲伤的时刻它永远能给人抚慰!为诺德罗克作了一首葬礼进行曲。”
《为纪念诺德维克而作的葬礼进行曲》(FuneralMarchinMemoryofRikardNordraak)自始至终陷入令人窒息的压抑情感中,高潮处的歇斯底里在格里格的其它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贯穿的三连音和附点节奏让人想起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但小二度加大三度的主题动机是格里格的特征语汇(同样的音程动机出现在他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g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开头)。后来,格里格又把这部作品改编成管弦乐版本,木管组和打击组的大量运用,加强了北欧音乐特有的神秘气息。
《挪威舞曲》第二首
抒情小品
年,23岁的格里格即将与尼娜结婚。他尚不能靠出售作品获得稳定收入,也没有皇家的赏金,于是打算回国谋一份稳定的生计。在应聘奥斯陆剧院音乐总监失败后,他开了一场反响热烈的挪威音乐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直接好处就是使格里格获得了一批钢琴学生,尽管要风里来雨里去跟各式各样的孩子苦口婆心,可总算能保证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从维也纳的独立音乐家莫扎特们,到今日音乐学院尚未出名的年轻作曲家们,教钢琴是他们在自己作品一文不值时的主要谋生方式。
功不唐捐,格里格的钢琴教学催生了传遍世界的《抒情小品》。这些带有标题的小曲短至几十秒的乐段,长不过三分钟的三部曲,既不需要很高的弹奏技巧,又容易理解乐曲的表现内容。无论是为学生练琴所用,抑或是教琴回来休息时的信手涂鸦,格里格写作小型音乐体裁的独特才能终于无拘无束地施展出来。这些水彩画一般的通俗小品几乎是一夜之间登上了当时欧洲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听众审美趣味的转变使格里格名利双收,也让格里格逐渐明白自己究竟该写什么的音乐。当他听了同胞斯文森(JohanSvendsen)光彩夺目的《D大调交响曲》(Op.4)后,下定决心再也不写交响曲和类似大型体裁,并将《c小调交响曲》等作品的手稿永久地锁了起来。
《抒情小品》第一卷(Op.12)的第一首《小咏叹调》(Arietta)像一首甘美的摇篮曲,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开场曲了,徐徐下降的旋律线在舒曼式的迷离和弦上方,寥寥几笔的柔情蜜意让现代人硬邦邦的心顿时软了下来。第二首《圆舞曲》(Valse)的首部在a小调和C大调之间交替,并出现重音落在第二拍上的玛祖卡节奏,中部和尾声又与A大调交替,所有这些元素为这首圆舞曲增添了不少民族特色。而第五首《民歌》(Folkevise)、第六首《挪威人》(Norsk)和第八首《国歌》(Fedrelandssang)则直接用民间旋律写成,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品在十册《抒情小品》中占据了大多数。
抒情小品《圆舞曲》手稿
《抒情小品》第一卷几乎与格里格唯一的女儿同时诞生,不幸的是女儿出生第二年便夭折,乐曲却一直写到66首,从23岁写到51岁,那些时不时冒出的怀旧标题总能透漏出作曲家柔软的内心世界。一首小小的咏叹调总有终止的时候,于是我们听到,《抒情小品》第十卷(Op.71)最后一首《回忆》(Remembrances)又响起了第一卷第一首《小咏叹调》的那个主题旋律。一样的旋律还从bE大调开始,一样的终止音还是悬而未决,只是节拍从2/4换成了3/4,在浪漫的圆舞曲节奏上方,若是慢慢弹这个旋律像是老迈的蹒跚脚步,快一点弹却又像是淡然的潇洒舞步;另一个变化是主题经过了bE-#D-bB-bE的调性转换,乐曲长度从而扩充了三倍,大概对于格里格来说,每一次转调都意味着他人生的一段经历吧。流年似水,岁月如歌,一个男人的所有心思就隐藏在这条旋律的轮回中。
抒情小品第一首《小咏叹调》
钢琴协奏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年夏,两位音乐家朋友为格里格夫妇在哥本哈根郊外租了一座小别墅。远离了都市繁杂的事务,在乡村的湖光山色中,格里格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圣永恒的美丽,《a小调钢琴协奏曲》就在这个仲夏的一个个日出日落下写出。这部协奏曲的曲式、配器、长度等诸多方面都与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如出一辙,因此很多唱片将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格里格不同于舒曼的单主题思维,喷涌而出的旋律赋予了这部协奏曲大量动人心魄的主题。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身为钢琴家的格里格在这里突破了自己难以驾驭大型体裁的缺陷,特别是第一乐章末尾的华彩段非常讨钢琴家的喜欢,多层次的炫技段落非但没有让乐思停滞,反而产生了戏剧化的奇妙效果,最终以引子音调首尾呼应结束乐章;第二乐章是钢琴协奏曲柔板乐章的典范,整个首部主题由弦乐队演奏,整整两分钟后,弦乐队才仿若夏夜的松软云朵轻轻散开,钢琴在高音区如一轮明月隐现在中部,和乐队一起在纷繁的调式间翻来覆去,直至后半段达到高潮,逐渐平息,引出激情四射的末乐章;挪威的民间舞曲和浪漫主义色彩化和声在末乐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点无需多言听者自有体会。
《a小调钢琴协奏曲》末乐章
格里格年在罗马拜访李斯特时,李斯特视奏了这部协奏曲,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格里格提起李斯特弹到全曲末尾的一个场景:“他突然停住了,站了起来,离开钢琴,迈着坚定有力的步子走动起来,两臂伸向修道院大厅,清楚地唱出主题。在G原位音上,他像一个皇帝威严地伸出手臂大声说‘G,G,不是升G’。”这里指的是乐曲最后40秒处,由副部主题构成的尾声终止式,如果是升G,就构成了A大调的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典型德奥古典终止式;但若是原位G,则成了一个极具色彩性的A多利亚调式交替,在乐曲末尾加强了音乐的民族主义浪漫色彩。如今我们听到的版本,是格里格之后几十年直到去世前还在反复修改的结果。
李斯特在沙龙演奏
戏剧配乐
比昂松(Bj?rnstjerneMartinusBj?rnson,挪威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戏剧激发了格里格的配乐激情。年秋,他采用比昂松的脚本写出两部康塔塔《在修道院门前》(Foransydenskloster)和《大地景色》(Landkjending);年,为比昂松的戏剧《西古尔德·约萨尔法》(SigurdJorsalfar)完成配乐;这对黄金搭档还曾在一起写歌剧《奥拉夫·特吕格瓦松》(OlavTrygvason),却由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最终半途而废,只完成了前三场流传于世。这也是格里格一生的遗憾,毕竟无论在声乐旋律,还是在戏剧配乐方面,他都有着难以想象的天赋。肖邦也有着类似的遗憾,谁敢说他们若真写成了一部歌剧,不会像他们的钢琴曲那样传遍世界呢,由此看来格里格被世人戏称为“北欧的肖邦”也不牵强了。
格里格和比昂松的合影
幸好,《培尔·金特》弥补了这点缺憾。年,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请格里格为这部即将上演的诗剧配乐,格里格对这个题材非常感兴趣。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急转直下,格里格此时租住在一个商人的乡间小屋里,他在那里度过了这部作品整整两年的创作历程,直到演出前夕他还在大面积地修改总谱,并对指挥说:“在最大限度的控制下产生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它如履薄冰——往往用寥寥数笔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和塑造人物。”首演大获成功,并在那个演出季里连续上演35场。但格里格之后数年从未停止对《培尔·金特》配乐的修改,并认为这部剧作不适合用其它语言演出,因此,我们今日才常常听到作曲家专门为音乐会而编写的两套管弦乐组曲。
《培尔·金特》之“阿尼特拉之舞”
易卜生
培尔·金特像是北欧的浮士德,在玩世不恭中失去了一切,待到临死前才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或许由于格里格把培尔·金特写的过于浪漫美好,20世纪出现了几个“重口味”的《培尔·金特》:同样生于卑尔根的作曲家赛威路德(HaraldSaeverud)沿着其前辈的脚步,于年为《培尔·金特》重新配乐,具有20世纪民族乐派的怪诞特征;苏联作曲家施尼特凯(AlfredSchnittke)年写出芭蕾舞剧《培尔·金特》配乐,充斥着复风格式的混杂音响,却没有一丁点挪威民间音乐的影子;伯格曼(IngmarBergman)在年版的《培尔·金特》中,尝试全部用挪威民间音乐作配乐,但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时至今日,可以说格里格的《培尔·金特》配乐是最适合原著的,作为和挪威文学一同崛起的挪威音乐,他成功将西欧的阳春白雪与北欧的下里巴人以奇妙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培尔·金特》之“索尔维格之歌”
民歌集
格里格带着学院出身的积习,近乎固执地追求着古典形式和民间音乐的融合。在19世纪大放异彩的民族乐派中,他是将这两者处理的较好的一位。奇怪的是,深谙19世纪音乐的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曾在《民间音乐式的交响乐》()一文中写出了这句论断:“西贝柳斯不认为他的音乐作品来自民间音乐。我猜想,格里格的音乐也不是。”如果连格里格音乐的民间性都否认,那只能说是勋伯格的德奥至尊心理在作梗了。
年6月,格里格与妻子尼娜开始出现感情裂痕,他独自居住在哈当厄尔峡湾沿线的洛夫特胡斯山村。这里的原始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这儿采风一年,写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曲子。介绍两部作品:《男声民歌合唱》(Op.30)和《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7)前者代表格里格对挪威民间音乐的贡献,后者代表挪威民间音乐对格里格音乐创作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了解斯堪的纳维亚山区土掉渣的音乐,仅听一下《男声民歌合唱》前面两首就能听到北欧音乐的所有特征了。第一首从第3小节开始,就在不断违反着合唱写作的规则,那些在古典耳朵听起来很怪异的“错音”,实际上是N种调式自由转换的结果,一直围绕属音打转的旋律是北欧音乐的特征;第二首从头至尾都有一个调皮的男声在属音上学猫叫——“miau”,这也是北欧民乐特有的装饰性上波音,这个曲子不断游离的调式总会让合唱队员对这首看似简单的儿歌怨声载道。要是国内哪个合唱队唱着这首歌去参加青歌赛,想必会得奖——甚至会在原生态比赛中得奖!
《g小调弦乐四重奏》的主题忧伤的令人心碎,这个旋律来自格里格同时期写的一首歌曲《小提琴手》(Spillemaend,Op.25No.1),失恋主题贯穿全曲四个乐章,多以提琴的三音或四音和弦强烈地奏出,这种恣意放浪的冲动在全曲随处可见,20世纪之前很少见到哪部四重奏有如此着了魔似的情形。与格里格长期合作的彼得斯公司认为这部作品太出格甚至无法演奏,拒绝出版乐谱,几年后他们就为自己保守付出了经济代价——彼得斯公司最终从弗里奇公司高价买回了这部四重奏的版权,当然,这是因为《g小调弦乐四重奏》在欧洲各地受到了如潮的欢迎。年,格里格参与了这部四重奏在罗马的首演后写道:“全体观众都面向我站立起来,台上的演奏者也站起身跟着观众一起鼓掌。哈当厄尔海峡自然风光的内在精神竟然能与意大利人的心灵直接相通——真令人难以置信!”《g小调弦乐四重奏》在调式和声上的大胆突破启发了很多20世纪作曲家,听一下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等人的四重奏便会轻易发现这一点,所以维尔塔弗弦乐四重奏要将这部作品与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放在一张CD里(PSC)。
维尔塔弗四重奏:格里格和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
尾声
年夏,格里格像他笔下的培尔·金特那样,逃离了爱人尼娜。他去拜罗伊特听《帕西法尔》(Parsifal),在欧洲举行巡回演奏会,还在霍尔堡(LudvigHolberg)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写出一部传世佳作《霍尔堡组曲》(FraHolbergstid)。兜了一圈后,他还是回到了尼娜的身边,两人在特罗尔豪根盖了座房子,余生22年定居在那里。春夏在田园间修补旧稿,在山间休憩访友;秋冬出穴到各地开音乐会,只演奏自己的作品,同行的还有尼娜,当然也只唱她丈夫的歌。
格里格在特罗尔豪根的故居
格里格抒情小品之《特罗尔豪根的婚礼》
20世纪前后欧洲乐坛纷扰喧杂,对于格里格而言,或许鲁迅的一首诗作此时最贴切:“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还好,他远离文艺风暴的中心,短暂的彷徨后,他便闲下心来写关于莫扎特和舒曼的文章,或在北欧演奏他和朋友们的音乐。他安静地游走在挪威的山间田野,记下那些即将失传的民歌,每一首民歌都承载着挪威几代人的文化,《挪威民间曲调十九首》(19Norskefolkeviser,Op.66)和《挪威农民舞曲》(Sl?tter,Op.72)即是在民间艺人的演奏中记录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里格很清楚自己写下的每一个音符,如同自己体内流淌的血液,都源于挪威这片土地:“只有在民族的基础上我才能继续发展,因为给我指出道路的是我们挪威的民歌。”
年9月4日,这位64岁的老人在卑尔根逝世。尼娜在格里格去世后的28年间一直住在他们特罗尔豪根的家里,像索尔维格一样,唱着爱人写的那些歌,守候着格里格的灵魂。
挪威海水拍击悬崖的声音,夜夜不息。这声音正像格里格的音乐,没有惊天动地,却道尽了北欧人世代的故事。
外面,该是海与夜,该是黑且深的海水的无尽的叹息。
——洛蒂《冰岛渔夫》
本文作者李鹏程,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本文原载于《爱乐》年第10期
原标题《为人们修建几座栖身之宅——格里格的音乐创作道路》
编辑:孙锐
主编:莫成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