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政治 >> 本报塞拉利昂独家报道弗里敦流行埃博
下课时专家对现场进行清洁本报首席曹政摄(点击标题下的健康报即可加 塞拉利昂卫生部消息,截至11月16日,塞共确诊埃博拉病例例,首都弗里敦所在的西区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确诊例。弗里敦同时是塞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中国援塞人员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如何做好防护是头等大事。
援塞医疗队队员正在穿戴防护装备
在距弗里敦市区70公里的科索镇,中国援塞医疗医院、中国疾控中心援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所在的移动P3实验室,每天都在直面埃博拉病毒,队员们在工作时,连体防护服、一次性手套、防护面罩、N99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都装备齐全。不过,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密闭的防护设备里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
情况比较特殊的是中国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他们培训的教室在塞拉利昂国家图书馆,位于弗里敦最繁华的区域。尽管疫情严重,图书馆依旧照常开放,在培训教室对面的阅览室,每天都有弗里敦市民来借阅书籍。这无疑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风险评估和安全问题也成了培训队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穿防护衣、戴口罩显然不现实,毕竟培训课程面对的是正常的弗里敦市民,老师们如果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仅会给沟通带来障碍,更会引起培训对象的反感和抵触,培训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既要确保安全第一,还要尊重当地人的感受,怎么办?培训队的两位临床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专家卢洪医院感染中心医生蒋荣猛提出了两条最重要的防护原则:不发生肢体接触,注意手卫生。
洗手
两位医生告诉记者,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体液传播,切断这个传播途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接触。同时,由于手掌汗腺最为发达,做好手部清洁消毒至关重要。在每位专家的背包里,都随身带着便携式手部消毒剂,有了这种主要成分为酒精的消毒剂,避免了找水洗手的麻烦,非常方便。
实际上,这两点也已成为塞拉利昂当地防控埃博拉的关键环节。现在当地人见面都已不再握手,而是穿着长袖衣服相互用胳膊肘碰一下,称之为“埃博拉式握手”。
量体温
此外,考虑到体温升高是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时的典型症状,因此培训队专门在每天上课和课间休息时安排当地志愿者给所有培训队员和当地学员监测体温。负责这道程序的两位黑人小伙儿,他们每天举着枪式体温计,对照花名册挨个监测登记,一丝不苟。一次记者正好有事离开,两个年轻人竟大叫着“CAO,CAO”追了出来,硬是给记者补了一“枪”。
不接触、手卫生、量体温,给培训队员们组成了一套无形的防护体系。但随着培训地点的转移,受训学员的来源越来越复杂,队员们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对此,他们心里都有准备。
“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我们不会逞英雄。”培训队的一位疾控专家说,“我们会用科学的态度应对病毒。”
□首席记者曹政发自塞拉利昂□
弗里敦的中国气息
来塞拉利昂之前,有在塞生活、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当地人对中国的态度非常友好。所言果然不虚,塞拉利昂民众会在街头热情地跟中国来客打招呼,有时候甚至冒出“谢谢”“再见”等中文词汇。
相比普通民众,塞拉利昂的精英阶层对于中国更加熟悉。在中国公共卫生培训项目中多次提到的巴希,是塞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以及人力资源事务的高官,他曾在中国医科大学留学10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是个标准的“中国通”。而我在采访时碰到的当地《阿沃克报》的一位记者,也能基本用中文沟通,一问才知道,他是黑龙江大学毕业的。
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是靠着数十年的勤恳努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当地人告诉我,塞拉利昂结束内战后,第一批来塞拉利昂帮助建设的就是中国人。在弗里敦,中国企业已为这个饱经战火摧残的城市修筑了多条主干公路,特别是从医院所在地科索镇的公路,工程质量堪称一流。塞拉利昂的许多重要建筑,包括国家体育场、外交部大楼、警察总部、医院、糖厂等,都是由中国援建。此外,中国还和塞拉利昂建立了一系列的交流合作项目。
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的表现赢得了塞拉利昂民众的好评。中国派出的医疗专家、公共卫生培训专家,由国内运至塞拉利昂的移动P3实验室,医院改建而成的传染病病房,都是在塞拉利昂最急需的时候提供的。难怪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把中国称为“塞拉利昂的患难之交”。
中国援塞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专家们制作了一批印有“WefightEbolatogether”的T恤衫。穿着它走在大街上,沿街的行人,不论是商贩还是出租车司机,隔着老远就会大声地打招呼,“FightEbolatogether!”一边说着,一边还会比划出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
□首席记者曹政发自塞拉利昂□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曝光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zz/1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