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交通 >> 传播学教程S2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文章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如造成不便非常抱歉,敬请谅解。
//OddKat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01
#序言
从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推荐阅读:《后工业社会的到来》D·贝尔《第三次浪潮》A·托夫勒02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而言,传播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1.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气味:许多昆虫和动物能够分泌带有特定气味的荷尔蒙物质,借助气味来沟通信息,寻找和选择食物。这是一种化学方式的信息传播,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都普遍具有这种能力。发光:萤火虫在夏夜发光是人们熟悉的现象,发光是雌雄求偶遇的重要信号,对萤火虫繁衍后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超声波:哈佛大学动物学家格里芬和古兰巴斯发现,蝙蝠能够发出一种震动频率极高的超声波,通过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物体的位置。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物理学家H.艾什在巴西发现,有一种当地的热带蜂居然能够使用莫尔斯信号(有规律的单音长短信号)来传达食物场所的远近。动作:在动物社会中,动作是传递信息的重要信号。1)年,奥地利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施发现蜜蜂群体中有一种奇异的“8字舞”现象。2)奥地利生物学家孔拉德·罗伦兹的观测,灰雁在从事某种行动之前总是发出特定类型的动作信号。声音:鸟的鸣啼是与伙伴交流信息的手段。很多学者的实验研究表明,鸟的“语言”和动作相结合,能够表达复杂的含义。鸟之所以频繁地利用啼鸣来传递信息,与他们的飞行空间大,且生活在视觉障碍繁多的丛林环境中有关系。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个体、群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系统,这些系统在维持动物社会的生存和进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着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对自然界和其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2.从猿猴群体中的传播现象说明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1)京都大学的伊谷纯一郎对高尾山的日本猴进行观察得出:日本猴至少可以使用三种方式传递信息,分别是听觉方式、视觉方式和身体接触方式。猴群中也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各种类型的传播活动。2)年,格德纳夫妇收养“瓦肖”(黑猩猩)并进行手语训练,“瓦肖”学会了34句手语。3)年,兰博夫妇训练“萨拉”(黑猩猩)通过敲击电脑键盘来传达自己的意愿,“萨拉”最终也学会了用键盘和主人沟通,虽然只是简单的请求语句。但是,“黑猩猩们”的“语言”还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而且,即使受过训练的黑猩猩能够使用某种“语言”和他的训练师沟通,但对他的伙伴却无法使用,更不会将这种“语言”传授给其他黑猩猩。这意味着黑猩猩的传播能力与人类的传播能力有着天壤之别。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人类传播是在动物传播的基础上进化和发展而来的人类是由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1)万年到万年以前,森林古猿(恩格斯认为他们处于从猿到人的第一阶段,即“攀树的猿群”)2)万年到万年以前,腊玛古猿,能够初步直立行走(恩格斯成为“正在形成中的人”)3)万年以前,直立猿人(恩格斯称为“完全形成了的人”)4)距今约50万年至万年之间,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北京猿人过着洞穴群居的生活,以狩猎为生,能够制造石器和骨器,学会了火的使用和管理)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2.语言是从劳动中生产出来的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施拉姆对语言的起源的猜测:1)“汪汪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如狗叫、雷鸣或波涛)而形成的。2)“感叹理论”:认为讲话是由偶然地表达感觉或感情所产生的。3)“唱歌理论”: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而来的等等许多推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1)日本岐阜大学前校长今西锦司博士曾对灵长类动物的“人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发现,“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和“分节化语言”这三种要素的欠缺,使得“黑猩猩类”灵长动物未能进化成人类。这三种要素,都是人类特有的劳动的产物。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人类的早期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手和脚产生了分工,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的一步。3)恩格斯认为,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发达,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推动力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日本生物学家永野为武指出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2.从本质上,概括语言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是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十几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3.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是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1)生物或动物是依靠体内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它们必须把与环境相适应的信息转化为体内生物遗传信息才能传给它们的后代,这种基于遗传机制的信息系统太过于脆弱。2)人类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代表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累积,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03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一下几个发展阶段,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1)口语的产生语言是在人类劳动中和社会协作活动中产生的,音韵史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的事物“命名”开始的。这种命名活动在早起可能是幼稚的,但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原来一片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有条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名称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规律。2)口语和思维口语最初只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3)口语传播的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没有电话等媒介的情况下,口语传播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4)早期体外化媒介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人们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用约定的事物来传递和交流信息,利用结绳或图形符号来记录重要的事件或生产和交易情况,利用擂鼓或燃放烟火以及这些信号的接力传送等保持远距离联络等。这些原始媒介的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远,更加长久。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系统进军了。二、文字传播时代1)文字的产生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文字则使人类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文字是在结绳记事、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代。印加古国设有专职的结绳官、日本的“绳文时代”、我国《易经·系词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考古学发现,人类用图形或绘画来传递信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人们将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各种石器上,到了新石器和铜石并用的时代,这些早期绘画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图画文字。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越来越接近真正的文字。2)文字产生的时间关于文字产生的时间,多数学者推测在公元0年左右。我国的汉字,如果从仰韶文化晚期刻在陶器上的几何图形或符号算起,其形成与发展至少已经由年的历史。据考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不仅包括记号字、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而且还包括了既照顾到词义理解、又考虑到发音记录的较高级的形声字。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字符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指出,公元前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3)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很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他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三、印刷传播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很长阶段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还很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1)印刷时代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的。早在公元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破布、麻头、和旧渔网、树皮等原料制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年前后,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锡、铜、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2)古登堡的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术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3)印刷媒介的发展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拉姆指出:“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印刷媒介和印刷事业的发展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领域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它自己也日渐成长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推动一场新的印刷传播革命。电子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的出版技术不断应用于印刷媒介,使人类告别了熔金铸字的“铅与火”时代,迎来了数字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电子传播则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年,美国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电报出现以前,信息的流通与物资的流通、人的流通是等速度的。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远隔万里、重洋阻绝不再是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年,当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宣告竣工时,接近于实时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实。1)电子传播媒介一、有线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和有线互联网。二、无线系统无线系统的出现以意大利人马可尼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获得成功为标志,其后发展为无线电报、无线广播、无线电视以及今天的移动电话和无线互联网络。无线电通信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的,其传输方式可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两种。地上波传输需要较多的环节。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卫星通信技术、卫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大面积、远距离的实时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现实。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在模拟(analog)方式下,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digital)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即0或1)来表示的。前者在传输途中较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产生衰变;后者不但信息保真较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无线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数字技术的革命意义并不仅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它通过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2)电子媒介的意义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他们的历史保存。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的形成,使人类的传承内容个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第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第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过去的传统媒介之间缺少兼容和联结。数字技术把分散发展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新时代。04
#第三节:信息社会和信息传播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在这一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者需要使用机器,接收者也需要。这三类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来的,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媒介即讯息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社会的产生及其概念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从公元元年至今,信息量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一些学者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探讨和论述信息社会问题。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2)信息社会的特点信息社会尽管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经济结构山与前两者有明显的的不同。一般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1)社会核心资源——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生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对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法国数据处理与自由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信息就是力量,经济信息就是经济力量。信息具有经济价值,拥有储存和处理某种数据的能力,也意味着对别国的政治、技术上的优越地位。”这个观点,已经成了当今世界的共识。2)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媒介普及的角度,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度信息化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得到了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脑、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
高度信息化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二、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三、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媒介是人的延伸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祝你好好爱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