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经济 >> 平头村长rdquo变身ldquo
汶卫卫(中间红色衣服)与当地劳务工人成为好朋友。汶卫卫供图
汶卫卫看望项目部附近村庄的小朋友。汶卫卫供图
长城网6月21日讯(记者刘延丽通讯员张建新)汶卫卫曾被大学同学戏称“平头村长”,毕业三年后变身“一带一路”西非工地“一哥”。20日,他从2万里之遥的地球西部——塞拉利昂辗转飞赴石家庄铁道大学,与2万余名师生分享他在援建西非的“华丽转身”故事,被师生誉为“钢铁硬汉”。
汶卫卫年11月出生,年9月考入石家庄铁道大学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年毕业后,签约中国铁建二十局西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7月他说服了家人,毅然前往西非的塞拉利昂工作。19日下午他乘坐20多个小时的飞机回国后,顾不上与国内8个小时的时差颠倒适应,直接从北京赶到石家庄铁道大学。“这是我赴塞两年来第一次回国,感到格外亲切。”汶卫卫介绍,“此行主要是探望学校的老师、朋友,分享自己在西非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
刚入学时被同学戏称为“平头村长”
汶卫卫来自陕西宝鸡眉县一个贫困的家庭,刚到石家庄比较不适应,看到穿戴、谈吐各方面都表现自信、优秀的同学,他常感到自卑。“那时一度退学的念头常常从心里冒出。”在学校辅导员徐威的耐心疏导下,他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入学开始,一直保持“小平头”的发型,再加上长得比较“老成”,穿戴比较“土气”,因此,被周围同学戏称为“平头村长”。大学四年,汶卫卫生活自强自立,并靠国家助学金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四年,学校“志在四方,育艰苦创业人”的校风,熏陶着这位来自陕西的小伙子。在报告会现场,提起汶卫卫,学生处副处长杨博对这名“80尾、90头的大男孩”记忆犹新,他动情地介绍:“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一是他爱好读书,痴迷读书。他的床上有四分之一的空间堆满了各种书籍,有好几层,每次去检查宿舍时,我都会翻阅一下;二是他曾‘自找苦吃’,用时33天的时间,自费徒步黄河,行程达公里。在学校的汶卫卫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艰苦陌生环境里炼就“当地通”
“年7月初到塞拉利昂,第一次给当地劳务开会,当我说完时,他们都听不懂,一群人一哄而散。”汶卫卫介绍,“当时感到特别尴尬,也很有压力。”与当地人语言沟通成为最现实的障碍之一。
当地主要讲英语,在大学时,汶卫卫英语水平虽然还可以,但到实际环境中应用时还有很大的差距。为顺利开展工作,同时也为提升自己的能力,汶卫卫除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外,还主动寻找机会与俄罗斯、印度、罗马尼亚、英国、尼泊尔等业主及当地劳务及村民沟通,语言沟通能力逐渐提升。为了能够和当地人拉近距离,汶卫卫还学了“克里奥”语。一年后,他已经能够很顺畅地与当地人沟通,语言由“一窍不通”变成“当地通”。人随和、语言又扫清了障碍,因此,当地人很愿意与汶卫卫交朋友、打交道,“人都称我为‘友好使者’。”汶卫卫介绍,现在当地的朋友非常多,一出门经常有认识和打招呼的人。”
汶卫卫介绍,中铁二十局早在十几年前就进驻海外,在安哥拉、巴基斯坦、莫桑比克、阿尔及利亚、蒙古、塞拉利昂等多个国家开展铁路、公路、机场、市政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被誉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锋队。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远赴海外,能参与和见证“一带一路”建设,感到自豪、骄傲与荣幸。
多岗位“炼”成“一哥”
刚到塞拉利昂,汶卫卫主要负责项目部设备配件、维修工具等物资保障工作,工作节奏频率比较高。由于车辆24小时不断运转,深更半夜发放配件和工具也是常事。“一直开启着‘白加黑’‘5+2’式的工作模式是工作常态。”汶卫卫淡然地说,“时间长了逐渐习惯了。”后来由于项目工作需要,逐渐负责了车辆调度、当地劳务管理。渐渐地,业主及当地政府移民局、警察局、酋长等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找他帮助沟通协调,成为当地成“一哥”。
“虽然工作量大了,更加忙碌,但得到了更多锻炼机会。”汶卫卫说,“语言、沟通、组织、协调、文书上传下达,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成长提升也很大。”
非洲艰苦环境历练由“青涩”变成熟和自信
汶卫卫项目部地处塞拉利昂南部省的深山老林矿区。地处偏僻,物资匮乏,蚊虫肆虐,人口稀少,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这些都没有让汶卫卫这位“80尾90头”青年有丝毫的退缩。
记者注意到,汶卫卫的脖子上、胳膊上散着青一块紫一块伤疤,汶卫卫说这都是当地蚊虫叮咬所致。年到塞拉利昂时,当地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还尚未结束。到那里不久,由于环境艰苦,加上劳动强度,没多久就患上了疟疾。“我在家里是长子,还有一个小妹,这时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人。”但在床上躺了一周多,痊愈后,汶卫卫又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
当地土豆、洋葱都要靠进口,绿色蔬菜就更少了。由于缺乏维生素,口舌经常起溃疡,当地紫外线强烈,时间长了衣服都会被晒破。“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好多在国内和校园里从未遇到的困难。”汶卫卫说,“慢慢在克服和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
世界很小舞台很大
塞拉利昂位于西非大西洋东岸,国家面积很小,人口稀少。“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西非小国,两年多时间里,遇到了很多中国人,其中有还有多名校友。”汶卫卫介绍,“他们当中,有自己开公司的、有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等,生意都很红火,人都很和善、团结,很受当地人欢迎。”
“我现在穿的裤子6万里昂(1万里昂折合人民币9元左右)、短袖衬衫4万里昂,鞋子15万里昂,这些都是在当地购买的服装,仔细一看,全来自‘中国制造’。汶卫卫介绍,“不只日常生活用品,药品、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建材等方方面面,街面上都充满了中国商品。”
让汶卫卫惊喜的是,他在塞拉利昂遇到了届和届毕业的两名校友,他们放弃了国内安逸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到这里工作、创业,做得都有声有色。据了解,有很多中国年青人到这里来寻找机会、积极创业,投身当地建设,很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这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开心,瞬间让我感觉到世界很大,但又很小。”汶卫卫开心地说。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人走出去。”汶卫卫表示,“在外面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希望会有更多的年青人尝试走出去,也可以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非洲近两年的历练,让我少了几分青涩,多了一些成熟和自信,增加的不只是年龄和阅历,更是才能与眼界。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让我的生命增加了别样的色彩。”汶卫卫说,“坚持、坚韧、坚强、坚守,持续学习、敢于拼搏,心怀感恩,以后我还要继续在非洲亮剑艰苦环境,锻炼自己锐气和魄力,我坚信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长城网
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西非华声,尼日利亚第一中文门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