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热带大陆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黑非洲文化的成

发布时间:2019/1/6 7:10:24   点击数: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三、高原大陆的地形地貌特征对黑非洲文化的影响

  撒哈拉大沙漠将非洲大陆的南部与北部分割开来,使黑非洲从陆地上与北非文化及欧亚大陆各古代文化的联系交往十分困难。可是,历史上的非洲黑人为什么没有发展航海事业来与外部世界交往呢?因为在撒哈拉以南,开阔的黑非洲大陆朝一望无际的海洋展开,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向南延伸数千公里,一直延展到南半球大洋的最南端,并以南非之角的开普敦和好望角外开阔的海域而将大西洋和印度洋联结起来。15世纪的时候,西欧人便是循着黑非洲的海岸线,先自北而南,然后再自西向东绕过好望角开辟了联结大西洋和印度洋、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新航线,并由此揭开了现代世界一个全新的海洋世界海洋文明的帷幕的。即便是在西方人开辟绕过南非好望角的15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远在南亚甚至东亚的印度人、中国人,也曾一次次地航抵非洲的东海岸,远在东亚数万里之遥的中国人,曾多次率大型船队抵达东非,并从东非之角的海岸南下一直抵达今莫桑比克北部沿岸地区。

  应该说,处于两大洋之间并有开阔的好望角水域将这两大洋联结起来的黑非洲,似乎是有极好的通过海上通道而与欧洲、亚洲各外部世界的各大古代文明交往联系的条件的,北方巨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对黑非洲陆上对外交往造成的阻碍,也似乎更强化黑非洲跨从大陆而从海上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必要性和动力。

  然而,在15世纪以前漫长的岁月里,黑非洲各族人民的文化却几乎完全不存在航海传统,他们宁肯向北穿越炎热干旱的撒哈拉大沙漠也不曾从东南西三面走向海洋。15世纪以前,除了东北非沿海出现过经红海和印度洋而来的阿拉伯、印度、中国的海商外,黑非洲周围广阔的大洋始终是一个寂静无人的世界。历史上,黑非洲各民族从未跨出大陆走向海上世界发展航海事业,从未出现过开辟海上通道来打破撒哈拉大沙漠从北方对黑非洲所造成的封闭状况的努力。它的东西两岸除偶尔出现简陋的独木舟游弋之外,几乎不曾有过更大的航海活动。向内倾斜、向北穿越内陆大漠而背离周边海洋可以说是黑非洲文化的一大历史特点。而这一特点,既是黑非洲各民族经济生活、技术发展水平和生存方式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反过来这一特点又大大强化了黑非洲文化的封闭性,缺乏航海传统而北方又为大沙漠所阻隔,使黑非洲历史上的对外封闭和隔绝状态要比人们想像的严重得多。

  黑非洲文化之所以没有航海传统,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是受黑非洲内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较为落后的经济和技术尚未形成向外发展航海贸易的经济动因和技术条件。但是,黑非洲大陆构造上的特点,它的封闭性的地形地貌,无疑对黑非洲古代航海业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对此,我们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黑非洲大陆虽然处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两大洋之间,三面环海,但它发展航行事业的自然条件却要比一般想象的困难和不利得多。首先,较之欧洲和亚洲大陆,黑非洲大陆的海岸线要短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黑非洲大陆的沿海地形轮廓十分简单,海岸线十分地平直而很少有亚欧大陆那样的曲折海岸线。它既没有明显突出开来的半岛与延伸出去的地峡,也没有深深切入大陆的内海与港湾。这使得黑非洲大陆尽管面积比欧洲大,海岸线却要比欧洲短得多,比如,整个非洲大陆面积达万平方公里,但海岸线长度只有3万公里,平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才有1公里海岸线,而欧洲面积只有余万平方公里,但却有长达3.8万公里的海岸线,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就有1公里海岸线。若仅以西欧部分来看,海岸线更长得多。事实上,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欧洲本身不过是欧亚大陆突向北大西洋的一个半岛型伸延部分。而西欧,仅仅是欧洲最西部濒北大西洋的一个狭窄地带,它由一系列边缘海、海峡、海湾包围着,海岸线十分曲折漫长。由于没有深深切入陆地的海湾和延伸出去的半岛,黑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远离海洋而深处内陆腹地,许多地区距海的直线距离在上千公里以上,这意味着黑非洲文化更多地是在远离海洋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在西欧,大部分地区距海都在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因而海洋性也可以说是西欧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其次,黑非洲大陆不仅海岸线平直,海岸线较短而大部分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十分遥远,而且黑非洲大陆又是世界上各个大陆之中岛屿最少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除马达伽斯加岛之外,几乎是空荡荡茫茫大洋一片。非洲岛屿面积共约6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只占全洲面积的2%,岛屿面积与全洲面积的比率要远比欧洲和亚洲小得多。而在这62万平方公里的岛屿面积中,马达加斯加岛就占了98%的面积,如果不算马达加斯加岛的话,非洲岛屿的面积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而马达加斯加岛在地理构造上却又如同一个小大陆,结构也十分简单,马达加斯加岛以外的非洲所属岛屿,只是一些火山岛、珊瑚礁岛,面积都很小。相比之下,欧洲和亚洲却是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形成一系列环状岛、卫星岛。西欧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实际上是由岛屿和伸向海洋的半岛组成的。由于海岸平直而缺乏平静的内海、深水港湾和半岛与岛屿,黑非洲不仅绝大部分地区远离海洋而深处内陆腹地,有着很明显的封闭性,而且也因为沿海地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难于发展航海事业,难于建立沿海港口和建立深水码头,以及利用星罗棋布的岛屿作为中介站走向海洋,在人类航海历史的早期阶段,当人类还只有十分简陋的、只能航行较短距离的船只和航海技术时,大陆附近的岛屿对于人类一步步地走向广阔的海洋,发展远洋航行及建立对外经贸文化关系,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的。14、15世纪,早有航海传统和对外贸易历史的葡萄牙人及其他西欧人,也是通过首先航行到离欧洲大陆远近不同的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往返于这些岛屿大陆本土之间,逐渐积累航海知识、地理知识、提高造船水平之后,才一步步地走向更加遥远的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对于只有独木舟一类十分简陋的航行手段的黑非洲沿岸各族人民来说,缺乏作为中继站和跳板的近海岛屿,无疑限制了他们走向茫茫大洋的可能。

  第二,黑非洲大陆除海岸线平直而较少港湾与岛屿外,在地貌上又是一块边缘隆起的高原大陆。黑非洲大陆从地貌上看,很像一个翻过来的巨大的茶托,在其内陆腹地分布着一系列盆地、洼地和较低的高原和台地,但大陆边缘四周却分布着一系列急骤隆起的山地、裂谷、悬崖峭壁。尤其是临海一面的山脉大多是急剧地下切形成一些峻峭崎岖的坡面,使黑非洲的许多海岸地区终年被惊涛恶浪包围着,沙洲和险滩使航行登陆十分困难。非洲很少天然良港,缺乏船只航行和停泊的源水港湾和安全的航道。虽然黑非洲河流众多,但由于非洲大陆边缘多是隆起的山地和巨大的裂谷断岩,大多数河流从内地高原滚滚而来,在接近沿海的下游段落大多穿过边缘山地裂谷而湍急奔腾,跌落成许多急流险滩和道道瀑布,它们与沿海那些沙洲、三角洲、沙嘴和激流一起,构成了通过入海河道沟通海洋和内陆的障碍。这种情况在几内亚湾、刚果河流域、东非沿岸地区都很突出,黑非洲的几条大河,如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林波波河,以及其他众多的河流,由于下游段落都有许多道瀑布、险滩,水流湍急,大多不利于航行。这些河流不象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一些河流那样,在下游段落大多水流平缓河道开阔,大型船只可以沿大河航行进入内陆,非洲既没有像圣劳伦斯河和亚马逊河那样为进入美洲内地提供通道的、水流平缓的河流,也没有像莱茵河和多璃河那样为进入欧洲内地提供通道的河流,黑非洲的河流大多不利于或很难发展与海洋相通的内河航行,从而限制了内陆人民经由大江大河的航道跨出大陆走向海洋的可能。在黑非洲那些大河入海的三角洲,要建立深水港也很困难。在西非几内亚湾,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一直到尼日利亚境内的尼日尔河入海三角洲之间,都没有良好的天然深水港,非洲的几条大河,除了刚果河具备深水的三角港,其他的河流如尼日尔、赞比西等河口都有不利航行的面积很大的三角洲。上述所有这些沿海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历史上黑非与外界的交往,都主要是从内陆穿越北方撒哈拉大沙漠,而不是跨出大陆走向海洋,这些,共同强化了黑非洲文化发展的大陆内倾性特点及其封闭状态。

  当然,也并非完全没有例外的情况。在东非沿岸的今坦桑尼亚、肯尼亚沿岸,有时还向南扩展到今莫桑比克北部的沿岸地区,历史上曾有过较为发达的海上交往及对外经贸联系,历史上这一地区通过印度洋海上贸易而在种族、宗教、语言、经济等方面受到中东、环印度洋文化乃至东亚中国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这一地区的航海活动和海上贸易交往,大多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民族发展起来的,土著的非洲人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状态,但它毕竟使这一地区的非洲黑人文化可以得到来自中东、南亚、东亚各大文化的多重影响,接受外界的较为先进的技术、知识,尤其是宗教、文字和语言的传入,使这一地区的黑人各族的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因,这是这一地区古代黑人文化在总体上比其他地区的黑人文化发展水平要高,尤其是民族和文化一体化程度要高得多的重要原因。其中,由土著的黑人班图文化与外来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印度文化混合而成的“斯瓦希里文化”,对整个东非沿海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社会的文化整合与一体化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斯瓦希里文化也可以说是古代黑非洲唯一具有海洋传统的区域文化。但这一文化仅限于东非沿海狭窄地带,因为它被东非大湖地区巨大的裂谷断岩的崎岖地带及刚果河与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和茂密森林所阻挡而没能进一步向黑非洲内陆扩散传播。

  四、热带大陆的气候状况与生态环境对黑非洲文化历史进程的制约与影响

  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大陆的气候状况与生态环境具有一些十分独具的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明显特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与生态条件,包括温度与湿度、降水量、日照与热量、温差和蒸发、水文,以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植被与动物结构等等,既为人类的生殖繁衍,为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人类在黑非洲的活动形成种种限制,对黑非洲独特的文化模式、经济制度与生存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与黑非洲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的影响下,黑非洲各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热带大陆的文化。

  在气候方面,黑非洲大陆有这样几个十分突出的特征。首先,黑非洲大陆是一块真正炎热的“热带大陆”。非洲全称阿非利加,在拉丁文中是“阳光灼热”的意思。由于赤道线横贯非洲大陆中部,整个黑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处于赤道线两侧南北回归线热带纬度以内的热带上,成为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第二,由于黑非洲位于赤道线上而横跨南北两半球,形成了整个大陆的气候状况和自然景观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并对称于赤道,这在世界各大陆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三,黑非洲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而几乎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它的气候变化不在温度而在降水量的变化。非洲许多地区一年季节的变化表现为干湿两季或旱季与雨季两季的交替,雨季潮湿闷热,旱季干燥炎热,以降水的多少来划分一年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气候带的划分,也基本上是以降雨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为主要划分标准的。降雨量以赤道线和沿海地区最多,然后向赤道南北两侧递减,内陆地区也一般比沿海地区要少。在赤道地区,一年里太阳基本上是在头顶上空南北徘徊,常年累月雨水不断。随着纬度的升高,雨量也逐渐减少。在南北回归线以上的广大区域,形成南北两个副热带高压带,在副高压干热空气控制下,干旱炎热,逐渐形成非洲南北对称的两个大沙漠区域,北方是撒哈拉大沙漠,南方是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一般来说,在热带非洲的旱季和雨季交替中,越是靠近赤道,雨季越长,反之,越是靠近南北回归线以上的副高压带,旱季越长,雨季越短,甚至终年无雨。在赤道附近,由于太阳一年中两次从头顶移过,尽管移动幅度不大,但还是会有一定的降雨量变化,从而形成一年之中大小雨季和大小旱季四季交替变化的特点。

  在上述气候因素的作用下,黑非洲大陆实际上可以划分成三大气候区域。

  1、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

  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度10度以内,主要包括巨大的赤道刚果河流域盆地,西非几内亚湾沿岸地区,以及尼日尔河、冈比亚河、刚果河、赞比西河、林波波河等大小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面积约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气候和生态特征是多雨潮湿闷热,热带密林遮天弊日,藤萝攀缘交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植被稠密,构成复杂,一年降雨量一般都在2000毫米。

  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这一气候区大致位于赤道热带雨林区两侧,大约处于南北纬度线的度之间,但因地形地貌差异的影响,南方和北方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并不完全对称,在北方,大约从北纬8度到北纬15度的整个地区,大体都属热带稀树草原区。在黑非洲文化史上,这一地区大体上是所谓的“苏丹文化区”的南部,在南方,大约从南纬10度到20度之间,称之为南部非洲高原热带稀树草原区。此外,在非洲中部赤道线的东部地区,由于地势隆起,受高海拔地势的影响,虽然位于赤道线上,却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特征,一般将这个地区称之为“东非高原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的年降雨量一般在-毫米左右,自赤道线向南北高纬度递减,降水一般集中在半年之内,一年形成十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雨季草木茂盛,大草原上以草木和低矮的丛木为主,并散落着一些高大的乔木和热带树木,到了旱季草枯叶落,一片枯黄萧条景象。

  3、热带荒漠沙漠气候区

  从赤道南北两侧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再往南北推进,大约在南北纬度之间,便是广阔巨大的热带荒漠沙漠气候区。这一气候区,在北方便是撒哈拉大沙漠,在南方是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从热带稀树草原地区两侧向北和向南,降雨越来越少,从年降雨量600毫米逐渐减少不到毫米,有的地区甚至常年干旱无雨。这个地区植被已经十分稀疏,许多地方只有稀疏的低矮耐旱的沙荆、灌木、硬草,大片的地方实际上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南方的卡拉哈里和纳米布沙漠,要比北方的撒哈拉大沙漠面积少得多,而且也较为湿润一些,生长着一些低肉质灌木草丛。

  上述三个大的气候区,实际上也可归成两大气候类型,即多雨潮湿闷热的热带雨林区和较为干旱炎热的内陆热带草原荒漠区。

  此外,在南部非洲的最南方,主要是限于开普敦及其附近地区,有小面积的类似地中海气候区,冬季较为湿润多雨,也较暖和。夏季较为干热。在南部非洲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如今南非联邦的东部和南部,由于海拔高,纬度较南,没有热带非洲大陆那样终年的高温炎热气候,而有着类似于温带或亚热带那样的温和气候。在东非和东南非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区和高原,比如肯尼亚高原等地,也有一些气候较温和凉爽的温带性气候,但范围都不大。

  上述我们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各族所生存的这一热带大陆气候特征的分析,为我们理解把握历史上黑非洲文化的一些独特的现象提供了部分解释。首先,就黑非洲文化的发展史来看,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历史上黑非洲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人口稠密区地,与世界其他大陆十分不同,既不是在湿润多雨的沿海平原和赤道雨林巨大的刚果河盆地及赤道线两侧附近的雨量丰沛土地肥沃的地区,也不是在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平缓的那些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而是集中在干旱少雨、土地较为贫瘠的内陆腹地的稀树大草原甚至是在大沙漠边缘的那些炎热干旱的热带荒漠旷野地带。比如历史上黑非洲最为重要的几个黑人文化中心,马里文化、加纳文化、桑海文化、豪萨文化,以及中非地区的加涅姆博尔姆文化等等,都处于大陆腹地沙漠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区,植被稀疏,干旱少雨,风沙极大,旱季长,干燥炎热,应该说,农业条件是比较差的。但是,历史上黑非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却一直集中在这一地区,即所谓“苏丹文化区”。苏丹文化区基本上处于干旱燥热的靠近“萨赫勒”地区。而整个大西洋沿岸那些湿润多雨的沿海平原地带,却一直是较为落后的人烟稀少的地区。历史上,黑非洲的人口除集中在西非内陆沙漠边缘的苏丹地区外,较稠密的人口聚集地是在远离河流和沿海的山地高原上,比如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上的一些分散的聚居点。黑非洲虽然河流众多,有多条世界上有名的大河,如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冈比亚河、林波波河等。然而,相比内陆那些较干旱荒芜的萨赫勒地区和高原山地来说,黑非洲的这几条大河在黑非洲文化史上似乎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在古代世界的各大洲中,尤其是在欧亚大陆的东方与西方世界,人类文明与大河都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许多东方国家,人们把大河比之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许多文明实际上都是与大河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所谓的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等等。即便是在非洲大陆的北部,尼罗河仍是埃及文明的母亲,或者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献礼。这些大江大河,大多是重要的农业中心带,尤其是大江大河中下游的河道开阔的冲积平原区和入海口肥沃的三角洲地带,更是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农耕发达的经济中心区域。但是,热带非洲的这些大河的两岸,尤其是大河中下游靠近沿海的地段和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却迟迟没有进入农耕开发,人口稀少,长期处于原始蛮荒的状况。比如非洲最重要的大河尼日尔河,在黑非洲文化发展史上并非没有发挥过作用,在它的上中游向北方形成一个巨大弧形弯曲的地区,就是西非几大重要古代文化的中心,然而尼日尔河的一大特点,是它河水的流量是上游和下游巨大,中游因向北弯曲流经大沙漠的边缘,降水少,蒸发大,渗漏严重,河水很少,几近干涸。然而与尼日尔河有关的古代非洲文化,却不是在水流丰沛的上游和下游,而是在中游枯水地段。尤其在尼日尔河下游入海口几内亚湾那巨大开阔的三角洲上,却一直是西非最原始、人烟最稀少、开发最落后的地区,到近代以后,情况才有所变化。

  黑非洲文化生态景观方面的上述这些与欧亚大陆文化十分不同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黑非洲热带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首先,黑非洲的那些沿海平原、大河中下游肥沃开阔的地带,尤其是赤道雨林地区和刚果盆地,虽然较之内陆稀树草原和沙漠边缘的那些荒漠旷野地区要雨量充沛、植物生长丰茂、土地也较肥沃,但是黑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却又有一些对人类生存生产来说十分不利的因素。这些地区热带密林遮天蔽日,藤萝攀缘交织缠绕。稠密的雨林往往比沙漠还难穿越,人称“绿色沙漠”。交往的困难使这些地区只能形成小规模的森林王国和三角洲沼泽地区的渔猎部族政治团体,比如刚果河口的那些小王国,尼日尔河三角洲上那些伊贾人的部族联盟,而难于建立地域广大、结构复杂庞大的官僚集权国家,难于形成地域广大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沿海平原和刚果河流域与刚果盆地那些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潮湿闷热,沼泽密林之中蚊虫蝇菌滋生繁衍,由各种动物、微生物和虫蚊传播的种种热带雨林特有的传染性疾病、病毒、病菌很容易流行。历史上,诸如恶性疟疾、萃萃蝇、河盲症、黄热病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热带雨林传染病的危害极为严重。许多古代的文明都是由于这类传染性疾病的肆虐蔓延而人烟凋敝、村庄被毁,灾难性地走向衰落消亡。虽然在与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抗争中,黑非洲各族人民尤其是生存在沿海地区和赤道地区热带雨林环境中的人们,掌握了许多适应生存环境的知识、制度方式和生产技术,在生理方面也逐渐获得一些在热带雨林那潮湿、闷热、多雨的环境下生存的特别能力,形成一些抵抗热带蚊虫和病菌的能力。但是,在人类掌握足以真正战胜这些热带疾病的现代医术之前,黑非洲的热带沿海平原和赤道雨林及三角洲地带,是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农耕开发和形成庞大的社会组织及国家形态的,在这方面,热带气候和生态环境对黑非洲文化的影响是值得充分   在古代黑非洲文化发展史上,还有一些值得   上述黑非文化发展的三个突出现象,导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使用牛耕,建立灌溉农业经济和使用牛马拖拉的圆轮运输都要有相应的某种技术发展水平为前提,有对于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的需求动因等等。但是,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世界许多民族那里并不都是自我发明的结果,而往往是技术传播扩散和吸收引入的结果,以黑非洲历史上同外部世界虽然封闭但还是有限存在的交往来说,是可以从外部获得这些技术和生产模式。因此,因为我们可以从黑非洲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方面得到部分的解释。首先,黑非洲之所以没有进入使用大牲畜来发展牛耕农业和牲畜驮运的轮车运输方式,也没有形成发达的大牲畜畜牧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黑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和沿海地带和大河流域,对大牲畜危害极大的锥体虫病肆虐,牛锥体虫病流行快,为害大,大牲畜畜牧业很难生存发展。实际上,在潮湿闷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大型的哺乳类动物如虎、豹一类都很难生存,由于牛锥体虫为害,非洲的大型动物一般生存在较干旱燥热的内陆稀树大草原上。在黑非洲,大牲畜畜牧业也只是在内陆大草原和东非海拔较高气候较干燥的地区生存,比如斯瓦希里文化区,畜牧业发展较快。但是这些地区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将牛视为圣物或作为财富的象征,并不广泛使用牛来犁地和拖拉货物,因而东非和苏丹地区农业中使用牛耕仍然很少,主要还是用锄耕。

  由潮湿气候和雨林地区茂盛的水草而导致萃萃蝇的迅速繁衍滋生,会引起人体和大牲畜患上为害极大的昏睡病。同时,雨林潮湿地区流行的河盲病、恶性疟疾等疾病,也迫使非洲黑人被迫迁徙到内陆较为干燥的稀树大草原和荒漠旷野及山地高原上去,或是远远躲开有沟渠河道的大河大江两岸地带,因为在湿热的黑非洲,凡是在有水草的地方,都会迅速滋生起这类病菌,在古代,人类尚没有办法防止这类病菌,建立灌溉农业引入水源往往会导致这类病菌滋生蔓延,这或许正是黑非洲没有发展起灌溉农业的重要原因。黑非洲历史上的主要文明中心和人口稠密之地主要集中在内陆稀树大草原地带和东非一些封闭的高原山地上,而沿海平原、赤道盆地却人烟稀少,原始落后,也与这类病菌的为害有关。在凡是有水源的地方,低洼的水滩,淤积的沟渠都会因炎热气候下茂盛的水草急速生长而成为各种蚊蝇病菌滋生的场所。黑非洲的许多疾病都有极快速的传染流行性,一旦被人畜感染会蔓延开来。唯一的办法是居住在远离水草的地方,并尽量不要与别的部落和居民点发生交往联系。这种生存压力是导致许多黑非洲居民世代相互孤立分割,相互交往十分有限的重要原因,它大大强化了黑非各地区间的封闭分割状况,使商品交换、贸易、人口流动和联系,迟迟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验到热带非洲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对于黑非各族人民历史文化进程所具有的那种制约和影响力,能更具体地明白为什么历史上黑非洲文化的主要中心和大的王国及政治共同体,会集中在大陆腹地深处那些靠近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干旱少雨的旷野上,明白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黑非洲各族人民被深深封闭于大陆之内而不曾走出大陆建立沿海文明和发展航海贸易,当着黑非洲各族人民在试图打破大陆的封闭局面而与外界联系时,却选择了穿越北方那块世界上最大的大沙漠作为通道。在那个人类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防病治病能力极低的年代,或许沿海雨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湿热的气候条件,要比那茫茫大沙漠更加难于穿越,更加对人类构成威胁吧。尽管向北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对人类来说一点也不轻松容易。可以这样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别的一块大陆,它的气候、生态、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曾对人类文化历史的进程产生过如此之大的影响。北方巨大的撒哈拉大沙漠,曾阻碍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向南部非洲的扩散和传播,使南部非洲的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只限于大沙漠的边缘和东非沿海地区,而且在时间上也要比北非晚了好多个世纪。到了近代,南方赤道雨林和沿海湿热茂密的热带雨林及气候环境,又构成了阻挡西方殖民者从海上进入非洲内陆的巨大障碍,使西方人对非洲的真正征服、分割和建立有效的殖民统治要比在美洲、澳洲、亚洲晚几个世纪。尽管非洲仍是西方近代全球扩张的第一站,是最早受到西方侵略扩张的大陆,它的殖民地历史却要比美洲晚和短得多。

  今天,由于现代工业、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飞机、火车、汽车和轮船,已经打破了黑非洲大陆以往年代那种封闭隔绝状态,无论是黑非洲大陆与外界的联系交往,还是黑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间的联系往来,都已十分便捷。同时,为害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那些热带疾病,有害的蚊蝇病菌,诸如疟疾、萃萃蝇、河盲症等等,也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和新的药物的普及推广,对人类的为害已经得到控制,热带雨林已经不是人类生存的可怕环境,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航空飞行也十分便利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生态因素,对当代黑非洲各族人民的制约和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和下降。然而尽管有了这么多巨大的发展进步,热带非洲的环境因素仍然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制约与影响。相比之下,许多黑非洲国家和地区,封闭还是十分严重的,目前黑非洲有十几个内陆国,是世界各大洲中内陆国最多的一个,这些内陆国对外联系交往还是十分困难的。那些靠近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居民,或是内陆高原上分割破碎的大裂谷和山地中的居民,依然处在一种封闭的生活环境中,经济和文化还十分落后,而热带雨林中那些潮湿的气候、疾病、蚊蝇,对人类的为害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的。同时,严重的干旱、风沙,也是当代黑非洲各国面临的巨大灾难。目前黑非洲的自然灾害在各大陆中是最多最严重,环境条件依然对当代非洲有广泛的制约影响力。

溯古追风的成长,感谢一路有您!









































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
白癜风全国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c/1563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