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地图 >> 被核酸检测带火的ldquo基因狂人
汪建曾经用12个字来形容自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即使全是贬义词,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惜命”。
作者:咖喱
编审:苏睿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直处于舆论漩涡的华大基因(以下简称华大)找到了夹缝中生存的契机。
作为国内基因测序的龙头企业,华大在整个疫情期间一直冲锋在前:年初在武汉建立“火眼”实验室,成功将核酸检测规模化;这个月又在北京建起气膜版“火眼”,大幅提高了北京的核酸检测能力。
市场的回报也相当可观。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华大实现营收7.91亿元,同比增长35.78%。6月23日,就在北京卫健委将华大旗下华大医学检验所正式列入可供核酸检测机构名单当天,华大股价在近半年持续上扬的趋势中,再创一个月内的新高。
华大背后的董事长汪建,是一个被任正非都称为“神人”的角色。
围绕汪建的质疑和争论始终不绝,一方面是基因研究天然面临的伦理之争,另一方面则因为他语出惊人,时不时冒出匪夷所思的“汪星语”。
他的惊人之举也有一箩筐:给自己立碑要活到岁,要求员工活到岁;说自己贪生怕死,却不惧征服珠峰;敢对投资人拍桌咆哮,又在公司上市敲钟前怕到溜进厕所……
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埃隆·马斯克”,也有人说他不过就是一个爱忽悠的“基因狂人”。
危机面前屡立战功
疫情毫无疑问是汪建大显身手的时机。
据财新网报道,早在今年初新冠病毒开始小范围传播时,华大就第一时间成功研制了核酸检测试剂盒,提供给各级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使用。
1月26日大年初二,66岁的汪建动身去了“封城”后的武汉。到达武汉的第四天,在他的主导下,华大启动了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项目,命名为“火眼”实验室。
·“火眼”项目启动,左三为汪建。
实验室从设计到启动运营,仅仅用了5天时间,日均检测能力达到万人份,被认为是“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众多抗疫堡垒的前哨。与此同时,“火眼模式”也迅速推向全国各地。
·武汉“火眼”实验室
在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口罩捐赠箱刷爆网络的时候,汪建捐出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早已抵达日本。他还调皮地在官微上说:“没来得及写诗,行动也算是优美的诗句,希望网友们别失望!”
进入6月,北京疫情苗头再起,华大又第一时间驰援。
6月22日,由华大负责搭建的三组气膜式“火眼”实验室在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内试运行,大幅提高了北京的检测能力,缓解了当前的核酸检测压力。
·大兴区体育中心内的气膜式“火眼”实验室,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组装和拆卸。
其实,在新冠肺炎之前,华大早已是战功赫赫。
年非典席卷全国时,汪建就摩拳擦掌想大干一场。在当时广东省非典防治小组的一次临时会议上,他通过老同学的帮助混入现场后,向相关部门立下军令状:“我们华大只要拿到病毒样本,几个小时就可以解出结构,有了这个,你们能够立马着手疫苗研发!”
最终,汪建的这招自荐奏效。华大在拿到病毒样本后的36小时内即破译了四株非典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96小时后研制出SARS病毒酶联免疫试剂盒。
年,华大应对德国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5日内完成病菌基因组测序并在全球首先公布序列,10日内成功研制诊断试剂盒并无偿公开核心技术。
年,面对西非埃博拉疫情,华大以志愿者的身份,免费提供了测序仪器,在塞拉利昂快速搭建了前线实验室,保证了国家队的工作。
创立华大初衷很魔幻?
从非典到新冠,多次力挽狂澜的汪建,拥有着颇为传奇的人生。
年,他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大概是受父母野战军出身的影响,他骨子里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别突出。
22岁考入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汪建觉得学校录取分数太低,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曾多次向校方提出退学重新参加高考,但未能如愿。参加工作后的几年,他开始大展拳脚,不仅实现了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的目标,还赴美6年,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华大成立的过程也颇为魔幻。
年,汪建联合志同道合的几个科研学者组建华大,初衷仅仅是为了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当时,汪建的团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没有国家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外人也不懂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汪健不得不抵押变卖了部分资产,才成立了早期基因研究的“草台班子”。
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工作完成,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向中国科学家表示感谢,因为中国项目组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这才让汪建和华大第一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而“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成为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列的人类三大科学计划。
·盖茨曾找到汪建,希望在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合作。
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汪建带着自己不算成熟的科研团队,打造出了一个堪称顶级的生命科学帝国。
他们在国际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和《新英格兰医学》上,共发表了多篇论文,科研产出量名列中国产业机构首位。
7年10月,华大研究院宣布绘制完成全球首张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序列图谱。
汪建还期待利用基因技术攻破人类的3个难题:一是清除出生缺陷,二是对肿瘤发起挑战,三是突破寿命极限。
理想很丰满,但国内针对基因研究的争议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有人担心基因技术是变相地提供“上帝视角”,帮助打造完美人类;有人认为这是有钱人的游戏,让他们更长寿、子女更优秀,扩大阶级分化;也有人担心基因这种最隐秘的数据被获取后,隐私遭到破坏。
伴随沉重的伦理争论,汪建这一路走得并不顺畅。从私营企业到非典后进入中科院,再到因业绩不达标、不服管南下深圳再次挑旗单干,汪建和他的华大一直游走于官方和民间之间。
7年落户深圳后,华大有好多年都被看作是“四不像”,外人搞不清它到底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甚至是公益组织。
“他这辈子注定孤独”
年之后,汪建也想到了通过融资走上正常的企业发展之路,但在赚钱这件事上,他对资本的态度颇为另类。
在投资人面前,汪建从来不提钱的事儿,口中三句不离“长命百岁”,总想把华大的目标和“生优病少,吃喝玩乐,人间仙境,两质永葆”16字战略方针安利给金主爸爸。
年下半年,华大首次对外融资之时,即报出了亿元的估值,并且不允许投资人讨价还价。对方对回报率有疑问时,汪建则毫不在乎地回复:没有回报,回报为零。
汪建曾经把自己和投资人的关系描述为,“他们把钱从门缝里塞进来就可以了,华大不变的天条是不给任何人打工”。
王石女友田朴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起汪建,说这位“汪叫兽”是她见过的唯一一个敢对投资人拍桌子咆哮的人。
·汪建和王石(左)的交情颇深。
年,华大上市那一刻,汪建又不走寻常路地开始“叛逆”。到了敲钟环节,他借口上厕所,不敲,跑了。事后,他自嘲地说:“钟是铜铸的,有味儿,得离远点儿。”
·华大上市敲钟现场。
上市后,华大的业绩一度旺得不得了。当年11月,其市值冲破千亿大关,成为仅次于贵州茅台的第二高价股。
可好景不长,至年,伴随研发投入不足、基因测序不准、财务造假、董事长大忽悠等质疑声,华大从千亿市值一路下滑到亿。
但这样的大起大落,在汪建看来不值一提。他说,股价的涨或跌不会让他产生困扰,“我为什么要用我的业余时间去娱乐别人呢,自己好好娱乐一下不就完了吗?”
·60多岁的汪建体力相当充沛。
汪建的佛系或许源于他对生命科学的解读。
他曾经用12个字来形容自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即使全是贬义词,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惜命”。
在和腾讯、华为一同成为“深圳三宝”之后,华大曾接到过深圳市政府送来的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顶着这样的标语跟来访者谈生命健康和基因科技时,汪建怎么都感觉像个卖药的。思来想去,他请市里把牌匾换成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他还给自己造了一个著名的墓碑,上面写着“—”,目标就是活到岁。
在公司内部,汪建看着体脂率严重超标的员工就来气。他索性封了电梯,号召全员爬楼梯。
·华大内部电梯被封了起来。
华大上市后,汪建的一些言论曾引起轩然大波。
年的一次论坛上,汪建表示,公司所有员工都必须活到岁。为此,他还制定了3项规定:医院晚发现肿瘤,不允许心脏搭桥,不允许孩子有出生缺陷。现场,他还戏谑地问马化腾,要不要给腾讯员工也试一试。
很多人认为汪建是大忽悠,这些言论不过是哗众取宠,但汪建照样奉行他“金山银山,不如寿比南山”的人生哲学,还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dt/19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