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女,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医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陈薇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年晋升为研究员;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人物经历年2月26日,陈薇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今兰溪市)年,从兰溪一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同年,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丛进阳教授。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入伍,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年,考取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年6月,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并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首批军队特殊人才津贴。年3月,成为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长。同年7月,担任北京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1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主要事迹(1)年,非典疫情肆虐,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对SARS的病毒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陈薇领导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早在SARS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
为采集非典样本,陈薇与同事赶赴广州,每日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在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多天里,陈薇的丈夫麻一铭和她四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
得知《东方时空》节目中会有妈妈的镜头,陈薇的儿子便一直等在电视机前,妈妈一出来,他便主动亲吻电视屏幕里的妈妈。
最终,陈薇团队发现该干扰素对SARS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SARS病毒的预防用药。医院在内,全国30余所SARS医院近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经此一战,陈薇名震学界。
(2)3月16日,医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据陈薇院士介绍,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看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先是百感交集,而后欣喜若狂。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陈院士,感谢所有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
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让许多低调做研究的幕后英雄们,重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高龄仍旧上战场的前辈,为保护人民贡献最大的能量,勇敢前进的后辈,也丝毫没有要退缩的坚定。
而陈薇院士,便是这群勇士中的一名猛将。
54岁的陈薇院士,是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英雄级人物。
还记得吴京那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狼2》吗?
电影中,医生Dr.Chen保护曼拉病毒“活体疫苗”的情节,其实就是向我们的陈博士致敬。
电影里让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原型就是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陈博士,便是被称为“埃博拉终结者”的陈薇院士。
武汉疫情爆发后,陈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冲上前线。
初到武汉,她便带领团队研发检测试剂盒,加快肺炎的确诊速度。
苦战一个多月后,又带来了新冠状病毒疫苗的捷报,给了全国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20多年来,陈院士一直走在与病毒“抗战”的第一线。
为国为民,不计个人的安危与生死。
(3)陈薇还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电影《战狼2》中Dr.Chen的原型。
年,埃博拉病毒还不为国人所知,陈薇却已经带领团队开始对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的研究,她说:“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计划”支持。
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50%~90%。已经研究了十年的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起全球恐慌,陈薇毅然决定前往非洲一线。
在塞拉利昂,展开临床试验的陈薇还曾到访一家当地的孤儿院,“当时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让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年,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年1月,因在抗击埃博拉战“疫”中的突出贡献,陈薇荣获CCTV-1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过诺贝尔奖的屠哟哟教授。在颁奖典礼上,陈薇说:“不是我一个人,今天我们穿军装的整个团队都在这里。”
年12月,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开展的二期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发布了两篇相关学术论文。
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
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1月30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由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而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科研攻关,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她还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编辑:魏一航
审核:郭星悦
邯大校园报1.点击历史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dt/1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