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血钻影评

发布时间:2021/5/4 5:34:31   点击数:
北京皮肤病防治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青鸟飞过》原创文学微刊第三十八期

《血钻》影评

文/关毅

由莱昂纳多和詹妮弗·康纳利主演的《血钻》在年上映,本片以年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以莱昂纳多饰演的不法之徒在非洲从事钻石走私的事情以及遇到了一位记者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终领悟了人生和爱的真谛。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想,钻石有自己的美丽,但他背后又浸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和爱情的奠基,更揭露了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时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但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无法因此而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不可预测,但人性光辉亦然永恒。

说回电影。其实没有那么多公益心,我们明白钻石交易对于贫穷的非洲国家的重要性,《血钻》只是一部拍摄得像纪录片的商业片,让我觉得原本象征神圣婚姻的钻石瞬间沾满了罪恶,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光彩夺目的背后,承载了太多的愁苦,让我们无法再单纯地看待一块钻石。

莱昂纳多的演技毋庸置疑,当年号称全世界最俊美的白脸帅哥以近乎自残的形象转变,让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他的演技上。事实上他在《无间行者》《纽约黑帮》中的表演,已经证明了他是华丽丽的实力派,血钻在我看来,更是登峰造极。

叛军和政府军的厮杀,成片死于枪林弹雨无故的平民,绝望的妇孺,成堆的尸体,惊恐万状的孩子。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哀嚎,绝望,这么不安定的土地,恰恰是钻石的原产地。而丰富的资源,却成为了这里居民被掠夺自由,屠杀奴役的理由。钻石带给他们的不是富足,而是不幸。Archer曾经和Maddy感叹,上帝早就离开了这片土地。事实上这么一片罪恶欲望共生、和平从来都是幻想的地方,上帝何曾眷顾过?

原本纯真的孩子,拿起AK步枪用鲜血结束了童年,眼睛里更多的是迷茫和恐惧,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生命为何物。好人的黑人男子说,他们是童子军,不过就是孩子,可却在孩子的枪下流血。资源丰富对于一个国家究竟是幸事?抑或是灾难?象牙、石油、黄金、钻石,可以让整个国家的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恰恰相反,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没有家。

是什么让同胞相互厮杀?是什么让善良的人拿起枪支生起仇恨?是什么让我们的双眼充满了疑惑和不信任?他们为了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发动了一次空袭,为了钱财和权力砍掉无数人的臂膀,如果说人性本善,又是什么让善变成了恶?最后会不会回归于善?看完电影,我还只是在思考,没有答案,多希望那些枪林弹雨、鲜血淋漓的画面仅仅是电影。我们在遥远的这里,永远也想象不到非洲大地的人们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他们想要的,仅仅是原本属于他们的生命。

两个人狠狠打架,Archer滑倒,Solomon将其拉起,Archer受伤,Solomon将其背起,Archer将钻石交给Solomon,叮嘱其以后的注意事项等等,善恶纠缠,人性复杂,固有的善良,对峙带来的彼此敌视,在Archer和Solomon之间,成就了一个个让我忘不了的情节。我喜欢看到每一个人呈现出来的多面性,而不是一股脑的好或者坏。

Archer最后成全了Solomon,类似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行为吧。尽管如此,胖了依旧帅得销魂的莱昂纳多靠在岩石上,和Maddy通电话,失血越来越多,他越来越虚弱,脸上的微笑依旧迷人,当看到这一幕时,我居然哭了,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他和Maddy之间的爱情,纯净得让人讶异,最亲密的接触不过是一次拉手一次拥抱,彼此不曾说过爱字,生死离别之时,却这般荡气回肠。有张力的情节,无需夸张,打动人只是不经意间。甚至莱昂纳多可以模仿的口音,每一句结尾时必定有一句“huh”,都是味道十足。

影片最后,跨国协议可以减缓甚至禁止钻石的非法买卖,却无法消除人们内心的贪欲。劝说人们停止购买某一类“罪恶”商品亦无法消解,因为贪欲这条毒蛇依旧盘踞在人们心中,怡然自乐。无法从钻石上得到满足,必会通过其他途径发泄,或者别的奢侈品,或者是种种的不道德。

也许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觉知到贪欲的真面目,这时圣人们的解决方案,但很可惜,这剂良方仅仅带来了少数人的心灵解脱,在整体层面,圣人们带给社会的改变实在乏善可陈。并非圣人们错了,对于个人而言,觉知的确是解脱的真理,但社会是人的集合,他有着超越个人自身的特性,正如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碳原子而将煤炭变成钻石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改变人而改变社会。想要得到钻石,我们甚至不需要改变原子本身,我们要改变的仅仅是原子之间的联系。

对于个人而言,现代的贪欲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我们怕自己或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年轻,不够强壮,不够忠诚,不够富有,不够有品位。于是我们假借外物来证明自己。社会的贪欲也来自于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在于社会为了维持自身的运作(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而对需要越来越多资源,当资源有限并且不可再生时,焦虑便产生了。

这逻辑与《血钻》中展现的逻辑类似,不同的是,钻石等奢侈品会引来商业集团的争夺和局部战争,而对必需品的渴求(能源,土地)却会引发大规模战争。就算在稍微好点的情况下,它也会带来经济低迷,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最终又把不安全感转嫁到个人身上。并且,这种渴求往往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压力引起的,这又有点类似于《可可西里》中盗猎者的选择,很难用道德去评判对与错。

自然,道德评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永远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局面是否有解决的良方?若无,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包括教育和公益,都只是短期的止痛,并无实际的意义。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当时我是在新加坡的私人影院。我身边的朋友告诉我这部电影在新加坡的放映等级最后定在了NC16(16岁以下不得观看)。虽然电影确实有非常直接的战争和杀人镜头,但总体而言相当干净,甚至男女主角之间彼此倾心也只有一次拉手一次拥抱而已,干净到连一个接吻都没有,这样“含蓄”的好莱坞大片却被划分到NC16这一级别,这一点令我相当意外。

也许是我想太多,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朋友提醒我说这个评级的结果可能是里边涉及到非洲内战中的儿童士兵(childrensoldier)的问题。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被彻底洗脑之后,成为了迷你版的杀人机器,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和成年人一起进行部落屠杀。这样的事情看起来有点非现实的味道,只是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都爱披着疯癫的外衣,好掩盖里边的腐乱。

电影的气氛确实很沉重,不管是枪战还是丛林追杀,不管是成年人的贪婪杀戮还是老弱妇孺的仓皇失措,不管是衣冠楚楚的浮华世界还是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难民营,都渗着一种冰冷的惨白色,甚至让人觉得此处已是魔域。只有非洲的红土——这被人血所滋养的大地,和那颗牵扯出整个故事的粉色原钻,让人觉得有切切实实的色彩。

影片结束时,Archer给Maddy打了一个电话,Maddy正在某个宁静的小城和友人喝茶,她在“Whereareyou?Iam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dt/1943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