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政治 >> 寻找自我的34月读书报告
三四月读了14本书,
在文字中不断地迷失和寻找着自我。
知道还有朋友期待着我的推送真的挺开心的。
《德米安: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新的境界在我心中冉冉升起,森然,神圣,我曾无数次有模糊的预感,甚至还曾将其以语言道出,但直到此刻,我才真正体会了它的意思。我是自然的尝试,是自然向未知世界迈进的一次尝试,或许它会打开新境界,或许会一无所成,然而,让这一尝试从远古的深渊中诞生,让我的心感受到它的意志,并将其转换为我的意志,这就是我的天职!
——[德]赫尔曼·黑塞《德米安》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阅读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地闪现中学时代的记忆,亲手揉碎又重组三观,拙劣地模仿他者,又不断从稚嫩的人各种抽芽出自我,反复地与世界的分裂与融合,在这一系列复杂反应中富有诗意的孤独着。其间,我未曾像辛克莱那样遇到引路的德米安,也许我的德米安就是我自己。
《天空的另一半》
在谈到厌女现象和性别暴力时,一些人会想当然以为男性才是罪魁祸首,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男人对待女人的举止常常是很残暴的,但是在贫穷国家里,通常是女性管理着妓院,是她们让自己女儿接受外阴切除手术,是她们先喂养儿子而非女儿,也是她们带儿子而非女儿去诊所打疫苗。一项研究指出,塞拉利昂内战的轮奸案例当中,有1/4是男女同谋。通常是女兵引诱受害者到强暴地点,然后在男兵强奸时从旁协助,压制受害者的挣扎反抗。「我们会帮忙逮到她,把她压在地上。」一名已退役的女兵给出了答案。该研究的作者达拉·凯·科恩(DaraKayCohen)援引来自海地、伊拉克和卢旺达的证据表明,女性参与类似塞拉利昂的性暴力并非反常现象。她认为内战时十分普遍的轮奸,重点不是满足性欲,而是让军队(包括女性成员)通过欺压践踏女人的残暴手段,来达到团结一心的一种方式。
——[美]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
《天空的另一半》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亚非拉国家,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在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而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天空的另一半》书写下了一系列第三世界女性的恶劣遭遇与不放弃的奋斗挣扎,这些女性之所以遭到奴役与暴力,有其十分复杂的文化、权力结构与政治经济因素。例如基于性别偏好而堕掉女胎、全球化运作的性贩运、阴蒂切除、荣誉谋杀、荣誉强暴,或者,将羞辱家庭的荣誉强暴扩展到战争层级的军事策略,由军队组织性地轮奸敌军的妇孺,透过羞辱对方(你保护不了你的女人)来证明我方比对方强,例如刚果和塞尔维亚。甚至,更令人惊讶的数据是:平均每90秒,全球就有一名妇女死于分娩,这当然主要发生在第三世界,一个女性太早生育(骨盆腔发育尚未完全)、又太穷无法取得医疗资源的地区。
纪录片:《生于妓院》
以尊重传统文化作为完全不作为的理由,其实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当第三世界的女性因为无法取得妇科方面的医疗资源,以致约每分钟便有一条生命死亡,与其说是文化问题,不如说这是贫穷问题,是女性的人权尚未被认真地当成政治议题来处理的问题。更别提刚果军队在轮奸完妇女后还在女性的阴道里开枪,这种暴力如何能被归诸成文化问题?又或者,将贫穷少女跨国贩卖到妓院、以毒品控制、强迫性交易,又何尝跟文化相关?此外,非法走私女性、贩卖人口、血汗工厂女工、贩售人体器官组织等不人道的行为,不仅是个别“开发中国家”的问题,往往也与经济、阶级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息息相关。
积极意义的一面是,书中讲的不完全是血淋淋的事实,也有许多民间团体和国家组织帮助女性而采取的行动。但作者用一句话点出了援助工作的艰难所在:“世界是复杂的。每当我们看到什么法宝,就想测试一番,但教育不见得是万灵丹。”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环境,适应不同的方法。
生而为女孩,我们本来就是世界的半边天啊。
《包法利夫人》
这些话他听得太多,已经不新鲜了。艾玛跟别的情妇没什么两样,新鲜感和衣服一样被脱掉之后,剩下的只是同样赤裸单调的情爱和重复单一的语言。这个男人虽然是情场老手,却不知道相同的语言下可以掩藏不同的内心。妓女也会在他耳边说同样的情话,艾玛的真诚就不足为信了;他想,夸张的语言背后都是庸俗的感情,这些话是不能当真的;正如内心丰沛的情感有时也会以空洞的比喻来表达,因为人从来都无法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需要、观念和痛苦,人类的语言就像一只破锣,哪能妄想演奏出感动天上星辰的旋律呢。
——[法]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包法利夫人》代表了一种比较现实的爱情观,可以给女性以警示,选择怎样的人生,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这里没有讽刺、没有强加给你的是非对错,只是客观的陈述一个故事,在经历整个过程时候对于自身的反省和觉知。
关于包法利夫人,她当然不只代表了女人,而是代表这样一群人,有着不错的物质基础,却不甘心生活平淡如水;读过一些书,却没有读得很多;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却未触及到真实的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敏感脆弱(好像就是在说我自己)。那些平庸无奇的肉欲,竟然被错觉成了为之生死刻骨铭心的强烈的爱情。
当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的死亡,他心里像某种东西被抽空了的那种悲伤,或许是他对自己曾经理想主义情怀的一种告别,那些占据了他的青春,激情,所谓理想的东西,随着包法利夫人爱情的消亡而消亡。包法利夫人死亡并不是这本小说的最终结局,结局略带讽刺的是奥梅获得奖章。你的悲剧可能成就他人的喜剧。当你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单纯的要死要活,其他的人已经懂得如何更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个“理想主义”的死亡,一个“务实主义”的嘉奖。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感到悲伤的地方。
生活得庸常琐碎,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我?寻觅浪漫没有错,但不切实际的虚荣缥缈的幻想,最终都是泡影。大概爱情小说都会给女生造成一种错觉,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自己遇到的人是特别的。而包法利夫人证明了其实人生既现实也充满平庸,自欺欺人,才越陷越深。
校核:一青酸奶??
下个月见。
祁丢丢穷学生买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