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08期
.3.6-3.12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文件
◆公众对海洋环境预报满意度创新高
◆南海区年海洋防灾减灾调查启动
◆年全国常态化净滩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渤海海域首次发现搁浅抹香鲸
◆山东海洋冷链总部揭牌
◆武船集团首艘新型海洋浮标作业船“向阳红31”离厂
◆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
◆《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专家验收
◆南极企鹅生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滨海蓝碳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海洋三所攻克虾苗“玻璃苗”病害难题
◆海洋酸化导致鱼类听力下降
◆江苏海大新增遥感本科专业
◆中国连任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A组成员
◆国际组织发布蓝色金融指南
◆全球海上风电逆势增长
◆欧洲加快海洋能利用步伐
◆首份海洋世界遗产地蓝碳生态系统全球科学评估发布
海洋政务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文件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组织编制的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相关技术文件。《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变更规则》提出,以国土调查年初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相关变更调查软件,实现各类要素的更新。数据变更只针对年初和年末间的变化,不考虑期间产生的过程性变化。《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试行)》规定了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内容、要素分类编码、空间数据分层、要素属性结构、数据更新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规则(试行)》对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的质检对象、质检内容、质检尺度进行了说明,明确质检规则主要适用于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公众对海洋环境预报满意度创新高
近日,按照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工作部署,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完成了年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及海岛服务满意度调查,面向社会公众征求对海洋环境预警报发布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1万多份。调查结果显示,年,国家海洋预报台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总体得分为83,达到近5年历史最高水平;公众对海洋环境预警报精细化和个性化产品及海洋科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继续加强和改进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切实满足公众的新需求。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南海区年
海洋防灾减灾调查启动
近日,年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调查工作启动。根据安排,年上半年,南海预报中心将完成广东番禺、增城、黄埔、海珠、天河5区的承灾体调查,年底将完成番禺、增城两区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及隐患排查。今年的承灾体调查从番禺蚬涌篸颈闸开始,调查人员沿着海堤,由西到东,从南至北,逐段前进。拍摄、测量、记录,调查小分队分工协作,有条不紊。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年全国常态化净滩
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近日,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承办的全国常态化净滩公益活动三亚站、青岛站分别启动。活动通过富有趣味的形式,带领公众深入海洋保护行动一线,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参与度。自年开始,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在全国沿海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支持下,汇聚各地海洋保护公益机构、志愿者,广泛开展“全国净滩公益活动”。年,为能持续践行“守护美丽岸线我们共同行动”活动理念,积极响应公众对开展持续性公益净滩活动的需求,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又推出“年全国常态化净滩公益活动”,使得传统的净滩活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
(来源:蓝丝带海洋保护)
渤海海域首次发现搁浅抹香鲸
近日,大连市长兴岛海域发现搁浅的抹香鲸,这是有记录以来抹香鲸首次出现在渤海海域。经海洋生物专家辨认,它是一头成年雄性抹香鲸。鲸长约18米,打捞上岸后的重量接近40吨左右。抹香鲸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捞,发现搁浅的抹香鲸十分罕见。该搁浅抹香鲸将留在大连用于科学研究和展览展示。目前,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已将抹香鲸运送至专业生物科技机构进行紧急处置,下一步将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收藏许可,同时围绕其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制作成塑化标本并在大连自然博物馆公开展示,用于普及海洋知识和宣传海洋文化。
(来源:央视新闻)山东海洋冷链总部揭牌
日前,由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和青岛海洋高新区共同引进的山东海洋集团冷链总部正式揭牌。据悉,该项目由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通过与世界强企业合作,建造大型超低温冷藏加工远洋运输船和冷链仓储,主要利用海陆联运方式,统筹管理山东海洋集团旗下的陆上特色冷链供应链业务及海上超低温冷藏运输加工业务和销售营运结算业务,为各食品、水产品企业和生鲜产品进出口贸易,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集冷链加工、仓储、配送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供应链管理体系。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海洋科研武船集团首艘新型
海洋浮标作业船“向阳红31”离厂
3月6日上午9时,中国船舶武船集团建造的首艘吨级新型海洋浮标作业船“向阳红31”号驶离武船1码头前往试航海区开展航行试验。“向阳红31”是“向阳红22”的姐妹船,是我国首批专业海洋浮标作业船,填补了该船舶类型的空白。该船具有完善的浮标/潜标保障设备设施,主要用于浮标/潜标定期巡视(登标)维护、定期布放回收、浮标/潜标应急布放、回收、抢修等保障工作,同时具备执行断面调查等综合海洋调查任务的能力。
(来源:国际船舶网)
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
近日,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上线,首批多株极地微生物信息实现标准化整理及公开共享。用户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极地微生物菌株信息、索取培养物,咨询极地菌株保藏、鉴定等服务。未来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将聚焦我国极端环境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等领域,挖掘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发展潜力,在保证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为极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科研教育、经济发展等提供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等,努力将其建成为我国南北极微生物资源保藏库和共享利用机构。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通过专家验收
3月8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专家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方案汇报、审阅建设方案等材料,经充分质询和讨论,论证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建设方案符合申报条件,建议推荐。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省部共建的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建设,拟开展海洋空间资源用途管控理论研究、海洋空间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研发及资源评估、海洋空间资源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将形成海洋空间资源监管一体化平台、海岸带海域保护修复技术支撑平台和海洋空间资源管控国家咨询智库。
(来源: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南极企鹅生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谢周清、孙立广团队在南极企鹅生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次19世纪末期的企鹅巢废弃事件。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由于人类工业革命导致全球升温,随后冰雪融水增加,导致企鹅巢废弃。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地学刊物《地球物理研究:生物地球科学》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由于企鹅在筑巢、繁殖等行为上的复杂性,以及对于多种环境要素变化响应的多样性,通过深入系统研究有望揭示企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滨海蓝碳
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滨海蓝碳研究团队在大型海藻养殖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和调节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学术论文“大型海藻养殖为应对海洋酸化提供庇护所”以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系肖溪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吴嘉平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在海洋化学与环境领域重要学术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发表。研究发现,大型海藻养殖区域海水pH值比毗邻对照海区显著提升。其中,海带养殖的pH提升效果最好,可达0.±0.个单位。因此,大型海藻养殖除可显著吸收和移除营养盐、修复近海富营养化水体之外,还可成为人类应对和缓解海洋酸化的一项积极措施。该研究率先对大型海藻养殖缓解海洋酸化的能力做出精确评估,为年该团队提出的科学假说提供了海区现场观测的有力证据。
(来源: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海洋三所攻克虾苗“玻璃苗”病害难题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杨丰科研团队与亚太海洋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抗“玻璃苗”疫病对虾种苗选育新成果——经过近一年选育的对虾亲本正式亮相。这个新品系具备优良的抗“玻璃苗”病害性能,在感染“玻璃苗”病害后存活率超过9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酸化导致鱼类听力下降
近日,在新西兰渔业局等部门资助下,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澳大利亚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科研人员完成了海洋酸化相关研究。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导致海水变酸。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鲷鱼的听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饲养的鲷鱼,其耳石比正常环境下饲养的鲷鱼大且生长不对称,对声音敏感度较低。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教育江苏海大新增遥感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江苏海洋大学申报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通过。据悉,该专业由江苏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申办,依托测绘工程实验室、空间信息工程实验室和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等建设。近年来,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测绘工程专业连续2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年,海洋技术专业入选江苏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年,“卫星海洋测量学”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立项,2部教材获批省级教材建设立项。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国际海洋动态中国连任国际海底管理局
理事会A组成员
近日,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6届大会通过静默程序选出新任理事会成员,任期为年至年,中国连任A组成员。此外,日本当选A组成员,印度当选B组成员,加拿大、南非当选C组成员,孟加拉国、巴西、乌干达当选D组成员,阿根廷、哥斯达黎加、捷克、毛里求斯、摩洛哥、荷兰、波兰、塞拉利昂、西班牙、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当选E组成员。A组代表海底矿物所含金属主要消费国,B组代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主要投资国,C组代表有关金属的主要陆地生产国,D组代表具有特殊利益的发展中国家,E组为以公平地区分配原则选出的国家。理事会成员任期4年,每2年改选其中一半成员,可连选连任。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国际组织发布蓝色金融指南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融资倡议组织发布蓝色金融指南——《扭转局面:为可持续的海洋恢复融资》,鼓励银行业、保险业及其他投资者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助推蓝色经济发展。据悉,《扭转局面:为可持续的海洋恢复融资》编制工作得到欧盟委员会的资助,吸纳了50多个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意见建议,介绍了相关实践案例,为金融机构加强在海产品、航运、港口、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洋旅游等领域的融资活动提供了路线图,是各方进一步拓宽蓝色经济融资渠道的实用工具包。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全球海上风电逆势增长
近日,据全球风能理事会(以下简称GWE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吉瓦,其中中国占据一半。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荷兰以近1.5吉瓦的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第二位。英国是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规模最大的国家,总装机容量超过10吉瓦,中国超过德国成为总装机容量全球第二位。目前,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5吉瓦,每年可减少约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欧洲加快海洋能利用步伐
近日,欧洲海洋能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欧洲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步伐,投资超过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48亿元),新增波浪能、潮汐能装机容量达6兆瓦。据欧盟委员会等预计,从年起,海洋能利用技术成果转化将对欧洲工业和能源行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有效加强欧洲发电网络稳定性,助力欧洲岛屿实现脱碳目标。目前,罗马尼亚政府正在谋划加快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保加利亚政府也计划出台促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首份海洋世界遗产地蓝碳生态系统
全球科学评估发布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首份海洋世界遗产地蓝碳生态系统全球科学评估报告,首次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世界遗产地海草草甸、潮汐沼泽和红树林及其相关碳资产范围进行了评估。报告量化了这些遗产地的碳价值,提出了保护遗产地的具体策略,为寻求保护这些地区并实施蓝碳战略的国家、地区和地方社区指明了发展道路。报告强调这些栖息地的重大环境价值:虽然这些遗产地仅占全球海域的不到1%,但涵盖了至少21%的世界蓝碳生态系统区域,以及15%的世界蓝碳资产。(来源:中国网)海洋快讯
2.27-3.5
海洋快讯
2.6-2.26
海洋快讯
1.30-2.5
海洋快讯
1.23-1.29
海洋快讯
1.16-1.22
海洋快讯
1.9-1.15
海洋快讯
1.2-1.8
海洋快讯
12.26-1.1
海洋快讯
12.19-12.25
海洋快讯
12.12-12.18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丁昭旭、仝浩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