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兆麟middot少先队献礼建党百

发布时间:2021/5/30 4:22:16   点击数: 1 次

学党史?忆初心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

“爸爸妈妈讲红色故事”

作为妈妈,您一定为宝贝讲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作为爸爸,您讲故事的魅力是妈妈不能替代的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中

有多少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值得我们铭记

有多少英雄人物的动人故事值得我们传诵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来临之际

让我们一起播撒阅读的种子

回味经典的红色故事

?年的春天

??暖风拂面,??百花待放

??一切都孕育着美好与希望

??在这个美好的春天里

??相信你们就是最真挚最动人的讲述者

期待大家的聆听

陈薇的故事

三(1)中队常誉宝妈妈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女将军陈薇奶奶的故事:一次疫情让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民抗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

陈薇将军,年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今年54岁。陈薇是我国少有的一位女将军,年新晋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与病毒战斗了29年,救人无数,抗击非典的杰出科学家,“埃博拉的终结者”。

陈薇小时候的故事。陈薇小时候,不但容貌秀丽、漂亮,而且聪明好学,成绩 ,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学霸”,老师喜欢她,同学们羡慕她,她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后来,高中毕业后陈薇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获得了浙江大学保送清华大学的 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硕士毕业的陈薇作出了一个选择:参军,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

抗击“非典”的故事。年春天,“非典”爆发,全国陷入一片恐慌。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从此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天天泡在实验室。陈薇所在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实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最终,她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他们所研究的干扰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抗击“埃博拉”的故事。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后,一时间全世界谈“埃”色变,这时,陈薇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到非洲一线去。在塞拉利昂工作间隙,陈薇访问了当地一家孤儿院,那里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次探访让陈薇有了奋斗目标——“想把我们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陈薇牵头研发了世界 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并完成I期临床,证明安全和良好的免疫原性。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故事。年春节前夕,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特朗普说:美国会在12周内研制出疫苗。陈薇说: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2天后(1月28日),医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4天后(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比现有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在以往的抗病毒硬仗中,陈薇总能成功扭转局面,被称为“病毒终结者”,相信在这次疫情中,陈薇和她的团队一定能给我们传来胜利的消息!让我们小朋友们向这位伟大的将军奶奶致敬!

喀喇昆仑戍边英雄的故事

三(1)中队张梓琳妈妈

我们祖国的边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悬崖上绽放的寒梅,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而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喀喇昆仑高原,横亘西部边境。

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依然严寒彻骨,大河冰封,群山耸立。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往交涉。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

“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参谋陈鸿宇回忆说,“我们人虽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

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 、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

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取得重大胜利,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他们完成了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使命。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英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在他英勇牺牲后,陈祥榕的母亲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陈祥榕烈士牺牲时不满19岁,他将 的青春、最清澈的爱留在了雪山,也将最清澈的爱国心、最纯粹的初心传递给了每一位青年人。

见证着英雄官兵赤胆忠诚的加勒万河谷,山河如故、平静安宁。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最可爱的人一直都在!向可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向伟大的祖国母亲致敬!作为中华儿女,我由衷地说一声:我爱你,中国!

马旭的故事

三(1)中队王镜淇妈妈

马旭,年3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由于父亲早逝,她常年靠吃百家饭长大,对黑土地父老乡亲有特殊的感情,她的毕生梦想就是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

——在那片黑土地上,马旭立下志愿:跟党走,一辈子听党的话!

马旭成长的年代,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的日子都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自从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给田给物,使人民生活有了保障。从那时起,马旭就偷偷立下志愿:跟党走,一辈子听党的话!

那一年,她刚满14岁,便在母亲与父老乡亲的支持下毅然参军入伍。跟着大部队前行的日子,马旭从未成年到成年,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 等战役。在部队中,她还认识了丈夫颜学庸。

年,医院工作的马旭,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缺医务人员,便主动申请来到偏远的部队驻地。

刚到部队,她就向上级首长提出,希望能跟战士们一起训练跳伞。她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空降兵医务人员,应该随时随地为战友提供保障,伞降到哪里,她就应该站在哪里。可由于个子小,体重太轻,各方面素质不达标,马旭再三恳求下并未得到批准。

马旭很不甘心,每天晚上都偷偷跑到训练场去,一个人练习几百次跳伞动作,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半年后的空降兵考核,马旭无疑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此,中国首位女空降兵诞生,伞降落到哪里,马旭就跟到哪里,共计跳伞多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度被战友称为“军中花木兰”!

为了空降事业,马旭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潜心投入科研工作,被誉为“军中居里夫人”!

在担任军医的时候,马旭常常发现伞兵们跳伞的时候脚踝总是会受伤,她一直想替战友们解决这个困扰,但始终没能找到更好的办法。50岁时,马旭与丈夫颜学庸以大校军衔离休,开始投入科研事业,决定为战士们解决这个问题。

离休后,马旭与颜学庸有更多时间,每天查找大量的资料,先后设计了共六套方案,绘制多张图纸。历时多天,经过马旭多次亲身跳伞体验、论证,一款充气护踝在空降兵部队中推广开来,解决了长期困扰战士们的难题。

款科研成果“充气护踝”获得国家专利后,马旭夫妇的科研热情进一步被激发,又一起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等3项成果。为了空降兵事业,马旭夫妇献出了毕生精力,根据多年的空降经验与医学知识,夫妻俩发表多篇医学论文,还编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等材料。

马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永远做党的人,为党奉献一切。”小时候吃百家饭的时候,她就根植了一个梦想,将来无论如何,一定要回报家乡。结婚后,她就开始省吃俭用存钱,老伴颜学庸也非常支持她。

两人离休后,日子反而更简朴了。在寻常人看来,两个“大校军衔”离休的老人,根本就不会差钱,怎么能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屋中呢?可是,马旭夫妇却一直坚守在部队旁的两间低矮的砖房里。

在马旭的家中,最显眼的就是成堆的老旧书籍和一些旧报纸,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一张桌子每凡靠上去都咯咯吱吱的响。老两口的日常生活很普通,在院子里开土种菜,几乎从来不去商场。这么多年过去,马旭从来没有购买新衣服,数十年如一日的是那几套迷彩服。

许多人认为,这老两口很傻,甚至认为他们是“最抠门的老人!”殊不知旁人根本就不懂两个老人,他们才不抠门,他们才是世界上“最慷慨的老人”。老两口几十年来省吃俭用,从生活在的点点滴滴,甚至每一颗粮食节省,为的是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马旭曾说过,自己没有孩子,家乡的那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

年9月13日这天,人们终于明白马旭老人“省吃俭用”的目的!才明白她是多么的伟大?

这一天,马旭与颜学庸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到银行取走 笔款项万。由于两个老人这次是跟陌生人来取钱,万的数目让银行工作人员大吃一惊。银行害怕两个老人受骗,遂拨打了当地报警电话。

一个报警电话,一个美丽的误会,在当地被传开了。人们才得知,那两个“最抠门的老人”,竟然向家乡捐出了毕生积蓄1千万。谁都不曾想到,生活中,他们从牙缝里省吃俭用,帮助家乡建设时竟然如此慷慨豪爽!

或许这个世界上有的是捐款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富豪,马旭老人的1千万或许并不是最多的。但是,这确实老人所能做的极限。老人为党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无价之宝”,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教科书”,多少钱都买不来。

撰稿:李胜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t/197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