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独家副市长跑堂的培训班

发布时间:2017/9/30 15:15:08   点击数: 1 次

培训班师生合影。塞拉利昂当地时间11月14日,25名参加第一期中国援塞公共卫生师资培训班的学员拿到了结业证书。(点击标题下的健康报即可加   距离我们汽车几米远的地方,有人突然倒在路上。他可能是中暑,或者疟疾发作,但也有可能是感染了埃博拉。大街上的人们只是远远地看着,没有人敢去搀扶。

  作为中国援塞抗击埃博拉队伍的随队记者,在来到塞拉利昂的几天里,这里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到,病毒突然来临所带来的恐惧,甚至比疾病和死亡更可怕。

  “你害怕埃博拉吗?”我问柯若玛。“当然害怕了。”他摊开手耸耸肩,“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柯若玛是中国公共卫生培训项目的塞方联络人,在第一期培训班举办的两天时间里,他一直在课堂上协助各种事务。这个中年男人看起来总是笑容可掬,也不介意我们拿他发福的身材开玩笑。不过,他的实际身份是弗里敦的副市长,据说在塞拉利昂首都的行政机构里是三把手。中国专家们开玩笑说,套用国内的级别,这可是个副省级的“课堂助理”。

  塞方对于培训项目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这项旨在为塞拉利昂培训名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项目启动仪式上,塞方卫生部的众多高官以及弗里敦的市长都出席致辞。“我们现在最缺乏有经验的社区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将会对控制疫情非常有帮助。”塞卫生部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巴希说,为了强调这项工作的价值,他一口气连说了好几句“veryveryveryuseful”。

  塞方期望值这么高,让中国的培训专家感到了些许压力。毕竟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派出大批公共卫生培训队伍,国内的经验能不能用得上,跨文化交流会不会遇到障碍,大家心里都没底。

培训班上,中国专家正在给学员讲解如何穿戴防护服

学员在展示培训结业证书

  不过,两天下来,培训班的效果非常不错。参加培训的塞方学员大多是护理人员,在课堂上,没有人随意走动、接打电话,也没有人交头接耳或是玩手机,所有人都在认真地记笔记或是提问题。

  在培训课程里,有一部分是专门介绍中国抗击传染病的经验。一开始,专家们还担心国情不同,塞方学员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事实证明,这个部分是学员们反应最积极的部分。“真是太厉害了。”赛弗拉对我说,她是被塞方送来接受第一批师资培训的学生。“如果我们能试一试,也许效果会很不错。”

  赛医院的midwife,直译过来是助产士,但在西非,她所承担的工作和国内的社区医生差不多。因此,她对于埃博拉在社区的失控有直观的感受。“普通人对埃博拉的了解太少了。”她说,“没有人真正有意识地去预防埃博拉的发生。”

  这其中最典型的是葬礼。非洲传统葬礼成了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有力推手。所有参加葬礼的人都要直接接触死者的尸体,这被疾控专家认为是引起疾病传播的最大风险。在塞拉利昂最初的疫情重灾区凯内马地区,一位广受敬重的知名传统治疗师在几内亚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去世。数以百计的哀悼者通过参加传统殡葬仪式来缅怀死者。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场葬礼可能与多达例埃博拉死亡病例存有关联。

  面对死亡的威胁,改变公众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显得迫在眉睫。这是中国专家赶到塞拉利昂进行公共卫生培训的目的,但这个问题几乎也是对抗埃博拉疫情工作中最难的一环,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弗里敦,我没有看到葬礼,却遇见了一场婚礼。在大西洋的海岸边,一对新人依偎着交换戒指,亲友们在一旁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在那一刻,感受不到病毒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恐慌,对生活、对美好的期望,是对抗恐惧最好的武器。

中国新一批抗疫队赴非

  健康报综合消息中国新一批人组成的援非抗疫队伍11月14日从北京出发,目前已陆续抵达非洲疫区国,并随即展开工作,联手疫区国抗击埃博拉疫情。

  新一批援非抗疫队伍共有4支,分别是由来自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和沈阳军区的医护人员组成的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来自解放军第医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组建的第二批援助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中国政府援非抗疫高级专员许树强一行;赴利比里亚担任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团长高级顾问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队伍。

  11月14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举行的送行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程前来为援非抗疫队伍送行,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国驻华使节参加了送行仪式。刘延东强调,中国援非抗疫行动迅速、务实全面,充分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传染病防控没有国界,尽快有效控制西非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符合西非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军地卫生部门联合派出专业卫生队伍支援当地疫情防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规模的援外行动,是党和人民交付的一项光荣任务,意义重大。援非抗疫队员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大力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和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牢记责任使命,坚定抗疫必胜的决心信心,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切实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确保打胜仗、零感染,出色完成援非抗疫各项任务。

  塞拉利昂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第二批援塞抗埃队伍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在完成与第一批援塞医疗队的轮换后,将与先期抵达的中国首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一起,负责运作位于弗医院的中国移动实验室和埃博拉病例留观中心,并开展公共卫生培训项目;中国政府派出的援非抗疫高级专员许树强一行同机抵达,将在西非疫区国家指导协调中国援非抗疫工作,并就进一步做好卫生援非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利比里亚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的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和沈阳军区的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乘专机抵达利首都蒙罗维亚,将负责运营中国援建的埃博拉治疗中心。

  援非抗疫高级专员许树强11月15日在抵达弗里敦后接受《健康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对西非疫区国家已进行了四轮援助,第四轮援助的重点逐步从人道主义援助转向以多种形式支持防疫治病,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进行公共卫生“软援助”。中国专家将结合国内防控SARS等传染病的经验,在尊重当地习惯的基础上,帮助西非疫区国家有效抗击疫情。

我援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首批队员凯旋

  健康报讯(记者韩璐)11月16日,我国援助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首批队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乘包机顺利抵京(见上图)。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吕吉云等前往迎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委托,崔丽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向全体队员表示亲切问候。

  据了解,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解放军第医院的援非抗埃队员们,用5天时间完成检测队组建,用7天时间实现移动实验室和留观中心运转,累计检测血液样本5份,其中阳性份,累计收治留观病例例。其间,我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移动P3车也首次走出国门,展示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软实力。首席记者王燕松摄

中塞留观中心医护人员“零感染”

  健康报讯塞拉利昂当地时间11月15日上午,我军首批援塞医疗队与搭乘专机抵塞的第二批医疗队顺利实现轮换交接。作为我国首次成建制远赴西非执行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医疗队,援塞医疗队不仅圆满完成了为期2个月的埃博拉疫情防控任务,同时实现了中塞双方医护人员“零感染”。

  埃博拉是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也使医护人员成为被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我军首批援塞医疗队抵达后,利用1周时间将负医院医院改造为满足收治烈性医院,划分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开辟了患者和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设定了患者和工作人员进出路线。

  在塞拉利昂所有埃博拉留观中心中,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作为日均收治疑似患者最多、在院病人最多的留观中心,医疗队在做好收治工作的同时,注重做好中塞双方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充分发挥医疗队在传染病诊、治、防领域的技术优势和防控经验,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采取了科学的防护措施,并对塞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及技能的持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设立了严格的监督员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防控工作中的不足。

  为确保队员的自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医疗队对驻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定时进行消毒防护,尽量减少与当地民众接触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坚持驻地巡诊查体、早晚2次检测体温以及每日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据介绍,在执行任务期间,医疗队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结合疫情进展情况,注重对队员的心理干预,引导大家科学、理性对待疫情。同时,通过科学调剂膳食,严格一日生活制度,确保队员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体力抗击疫情。(孙捷黄显斌)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赞赏

长按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t/135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