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看了84年前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才明白一

发布时间:2021/12/16 13:45:03   点击数:

坐在

年前,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在清华创办了建筑系。同年,7岁的女儿梁再冰报考该系,以两分之差落榜。这事,对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建筑事业的梁家人来说,丢掉的不只是长女的理想,更是家族的情怀。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按照相关程序,申请复核女儿的试卷。结果证明,确是答题失误。最终,梁再冰与清华失之交臂,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梁思成和林徽因,只能将“子承父业”的想法,寄托在儿子身上。当时5岁的梁从诫,出身建筑世家,自是耳濡目染多年。又恰逢父亲在清华建筑系任主任之职,他跟在父亲身边,系统而专业地学习了大量的建筑知识。在林徽因看来,儿子考上清华建筑系、继承衣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儿子的名字,就是取自夫妻俩共同喜欢的建筑大师李诫。从诫,意即追从李诫,专心建筑。没想到,三年后,历史重现。投考清华大学的儿子梁从诫,又与建筑系录取线差了两分。林徽因再次申请复核试卷,发现有几道试题,是儿子故意答错的。卷面上,梁从诫还写了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那一刻,林徽因久久未能回神。她原以为,自己和丈夫长达十几年向儿子灌输建筑知识,规划他的建筑师梦。儿子从未表现出丁点排斥,且成绩斐然,他是喜欢的。到最后,竟是作为父母的他们,一厢情愿了。从震惊、难受,回归平静、醒悟。林徽因和梁思成和儿子好好沟通后,决定放下执念,让他自由选择心中所爱。“你不必成为父母的骄傲,只需要诗意地活着,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梁从诫转而进入北大历史系,后师从历史学家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在历史学和环保领域,终成一代大家。02很多人谈起林徽因,总要提一句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绯闻。可看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故事,我只觉得这位被误读已久的女性,诠释了最高质量的家风与家教。不仅是洒脱放手让儿子逐梦历史学,还有不久前冲上热搜的,她因卢沟桥事变,写给女儿的书信。年,梁再冰尚不满8岁。林徽因不管女儿能不能读懂字中深意,仔细写了好几页嘱托。林徽因致梁再冰手稿,年7月第一句话,她写,“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然后从第一,写到第十,一一列出。前几点她向女儿交代了自己和丈夫在外探寻古建筑的行踪,第六,她向女儿解释战乱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笔墨最浓重的第七,林徽因跟女儿强调家国大义。“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再就是关心女儿,叮嘱她:“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好,读书要好。”

(向上滑动启阅)

写给女儿的信:

第一,我从六月二十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家里给我的信就没有法子接到,所以你同金伯伯、小弟弟(指金岳霖和梁从诫)所写的信我就全没有看见(那些信一直到我到了家,才由太原转来)。

第二,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连报纸在路上也没有法子看见一张,所以日本同中国闹的事情也就一点不知道!

第三,我们路上坐大车同骑骡子,走得顶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县,有报,可以打电报的地方,才算知道一点外面的新闻。那时候,我听说到北平的火车,平汉路同津蒲路已然不通,真不知道多着急!

第四,好在平绥铁路没有断,我同爹就慌慌张张绕到大同由平绥路回北平。现在我画张地图你看看,你就可以明白了。

请看第二版第三版(原信如此。附图标号为①②)

注意万里长城,太原,五台山,代县,雁门关,大同,张家口等地方,及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平绥铁路,你就可以明白一切。

第五,(现在你该明白我走的路线了),我要告诉你我在路上就顶记挂你同小弟,可是没法子接信。等到了代县一听见北平方面有一点战事,更急得了不得。好在我们由代县到大同比上太原还近,由大同坐平绥路火车回来也顶方便的(看地图)。可是又有人告诉我们平绥路只通到张家口,这下子可真急死了我们!

第六,后来居然回到西直门车站(不能进前门车站),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清早七点钟就到了家,同家里人同吃早饭,真是再高兴没有了。

第六(原信有两个“第六”),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现在两边兵都停住,一边在开会商量“和平解决”,以后还打不打谁也不知道呢。

第七,反正你在北戴河同大姑,姐姐哥哥们一起也很安稳的,我也就不叫你回来。我们这里一时也很平定,你也不用记挂。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第八,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现在既然在海边,就痛痛快快的玩。你知道你妈妈同爹爹都顶平安的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过几天如果事情完全平下来,我再来北戴河看你,如果还不平定,只好等着。大哥(指梁再冰的大表哥)、三姑过两天就也来北戴河,你们那里一定很热闹。

第九,请大姐(指梁再冰的大表姐)多帮你忙学游水。游水如果能学会了,这趟海边的避暑就更有意思了。

第十,要听大姑姑的话。告诉她爹爹妈妈都顶感谢她照应你,把你“长了磅”。你要的衣服同书就寄来。

妈妈

滑动启阅抗战时期,林徽因为在空中战死的弟弟写悼词,年幼的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么办?”林徽因的态度,和写给女儿的书信一样,平淡又决绝:“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战时半流亡的日子里,一位母亲能够如此平静地向儿女传达这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冷风中”的大义与家国担当,这是撼动人心的民族气节。而一双儿女能在各自领域大有所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林徽因的启蒙。林徽因、梁再冰、梁从诫岁,林徽因跟着父亲林长民游欧时,从父亲那听来三条“指令”。“第一,要增长见识;第二,要学习领悟父辈的胸怀和格局;第三,要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而后成家立业,她将这三句期许谨记心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在孩子幼年之时,她就带着他们一起看书读报。讲米开朗琪罗、贝多芬;读《猎人笔记》、《战国策》。还买了大量的书要求孩子去读,并且会以自己的作品和对文学的理解来代替稚气的童话,像对成年人一样去陶冶孩子的心灵。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读书习惯,自小就卓越出群。闲暇的时候,林徽因便带着他们去故宫、天坛等地游览,见世面。夏天,她还带着孩子们一起游泳,培养兴趣,增强体魄。其中最能影响一双子女的,是在艰辛的生活里,母亲的韧性。不管怎样的逆境,都压不跨,折不断。全家因战乱从昆明逃亡至四川的小江村李庄,彼时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依旧挺着决心,半坐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书稿做补充、修改、润色文字。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梁再冰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和百科全书,北大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做职业记者。后又与丈夫一起被先后派驻到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驻外记者工作多年,直到99年退休。她在文章里写,“母亲教会我们勇敢,教会我们乐观,教我们在强敌面前不能失了中国人的气节和风骨。”梁从诫在当了4年的历史老师后,因时局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改造。后创办《百科知识》杂志,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p/217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