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强国征文梓湖师生好文采

发布时间:2021/12/8 15:06:58   点击数:

文字,令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丝丝温情,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优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在强国征文中,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文采飞扬,笔墨生香,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请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追忆,屋檐迎年归

作者:唐晖

“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走四方……”童年里每到正月初二,一家人就按照习俗随着父母去给外公拜年。外公家在泉交河镇胡林翼村,泥泞不堪的道路只能乘坐三轮车颠簸前行,刚到村口,妈妈就指着远处的云雾中黑漆漆身影说,外公在屋檐下站着等你们呢!我起初不相信,但是当车子晃悠着行驶近些,果然看见站立在屋檐下似乎许久的外公,不顾寒风侵袭和冬雨淋漓,那个期盼的身影,聚集着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泥泞而曲折的乡村小道朝外公住的地方蜿蜒而去,脑海中浮现的全是那诗意的画面——皑皑白雪、寒风凛冽、在屋檐下久久站立的老人,他在等待一年难欢聚的亲人。这种场景在像极了东坡先生的诗句:“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这种回归之情,这种重聚之心,胜过了千言万语。

“你是在外公家出生的,饮水思源。过年,莫忘记外公外婆和你舅舅们啊……”母亲的话一直叮咛到如今,父亲这边家境贫穷,工作地方较远,母亲在娘家过年时生下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和小姨帮衬着,“包衣罐子”(装着胎盘的容器)都丢在外公堂屋后山里,当时通讯和交通都不如今日发达,紧随父母辗转下放、再进城的我,基本上也是过年时才能去外公家拜年,去看望两个舅舅、舅妈,到达的时刻有暖日也有雪夜,不过外公在屋檐下期盼的影子,使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成了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

故乡的新年雨霜天气居多,每每回头看屋檐下的浅浅脚印,才坚信已经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最为思念的地方。屋檐成了年的驿站,和大小相差无几的自家兄弟在前后山上、田间飞奔,将鞭炮埋在田埂上、套个盖子爆出浓浓的烟圈,享受那个时候似乎发射火箭的愉悦,三五月明之夜传承一家长辈、晚辈围坐烧的红旺柴火堆的习俗,来一次往年回顾和新年愿望倾诉,总能给自己美妙无比的感觉。当然,最让人乐意去做的有两件事儿。一是听到犬吠,立马从堂屋里拿出一挂早已准备好的“三五短鞭”跑到屋檐下小心翼翼的点燃扔出很远,迎接到来的客人。二是静立一旁欣赏“老教师”外公的新年墨宝,红纸裁开后铺直在书桌上,提笔挥毫,不一会一副喜庆盎然的春联就成了。“孙伢几,搭把凳和外公一起贴起来”……

一不经意,自己早就过了不惑之年,家乡的祖辈已经阴阳两隔。外公家偌大的庭园,只有满舅一家留守着,已经苍老的大舅出于照看几个读高中的孙子,搬到了镇上林翼大道旁的满儿子家居住,也不时回老宅走动回忆一下,与乡亲聊上一会,也算慰藉一下那些不舍。在爸妈的指引下,我爬上山在外公外婆坟前焚香磕头鸣鞭,寄去心中无限的缅怀。回到已闲置的庭园,三两只野八哥正悠闲降落庭园中央,叽叽喳喳梳着羽毛、踱着脚丫。我正准备推开尘封的堂屋大门,一眨眼的功夫野八哥就腾空消失了,或许是我失礼的惊扰,或许是早已流逝的记忆变得陌生了,唯有那一面面砖墙仍留存着不变的儿时痕迹。屋檐下没有改变,只是一旁的乡村小路建成了水泥大道,田间、竹林间种上了经济效益高的果木,捡拾儿时那美好时光,不过崭新的小洋房把回忆拉得老远老远。

“来客哒!放鞭子咯!”表弟点燃迎客鞭炮噼里啪啦作响,从家里急急忙忙出来的满舅母双手相迎,一脸的喜悦介绍着村里的“大变化”。村子搭上扶贫脱贫快车,春风拂过的村里大变了样,自己还拿到了养老补贴,满舅顶了外公的工作,由于没上多少学担任学校厨师干到了退休,两位老人让后人没有后顾之忧,帮助独子成家在省城发展。最重要的是,村里实行山林所有权管理,合法分到了山林,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通讯、村村建立医疗养老体系和正在大力创建的胡林翼文化故居景点已经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窗口,政策变化了,日子自然就幸福了。

快乐的相聚后,我们一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满舅一家人把我们送到祖屋前的道路上,表弟急急忙忙提着一大袋子新鲜的农家小菜,走到我跟前:“晖哥,捎点自家种的,过年记得来,我们一家就在这外公等你们的地方等你们。”

年戏,把眼睛和耳朵唤醒

唐晖

儿时过年,左邻右舍总是在年前采购年货、年中走亲访友到年后梳理家务,感觉都比以往忙碌。

进入大年初二开始,不时从远处传来零散的迎客“二五鞭”短鞭炮炸响,紧接着锣鼓敲得欢,家家屋里一下子跑出许多小客人,顺着鞭炮、锣和鼓敲响的方向、顺着地花鼓戏唢呐声的方向,纷纷欢快的你追我赶着趟儿,开心地奔向那股子年味场面,钻进早已水泄不通的人群过一把戏瘾,也让耳朵过一回年,让眼睛过一回年,乐器声渲染中,一声“恭喜发财”,便在密密的人堆里打起了“戏窝子”。

窝子中央妹子凤冠霞帔,花枝招展,彩衣上的玻璃珠子被灯光一映,简直珠光宝气,尤其那张脸,被油彩涂得红肉里面出白肉,“三花子”则花里胡哨,头戴一顶无边帽,手拿一柄青折扇,腰系一条白围巾,嘴边两撇黑胡须,一副农垦诙谐打扮,动作夸张而搞笑。

我最喜欢看他围着妹子走矮子步,双腿曲弯,头呈仰视,脖子一伸一伸,脚步一弹一弹,对着妹子一脸的痴笑,而妹子却亲昵地看着他。那是年少的我心想,原来地花鼓戏也可以演绎这么生动的人世情感、如此极致,跟随着人群一起鼓掌叫好,嬉笑间常常忘记母亲在我跑出家时的安全叮咛……

直到地花鼓班子走了,直到心上爱慕的那个妹子作一回揖,携手丑角“三花子”,在送客“二五鞭”声、锣鼓声中向人群告别之后,还要在梦里为那水汪汪多情的眼眸,为那瘦高高的优美的身段和柔情似水的腔调呆呆地想上一阵子,这才随着光阴的流逝,渐渐地淡了。

唱地花鼓戏,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乃过年的一项重要喜庆节目,哪一年没有戏“窝子”,感觉过年中,思维与情绪总缺少点躁动。家家户户热气腾腾,边忙乎着边说说笑笑着这家戏窝子和那家戏“窝子”的特色,空闲之余摆几个搞笑的动作,讨论着诙谐的道白,还有烂熟于心的唱词,不知不觉就准备好一桌桌“迎亲”丰盛年宴。

有时才进腊月,便有乡下的草台班子早早地组织“戏组”进城唱上了,从亲戚、朋友、领导住所开始,多则一天上十场,少则一天五六场,同样的地花鼓戏能唱出正月十五,什么西湖调、双川调、民歌小调,有板有眼地唱起来,有时演员太入戏,眼泪汪汪地嗓子唱哑了还在那儿继续唱,便有追戏的看得入迷,直接等一个“窝子”演完,便相邀进自己家上演,讨个喜庆图个吉利的过年氛围,演员们在为首接“包封”的老者安排下,一阵锣鼓唢呐簇拥着赶赴另一个戏场。

卸了妆,这些演员大多就会聚在小招待所里,与戏迷们零距离接触了,开始还有些神秘,甚至小孩子都会偷偷地摸一摸那挂在一边的妹子戏服,看着丑角“三花子”咯咯直笑。一旁角落里,领班的老者将两个鼓鼓的饲料袋倾倒在床上,细数着当天的丰厚收获,整条的香烟、整包的食物和皱巴巴的一堆人民币,整理安排好所有戏物组的酬劳,又得计划下一阶段的安排。同房间里的“演员”们谈笑着当天的所见所闻和演出的纰露,配合着乐器演奏组员,不时哼上几段和舞上几段,按照领班安排的时间和行程,匆匆打个盹,对着镜子化好妆,他们立即精神百倍地整理行李,开始下一段表演之路。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大街小巷早已没有往日的喧嚣,也欣赏不了在“咿呀咦子呀咦”的旋律中的载歌载舞,感受不了堂屋里、禾场上、屋檐下,里三层外三层的“原生态”地方过年戏曲热闹神韵。

不过在时下将地花鼓戏列入地方非遗目录,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将传统“地窝子”经过易俗改良搬上大舞台,大家还算蛮欣慰的。婚嫁寿诞之时,总爱请来戏班子,唱上几天,祝贺一下。当一面猩红的帷幕戏台子搭建起,当红幕轻轻拉开,一出出更显新时代文明风尚气息的地花鼓戏剧便浓墨重彩地登场了,一声声激越高亢的锣鼓,一段段声情并茂的唱腔,一个个唯妙唯俏、生龙活虎的影子让舞台成为精彩生活的享受,听得人一下子痴了,看得人一下子傻了,分不清戏里戏外,迷醉得流连忘返。

真想再有这么一个晴朗的腊月或正月天,铿锵锣鼓、清脆唢呐、嘹亮板胡……高亢入云又清新悠扬的优美唱腔唱得人心里痒痒的,我追逐着那个童年熟悉的节奏,急急匆匆地去看一场心仪已久的大戏,我要给眼睛和耳朵过一回年,美美地醉上一回……

儿时的元宵节

作者:唐晖

儿时的春节,有过很多快乐的时光,诸如跟大人到农贸集市去添置年货,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给长辈拜年。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元宵节。

那时,还没有超市,商店也属国营,商店、农贸集市上现场制作售卖元宵成为一道道“滚动”的白色年味记忆。我家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早早取出合适斤两糯米蹬着自行车去磨坊磨糯米,磨好拿回家,母亲和祖母就帮着将五仁馅料浸水后放入糯米干粉中,将盆保持水平,朝一个方向进行旋转。父亲将水开后将元宵入锅煮好后,分装到碗里,按照辈分由我和妹妹将第一碗送到祖母的手中,然后家人端坐餐桌四周,才开始一起享用。

有时还没有吃完,门外就有人喊:耍龙的来了!地花鼓来了!接着就传来了“咚咚锵”的锣鼓、唢呐声掺合着零星的“二五”短鞭炮声。我和妹妹迅速吃完就往外跑。在不大亮着气灯的邻居家堂屋里,舞龙队领头人先说了一段贺喜新年之类的开场白,随后十来个身手敏捷的青壮汉子手持龙身各部分,随着指挥一前一后地跳跃、腾挪、奔跑、绕圈……交叉着将一条龙腾空而起昂首拜年状。结束时我走近一看,舞龙的人个个早已汗流浃背,才知道这欢乐之中“技术含量”与付出艰辛甚多。伴随着鼓乐声,唢呐吹响熟悉的独有年味节奏,地花鼓戏中的“妹子”与丑角“三花子”让元宵节的夜晚成为了欢乐的海洋。精彩滑稽的表演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的喝彩声和鼓乐声推向高潮。我们挤在人群里,为他们的精彩表演热情地鼓掌叫好,表演者也格外卖力。最后,主家尽地主之谊,开“红包封”,燃“起身炮”,舞龙队开道、地花鼓戏班子随同离开,而我们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

除了耍龙灯,叔叔做的萝卜灯笼也至今让我难忘。他拿一只大白萝卜,用一把小刀,将里面掏空成碗的形状,还在外面刻了好看的花纹,中间放一截蜡烛,再用线串住两端,一个简易的萝卜灯笼就做成了。断黑前,我和妹妹按叔叔的交待,将蜡烛点燃,然后就打着萝卜灯笼把家里的各个角落,猪舍和鸡笼,屋前屋后,全都照了一遍。我们觉得很神秘,生怕黑暗中出来一些异物,直到所到之处平安无事,灯笼映红着我和妹妹对视欢笑的脸,享受着快乐时光。

时光荏苒,一晃我也由一个孩童变成了中年人,但儿时过元宵节的情景仍常常萦绕在我心里。我思念父母给我们做的那些甜而糯的元宵,我思念舞龙队和地花鼓戏那些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表演,也思念叔叔给我们做的萝卜灯笼。我知道,那些快乐、亲情和乡情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页。

开启财门百年古镇兰溪迎丰年

作者:徐静平

江南恋,最恋是年味浓浓的兰溪古镇。

“古镇”到底有多“古”,我不知道。只是每当读到屈原的“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我就会产生很久很久以前江南遍地都是香花香草的联想,于是猜测作为湘江流域支流的兰溪河也许是汲“岸芷汀兰”之灵气,两岸一直弥漫着兰草香而得名的吧?

年,小年,枫林桥

年腊月24日早上,我就被外婆唤起:“好太阳天呃,快起床洗被子。打扬尘灰呢!”

煮肥皂水,先把被子搓洗干净,需要到枫林桥下去挑水。枫林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年改建为花岗石单拱石桥。从儿时记事时起,枫林桥往西延伸的余家嘴和往东延伸的长庆街就是麻石街。等我和弟弟用竹扁担挑着木桶穿过长长的麻石街来到枫林桥下时,桥下石阶上早已蹲满了洗被子的人,有的甚至还唱起了端午节对歌时反复传唱的山歌:“绿鸟嗟呀,绿肚皮呃,绿绿娇莲嗟呀,穿绿衣呃……”。歌声伴着捣衣声、谈笑声,回荡在洒满阳光的河面上,河水清澈,蓝天高远,整个小镇都洋溢着一种洒扫庭除、干干净净接归客、迎新年的气氛。

到了正午,枫林桥下的四个方向的麻石平台上,就牵满了绳子,晒满了被套、床单、棉被,冬日暖阳下,五彩缤纷的不是花朵,而是迎着微风轻轻起舞的喜悦。孩子们开心了,会在被套中间钻来钻去捉迷藏。小年的枫林桥展开了过年的第一画卷。

糍粑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干鱼腊肉也是早就准备好了的,甜酒巧可也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到了腊月24日,主要工作就是“打扬尘灰”。下午,外婆带着我和弟弟把屋旮旯里、灶屋里、天花板上、窗玻璃上(不管有没有灰)都仔细打扫了一遍。外婆说:“这叫洗晦气,扫霉运,乞求全家清洁平安。”

吃过晚饭,外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摆上供果,口中念念有词,那时我和弟弟是不信这些迷信的东西的,可外婆不高兴了:“这叫敬诸天菩萨呢!敬了,就会保佑来风调雨顺,年丰衣足食!”其他人家敬不敬,我和弟弟也不知道,只知道那时候的兰溪人如果是在外地工作、特别是在广东打工回来过年的,都是兰溪人的骄傲,是家里人的财神爷。

年,除夕,新桥

年除夕晚,“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电视里春晚节目渐入佳境,与枫林桥遥相呼应的新桥两边新楼林立,家家都敞开大门,在堂屋里架起炭盆,烧起了旺火。一家人围炉而坐,烤糍粑,恰荸荠,大人打歪西西,小孩子放扮炮、蹦炮,老人聊年景,家家热热闹闹,户户喜气洋洋。我家火炉边,我父亲在给我侄儿侄女讲乡俗:“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三十夜的火烧得越旺,来年运气就越旺哦!”我侄儿侄女赶紧回答:“知道知道,正月里走亲戚的都提着旺旺大礼包,我们都是吃着旺旺长大的旺仔小馒头!”屋外,大雪纷飞,屋内,暖意融融。

“3、2、1!”电视里新年倒计时的话音未落,我哥哥就点燃了万字鞭。“开财门啰……”不知道是谁高呼了一声,紧接着,对门高叔家、隔壁卫保长家……也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然后,东面的尹家坝、西面的余家嘴、南面的百家塅、北面的千家洲,都响起了鞭炮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沸腾了整个兰溪古镇。沸腾过后,烟花满天,把除夕夜的兰溪古镇照得绚丽多姿、璀璨无比。侄儿忍不住好奇地问:“爷爷,会放一夜吗?”我爸爸笑盈盈地回答:“这叫开财门,谁家放得最响最久,谁家就财气最大、福气最大!不过,我们不废财,意思到了就行了,关键是要守好岁啊!”侄女也接上话了:“知道知道,守得越久富贵越久。我在广东工作,家乡的年俗从来没忘呢!”“不忘乡风民俗就是不忘根,根扎得牢,家才会枝繁叶茂!”哥哥的话让归乡过年的侄女深深信服。

守岁守到凌晨1点左右,小侄儿早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他的梦里,一定有正月里喜庆的龙灯花鼓吧?会不会还有财门开了,四面八方的财神爷就来了的美梦呢?

年,正月初三,兰溪粮食产业示范园,文化广场

正月初三,我坐车回兰溪省亲,车过兰溪粮食产业园,只见园区门口张灯结彩,气势如虹。一条大道直贯园区,连接新旧两条县级公路,使运粮的大卡车穿梭如流。大道两旁生产厂家林立,一派生意兴隆景象。

夜幕降临,家家门前的红灯笼亮起来了。枫林古桥、兰溪新桥、千家洲大桥上彩灯闪烁,河边都新修了栈道,栈道上彩灯五光十色,人们在流光溢彩的栈道上笑语喧哗,畅想未来。我忍不住拍下这华灯下的美景,并且配上了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里的两句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是啊,政府的亮化工程、非遗保护工程使兰溪古镇变成了“天上的街市”,不,远胜于“天上的街市”,实是人间仙境。

新修的枫林桥边的枫林广场和兰溪新桥的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和健身操的人们从大年初一就开始活跃起来了。灯影交错,音乐声声里,人们翩翩起舞,旧俗里过出了年的新滋味,这哪里是朱自清先生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比得了的?

零点钟声响起,远在广东的侄女打来“爷爷,政府不准在镇区燃放烟花鞭炮了,今年还开财门吗?”我父亲爽朗地回答:“开呀!兰溪是久负盛名的米市,政府又新建了一个大规模的‘湖南省粮食产业示范园’,这是政府给兰溪人开的大财门呀,等疫情过去,他乡游子都可回乡创业!”

人间烟火气的兰溪古镇,适合于人山人海中挤出一个头看河中锣鼓喧天的龙舟竞渡;适合乘一叶小舟,静听两岸边吃龙虾、吸嗦螺的市井之声;也适合闻稻谷飘香、品莲香满口……如果,你有一个发财梦,又有一个美不胜收的江南在敞开财门迎接你,年的元宵节,你不妨来兰溪古镇品品年味?兰溪游子,故乡财门已开,汝可缓缓归矣!

欢乐无“声”环保迎来健康年

作者:唐永昊

“爆竹声声辞旧岁,万象更新迎丑春。”新年到了,从腊八开始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举国欢庆,热闹非凡,一切都沉浸在祥和的节日氛围之中。记得往年,从除夕那天当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敲响新年的钟声起,每天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外面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但是,今年除夕,老爸对我说,针对疫情管控需要和响应国家环保倡议,我们今年要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态健康年,不备烟花爆竹,不放烟花爆竹。没有烟花爆竹奏响的新年氛围那将是怎样一种过年的味道呢?我忐忑中有点遗憾、无奈,又充满期待。

新的一年,确实有点特别,宅在家欢聚在一起的家人们,沉浸在喜悦、兴奋之中。可是,正是因为疫情的管控,远在广州的姑姑一家不能如约回家过年了,不能和往年一样,和爷爷奶奶一道放烟花放鞭炮了,心里似乎少了点什么,有一点点失落。好在过年前,奶奶备齐了年货,早些时间和姑姑进行了沟通,通讯的发达让我们在“5G”网络开心互报新年喜讯和祝福传送,原先的失落也随之一扫而空,让我倍感温馨。新年得有新气象,我想我也应该像老爸一样,为环保和维系健康生态做点什么。

老爸是一个民主、开明的家长,同时也是一个幽默、注重环保的朋友,凡事都让我自己决定,即便有时我做得不合理,他也不会强求或责怪。记得在年的时候,他去参加了“资江毅行”志愿者环保活动,还常常去参加义务沿江宣讲到很晚,他从小教育我要注意环保。后来,妈妈怀孕了,他要照顾我和妈妈,很多公益活动不能参加,才暂时中断了。

大年初二的傍晚,老爸写完稿子准备散散步,正好和我遇上,那时我正被楼下的小朋友放的烟花所吸引,正想让老爸也帮我买些烟花回来玩,他拉着我的手说:“你看,那种烟花叫“满天星”,在小区里燃放,不仅不环保,也不安全,小朋友虽然是对着天上放的,可是,那些火花会落到下面停车位的车顶上,也有可能会掉进别人家的阳台里,是不是很不安全?”听了老爸的话,我转而想想,放寒假的时候,学校老师也做了文明过节的宣讲,我们这里虽然不是禁放区,也是限制燃放的,小区里车辆随着过年骤然增多,每个楼道单元门上,也都贴上了温馨过节的提示。

其实,我也知道,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很大。在新闻上,我知道了日渐突出的温室效应,明白了二氧化碳对大自然的危害,也知道了烟花爆竹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对空气的危害很大。我又想起除夕那天老爸说的话,今年不放烟花爆竹,注重生态和环保过健康年。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绿水青山,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我默默打消了放烟花的念头。

后来,老爸告诉我,现在有很多的地方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欢乐的方式有很多种,人总是有办法寻找乐趣。老爸给我看了几段“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各地过年小视频,人们用气球来模仿鞭炮的声音,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用口技的方式表演爆竹的声音效果,非常有意思。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能替代烟花爆竹,既绿色环保又一样热闹有趣的新产品出现。

转眼已经是大年十一了,没有璀璨的烟花,没有爆竹声的大年,我觉得年味也并没有什么改变,一样很热闹,不一定非要有烟花和爆竹的助兴,只要一家人合家欢乐、健健康康,便胜过一切。

环保健康过大年,生态文明聚欢乐。

(作者:梓山湖学校唐永昊指导老师:唐晖)

记录年味

作者:刘妍乐

年味,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迫不及待;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载歌载舞;是“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的欢呼雀跃。时光荏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又到了过年的时候。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那是“春节”的彩排。在这一天,可是小孩放飞自我的大好时机。每逢这一天,爸爸妈妈总会让我们出去玩耍,看电影。不在受着“管辖”的我们也都露出了自己天真可爱的一面。到了晚上,伴随着“霹雳哗啦”的鞭炮声,人们开始祭灶王,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传说,在小年前几天,人们要买来麦芽糖或者江米糖,用糖粘住灶王的嘴,这样等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但现在的我们好像不太重视这一习俗。

过了这一天,大街上张灯结彩的。超市、货摊旁都挂起了灯笼。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都在街道旁纷纷开始叫卖。大人们纷纷领着孩子,东走走西瞧瞧地挑选年货。这些玩意儿也让孩子们心跳加速,他们也学着大人们的模样,挑选着货摊上令他们心动的东西。可大人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既得为自己挑选,也得为孩子们挑选,还要考虑到家中的长辈所需要的。

购买完年货大家就更忙了。在除夕以前,家家户户都得把春联、窗花贴好,而且还得大扫除一次。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来家里做客才显得体面。小孩子们也都兴奋极了,串东家走西家地大闹一番。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裳,家家都准备过年了。孩子跑出家门,挥舞着手中的烟花,空气中洋溢着欢乐的笑声。走在大街上还能看到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等娱乐活动,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开启着“春节模式”。在我们益阳属龙灯花鼓最流行了。龙灯花鼓由舞龙、牌灯、地花鼓、乐队组成。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长龙队在绣球的指挥下摆出“二龙戏珠”“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神龙摇摆”等套路。套路完成之后长龙围成一团开始龙送祝福。伴随着花式新年贺词,老板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同时也将拿出红包表达谢意。我们在一旁瞧着、望着、看着火花冲向天空,新的一年马上就到到来了。

晚上,红烧猪蹄、辣子鸡、扣肉、粉蒸肉、孜然牛肉等等很多美味佳肴都争先恐后地上了餐桌,每一道菜都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等一家人都坐齐了,我就开始狼吞虎咽的享受着这些美味。饭后属于小孩子最开心地时刻,长辈们会为我们发压岁红包。收到红包的我们别提有多高兴,跑啊!跳啊!在院子里放烟花。长辈们有的围在一起烤火谈论叙事;有的开始饭后的娱乐活动。晚上22点整,一大家人又开始坐在电视机旁边一边享受零食一边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节目时而让我们尖叫,时而让我们捧腹大笑。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电视里倒计时的钟声和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跨年了!

过了除夕这天,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在长辈面前磕头拜年,这样小孩子又多了一份拜年钱。一眨眼,残灯末庙,春节就要结束了。小孩子们该去上学了,大人们也要开始工作了……

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是年味;满大街挂满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气氛是年味;走在街道见面道声“过年好”是年味。新的一年已经来了,让我们和时间赛跑,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成就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作者:梓山湖学校刘妍乐;指导老师:余素)

我的欢乐我的年

作者:何宸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描写的就是我们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快过年了,我们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大家称它为“扫尘”,意思就是把一年的厄运扫掉。临近除夕夜,每家每户都会贴春联,挂“福”字,而且会倒着贴,“倒福”就是“福到”,代表福气到我家嘛!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了。大厨师爸爸洪亮的声音响起:“开饭咯!”只见全家人长幼有序地坐在桌前,大家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的,真开心呢!年夜饭吃完后,表哥带着我迫不及待地和邻居家弟弟妹妹一起到空旷的田野放烟花。小伙伴们有的玩“刮炮”,有的玩“降落伞”,还有的放“天女散花”。终于轮到我了,我兴奋地拿起“彩珠筒”,表哥却阻止我:“等一下,我教你玩一个好玩刺激的!”我好奇地睁大眼观察她的动作。只见表哥拿起一根吸管,再把一个刮炮塞到吸管口上,然后递到我手上,说:“给你,这是冲天炮。”我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上,划着火柴,点着“冲天炮”的引线,赶紧往前一伸手,“啪”的一声刮炮像炮弹一样冲上天空,那光亮瞬间照亮大地!每到过年,鞭炮声,放烟花声不断,实在是热闹!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按照习俗,晚辈都要早起给长辈叩头拜年,祝福长辈身体健康!当然晚辈还能得到长辈的压岁钱呢!

春节真好啊!有吃有玩还有财!真是一个快乐无比的传统节日!爸爸对我说,我们的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祖国的习俗博大精深,作为新时代接班人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要将它传承下去!

(作者:梓山湖学校何宸瑀;指导老师:何达成)

熟悉的年味

作者:任玉麒

年味,是远远望去,似一抹抹仙气的炊烟;年味,是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后,紧随而来的爆竹声;年味,是温暖的屋子里,热热闹闹围坐在桌前的一家人……新年的年味儿数不胜数,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习习,吹得屋顶上那缕薄烟也摇摇曳曳了。

小年一到,意味着春节也要在不久之后来临了,人们便早早地开始准备。早晨,家家户户都到集市上挑选年货。这工作可不简单,既要顾及小孩儿,也要顾及大人,有的还得顾及家中的老人。不管为谁准备年货,零食,新衣裳都是必不可少的。新的一年,当然要打扮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衣服鞋子大多准备红色,穿在身上才显得有精神。零食和一些小玩意儿也是不能少的,万一有亲戚朋友来你家做客,没有零食招待可是不行的呀。要是人家还带了小孩儿,那肯定得拿出点小玩意儿来哄哄啊。

准备完这些东西,便开始装饰自己的屋子了。全家老老少少一起出动大扫除,这儿扫扫,那儿洗洗,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整个屋子也焕然一新了。打扫完院子就开始贴春联、贴窗花吧。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窗花一贴上,整个家年味儿也增添了不少。到了晚上,再把门前的灯笼点亮,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据说,把屋子装扮得红红火火的,是为了赶跑年兽。这年兽啊,作恶多端,人们为了制压它想出了不少办法。除了贴春联,贴窗花,还有放鞭炮呢!除夕那天晚上,大家把爆竹,烟花放在空地上,同时点燃,在闹腾的爆竹声中,一束束光柱升上了天空,在天空中绽开美丽的花朵,照亮了每一个人幸福的笑脸,人们欢快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我们继续来谈到准备过年的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杀年猪了。四个壮汉抓住肥猪的腿,把它放在两条长板凳上,肥猪不停地挣扎着,它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是如何。人们的谈论声和肥猪的嚎叫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春节之前最独特的一道风景。杀年猪这项任务通常都在年前完成,因为过年时杀生毕竟还是不吉利的。把猪处理过后,给每家每户都送几块肉,分享年味儿。把猪肝,猪肠这些东西清洗过后,拌在一起,煮在火锅里,就是一道比较有特色的年味菜了。

除夕那天,大家伙儿更忙了。从早上起就要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外婆,妈妈,还有阿姨在厨房里叮叮咚咚地忙得不亦乐乎。桌上摆的是一盘盘切好的生菜,就等着下锅了。小孩子们则在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在屋中招待客人,一切场景美好又和谐。

除夕那天晚上,一盘盘热腾腾的菜不断地被端上桌,有回锅肉,糖醋排骨,红烧猪蹄,清蒸鲈鱼等,无论哪一道菜都能让人垂涎三尺。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饭,而桌上的饭菜似乎永远都不会冷似的,永远热腾腾。

吃完晚饭,大人们围着桌子继续聊天,谈笑风生。小孩儿们有的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有的玩鞭炮。这鞭炮可谓是多种多样啊,“仙女棒”,“二踢脚”,“降落伞”等等都是小孩的最爱。零点,家家户户都默契地开始放鞭炮。那鞭炮声震耳欲聋,天上绽开一朵朵美丽的火花。带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通向天的尽头。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就是收压岁钱了。在我七八岁时,外婆将压岁钱放在一个个红包里,按照孩子们的身高排列贴在墙上。小孩子们跳起来去抓红包,如银铃般的笑声在我的耳边回响。

年味其实就是孩子们用五颜六色的灯笼串联起来的热闹红火,是鞭炮炸响时孩子们银铃般欢快的笑声,是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年夜饭桌前的其乐融融,是晚辈们跪磕老人时的美好祝福,是初一乃至正月末这段时间里人们百说不厌的新年问候……这就是年的味道。

(作者:梓山湖学校任玉麒指导老师:余素)

难忘的老家年味

作者:王泺薰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年味。爸爸的老家在湘西,他说他记忆里的春节有做年豆腐、杀年猪、熏腊肉、打年粑粑等民俗。今年,我也终于体验到了爸爸老家的年味。

一放寒假,我就跟着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县城里早就喜气洋洋了,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今年过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会了做油粑粑!听爸爸说,油粑粑的形状是圆形,象征着“团团圆圆”;颜色是金黄的,象征着“大富大贵”。油粑粑不仅是我们土家族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小吃,而且已经成了湘西的特色早餐,爸爸每次回老家早餐必买油粑粑!

我是在姑姑家学做会做油粑粑的,那天她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去做油粑粑时,我可高兴坏了。到了她家,姑父已经在做准备了,只见他端来一盆和好的馅和一桶浓稠的米浆,馅里放了辣椒、胡葱、猪肉、酸菜,米浆则是由按照比例混合而成又被浸泡了一夜的黄豆、糯米、粘米用石磨磨成的。姑父说如果比例不合适,炸出的油粑粑就做不出圆圆的形状。

等锅里的油冒了青烟就可以开始炸了,姑姑拿来了一个长得像音符的铁瓢,让我往里面放上一点热油,然后倒一层米浆进去,再放上馅,接着又倒一层米浆,然后就可以放在油锅里直接炸了。姑姑说,炸的过程中油温很重要,火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火小了粑粑就会硬,火太大了粑粑就熟不透。稍微炸了一会儿,粑粑会脱离模具,我们就可以加大火力了,这个时候还要不断地给它翻面。只见油粑粑像一只只会吐泡泡的小黄鱼,在油里游来游去。等两面炸得金黄了,我们就可以把它捞出来了。出锅的油粑粑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一口咬下去,酥脆香糯,那是独属于湘西油粑粑的年味。

湘西过年,除了油粑粑,鱼也是不可或缺的。爷爷家有一个大大的鱼塘,里面养了许多鱼,听说前不久就钓上来一条十多斤的大鱼呢,这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也想体验一把钓鱼的滋味。于是爷爷当起了我的教练,他拿来一个长长的鱼竿和鱼食,鱼竿上面有两个细细的小鱼钩。他教我如何把鱼食捏紧挂在鱼钩上,然后把鱼竿甩出去、调整好鱼漂,然后观察鱼漂的动静。我学着爷爷的样子举起鱼竿用力一甩,把鱼钩甩到了离鱼塘边一米多远的地方,然后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鱼漂,一动不动。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鱼儿就是不上钩,有时是鱼食散了,有时是鱼食早被吃了,有时是风吹动了鱼漂,我盯得眼睛直发酸。哥哥教我撒一些鱼食在鱼钩周围,也还是没动静。我被磨得没有耐心了,干脆把鱼竿放在旁边玩了起来。

咦,忽然,我看到鱼漂先往下沉了一点,后又往下沉了一下。爷爷给我暗示,我屏住呼吸,迅速抓起鱼竿往上提。哈哈!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鲫鱼被我成功钓了上来!虽然鱼儿有点小,却是我第一次钓鱼的成果,我已经很满足了!

正月初八,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老家,可那些过年的热闹情景时常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回放。老家的年味是快乐的、温暖的、喜庆的、幸福的,它不仅是爸爸一直的牵挂,也成了我记忆的珍宝,我爱老家的年味!

(作者:梓山湖学校王泺薰;指导老师:杨慧)

外婆的春节序曲

作者:孔悦然

一到寒假最盼望的是去乡下外婆家,在我和表哥耍鸡遛狗,满山满园撒野的时候,外婆正忙里忙外张罗着过年,这个小个子老太太啊,热火朝天地奏响了春节序曲。

除旧布新敬灶神打扬尘

腊月19,敬灶神爷打扬尘,外婆奏响了年的序曲。这一天,外婆早早起床,仔细梳洗后,便在灶屋摆供果,点香烛,烧钱纸,对着灶堂作揖,外婆脸上肃穆虔诚的神色,让平日里闹腾顽皮的哥哥和我,也站在一旁满心敬畏规规矩矩地看着,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打扰外婆。外婆说,人在做天在看,一定要做好人。过完小年,灶神爷就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所在的这户人家一年的所作所为,敬灶神一是为感恩灶神爷的庇佑,二是要向灶神爷保证堂堂正正做人,让灶神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讲些好话。外婆作完揖,还会对着香烛喃喃自语。等外婆拿起柄超长的扫把开始打扬尘时,我和哥哥便跑到外婆跟前急切地问:“灶神爷会说我们家好话不?”外婆总是笑着说:“灶神爷说你们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就说我们家好话。”我和哥哥欢笑着高声喊道:“好勒,灶神爷!”然后,一家人便开始洗洗刷刷,扫扫抹抹,外婆举着长柄扫把屋顶墙壁,一处不落;外公挥动锄头屋前屋后除草清沟,毫不含糊;我和哥哥抓起抹布窗户桌椅,嬉戏打闹。

敬灶神,打扬尘,除旧年的灾殃病祸,求新年的和顺安康,外婆拉起的是年的序幕,年味儿,扑面而来,有快乐的味道。

忙忙碌碌办年货送年节

在过年这件事上外婆是绝对的主角,她带起了春节序曲的节奏。办年货首先要盘算好需要的物品,要做到不浪费不寒酸,一摞碗,一盒筷是外婆年货购物清单里的必备,她说,添碗筷寓意着家里人丁兴旺,平平安安。白天,约上三五个邻里姐妹外出置办年货,村头到村尾活跃的都是她们的身影;晚上,左邻右舍串串门说说各家买的好货,比比哪家店实惠,说说笑笑间总要乐呵几句你家日子过好啦,我家孩子出息啦之类的开心事。年是女人们的双枪,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连笑起来的节奏都似乎快了些,她们畅快的笑声给年味增添了一抹甜蜜。

还有更重要的事——送年节。吃完早饭,外婆、外公带着我和哥哥,手上提着衣袜烟酒,兜里揣着红包,到外婆的娘家送年节,一并帮她们洗洗晒晒,穿着外婆买来的新衣新鞋,缺了门牙的外曾祖母笑得像舔着棉花糖的孩子,一个劲儿给我和哥哥塞好吃的,嘴里不停念叨,这伢子跟他爸爸小时候一个样子,这伢子跟她妈妈小时候一个样子。外婆和外公配合默契一边忙活,一边和外曾祖母、外曾祖父拉家常。

外公的父母已经去世,腊月24的下午,我们去坟山送亮,在坟前点柱香烛,烧叠钱纸,放挂鞭炮,燃堆稻草,跪拜磕头,这也算是给他们送的年节了。外婆总在我和哥哥磕头时也跪下来念叨道:香爹香娭,这是XX的细伢子,你们要保佑他们平平安安,会读书啦。我被外婆的这句话感动,她的祈求里满满都是对晚辈的爱。

办年货,送年节,为的是家人的团圆,送的是亲人的爱。外婆是年的使者,她忙碌的脚步让我感到年味儿有家的温暖。

欢天喜地贴春联做佳肴

外婆像对待绝世盛宴一般操持着年的大小事务,腊月29,是春节序曲中的最后一节了,家里人都回来了,这天有两件大事:贴春联,准备年饭。

外婆拿出春联,仔细涂上胶水,舅舅搭着木梯小心翼翼地贴,外婆走远几步看着,指挥道:还往左边一点点,右边上去一点点,外公便应声移动着,对联贴好后,外婆一定要带我和哥哥大声读,外婆的“益阳普通话”有一种魔性的腔调,逗得我们笑得肚子疼,我和哥哥也因此喜欢上了跟外婆念对联。然后在大门口挂上红灯笼,这时外婆总是很满意地说,红通通,暖烘烘,热热闹闹才是年。

晚上把柴火烧旺,准备明天的重头戏——年饭。炒花生,炖猪蹄,煮萝卜,蒸腊肉……这时候,我和哥哥就围着灶头添柴,厨房里热气腾腾,烟雾袅袅,香味飘飘,这时候外婆的叮嘱也开始了:我的乖孙孙,听好了,明天猪蹄一定要叫蹄花,好听些。吃年饭时要慢点吃,不能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光,要留一点,表示年年有余。吃年饭时一家人要一起上桌,等都吃好了一起离开,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呀,病呀的不要说,要说吉利话。年饭桌上的鲤鱼、鸡头和鸡爪,不要动筷子,要留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吃,表示有头有尾。见了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主动喊新年好……灶堂里火苗一闪一闪的,照得浑身发热,听着听着,外婆的这些唠叨渐渐模糊,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倒在外公的怀里睡着了。伴着外婆的唠叨,睡在外公的臂弯里,年有充满希望的幸福味道。

勤劳、慈爱的外婆用双手营造着一个温暖的年,一个温馨的家,她奏响的春节序曲,是团圆喜庆,是谆谆教诲,让我永远怀念。愿千家万户岁月静好,幸福安康。

(作者:梓山湖学校孔悦然;指导老师:岳顺兰)

难忘的家乡年味

作者:谢辰萱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学一年级学了这篇《春节童谣》后,我回到家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过年不像这篇童谣中描述的那样呢?”妈妈回答:“这篇童谣讲的是北方的过年情景,但是在我们南方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今年我们就回农村老家过年,让你体验一下家乡的年味!”我听了非常高兴,对过年充满了期待。

寒假终于到来了,等爸爸妈妈把工作上的事情忙完已经是小年了,我们立即收拾行李,回到了老家。因为老家太久没住,我们回去首先是打扫卫生,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去镇上采购年货。年前的镇上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商店里到处张灯结彩,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买了糖果、花生、瓜子、肉类、蔬菜等食物,还买了红灯笼、春联……转眼间,家里布置得喜气洋洋了。

很快就到了大年三十。爷爷告诉我,老家这里的习俗是过两个年,一个是大年三十辞旧年,一个是正月初一迎新年。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象征团圆美满、全家幸福。吃完饭后,大人们一起准备正月初一迎新年的早餐食材。

初一的早餐跟我们平时吃的早餐可不一样哦!爷爷说,大年初一早餐这一顿,甚至比年夜饭还要更隆重,尤其是鱼不能少,寓意“年年有余”。肉类要提前蒸熟并切好,早上起来直接炒一下就行,蔬菜类的洗好备用。接下来就是守岁,大家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爷爷奶奶给我发压岁红包,鼓励我新的一年学习进步。等到十二点整,爷爷和爸爸就去燃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初一一早,又是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连忙起床。爸爸告诉我这叫“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也叫“满堂红”。吃完早餐,天刚蒙蒙亮,乡亲们已经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了。爸爸妈妈也带着我去给附近的爷爷奶奶、伯伯婶婶们拜年。记得之前在城市过年,只有自己一家人在一起,串门的少。走在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而在农村老家过年,我真的体会到了“初一初二满街走”的感觉了。

转眼两年过去了,对家乡的年味我一直念念不忘,今年本来还想回老家过年,可是爸爸妈妈说:“由于疫情原因,国家提倡就地过年,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等到我们把新冠病毒彻底消灭,就又可以回老家过年啦!”我期待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作者:梓山湖学校谢辰萱;指导老师:曹萍)

记忆中的年会

作者:周欣语

我记忆中的年会可真热闹。

这一天大清早家家户户都放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我们很早就得起床,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其实过年从早上就开始了,每家都在做那一桌丰盛的年饭,桌子上的颜色正如同天上的彩虹一般,五彩斑斓。有肘子、鸡、红烧鱼、辣椒炒肉、牛肉、扣肉、排骨、腊肉、猪脚,还有青菜,足足得做十道大菜,才能满足大家不同的口味。

吃年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上,到开饭了,第一个互动就是敬酒,大家你敬我,我敬你,互相说着祝福的吉言,真是热闹非凡!过了一会儿,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发红包。爸爸和伯伯都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沉甸甸的红包拿给我们。收到红包后,我们可开心了!

年饭后,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街上逛逛,这时的街上可真热闹。整条街人山人海,各种商铺早就排起了一条长龙,把整条大街挤得水泄不通。有卖水果的、有卖衣服的、还有卖糖人的……糖人甜甜的、粘粘的,而且还有很精致的人形图案,既好看,又好吃,是我最喜欢的零食。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放花炮,我记得上一次过年,爸爸给我买了几个“烟花雨”的花炮,我们回家一点燃,烟花“腾”的一下冲到天空,像花瓣似地落下来,真美啊!

吃年饭、收红包、逛大街、吃糖人、放花炮,这些都是过年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甜蜜,这些伴随着我们长大的传统习俗,在年复一年的轮回里,一直都停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深深的……

(作者:梓山湖学校周欣语;指导老师:丁顺)

记忆中的年味

作者:陈梓骁

临近年关,大街上都已张灯结彩,充满了年味。但今年街上购买年货的人却只有三三两两,因为疫情不少人只能留在外地不能回乡。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人眼中的年味是怎样的呢?

妈妈眼中的年味

经常听妈妈说,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小年一过,就开始大扫除。她和外婆、阿姨一起将家里的锅碗瓢盆拿出来彻底清洗,那时候都还不是用抹布,而是用丝瓜络来清洗。年三十一大早,外婆就要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了,腊鱼、腊肉、扣肉等都是过年必备菜品,还有那回味无穷的土豆丝,香喷喷的火锅......一大家子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这就是最好的团圆饭。

姐姐眼中的年味

听姐姐说,她小时候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吃过晚饭,大人们围在桌前吃着零食,聊着天,看着春晚。小孩们终究坐不住,将口袋里塞满瓜子、糖后便抱成一团出去玩。反正过年那天不管衣服玩得有多脏,大人都不会责骂一句。

我眼中的年味

要是你问我最喜欢一年中的那一天,那肯定是年三十。天一黑,大人们就允许我们放烟花,各式各样的烟花燃放起来,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花朵,绚丽多彩;有的在天上像一只凤凰,华丽异常;有的像明亮的流星,光彩夺目。而我最喜欢的是擦炮,因为它在墙上一擦就可以爆炸,别看它小小一颗,威力可大着呢,爆炸的声音震耳欲聋。过年就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

今年,由于疫情好多人只能过“线上年”,隔着手机相见。如今我只希望疫情能快点结束,明年,全国都能有浓浓的年味。过年味浓,浓的是热闹,浓的是温馨,浓的是团圆与喜悦。

(作者:梓山湖学校陈梓骁指导老师:曹萍)

编辑:臧苗推广:田野审核:蔡麓好陈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p/217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