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46年薪火相传湖南援非医疗队用行动展现

发布时间:2020/8/11 14:51:41   点击数:
“能够为国际主义援助贡献力量,我感到光荣!”年,35岁的湖南湘雅二院骨科医生李贺君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么一句话。如今,虽然握笔的手不再那么的有力,但对于80岁高龄的李贺君来说,回忆那段经历仍然让他激动不已。年,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始组织医疗队援助非洲国家。同年3月,湘雅二院向非洲国家塞拉利昂派出第一批18名医务人员,也是湖南省首次。骨科医生李贺君便是首批医疗队队员之一。

湖南省首批援非医疗队全体人员(采访对象提供)

46年来,湖南先后向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派出援外医疗队员36批人次,诊疗患者超过20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万余台,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超过余人次。医疗队为推动中非医疗合作,增进双方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一段中国医者仁心大爱的感人事迹。

并肩抗击疾病

46年前,李贺君用了整整7天时间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他和其他9名医疗队员被安排到医院。彼时的弗里敦市,终年蚊虫滋生,疟疾肆虐。疾病蔓延的同时,是十分稀缺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当时,塞拉利昂整个国家的医护人员只有几十人。”李贺君告诉《北京周报》记者。医院只有当地医生和护士各一名。

李贺君(右)在医院为病人包扎伤口(采访对象提供)

落地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医疗队队员们迅速将中国援助的全套医疗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其中包括检验设备、放射科仪器、手术无影灯、手术床等。中国医务人员的到来给当地病人带来希望,也送去健康。队员们在塞拉利昂的两年零四个月里,接诊了大量病人,甚至还有不少邻国的病人前来求医。李贺君仅仅是湘雅二院援非医务人员其中之一。46年来,湘雅二院已经向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派出18批队员共计42人次,医务人员涵盖内科、外科、儿科、感染科和麻醉科等。该医院是湖南省参加援非工作最早、派医院之一。

付出与收获

中国国家卫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这样形容援非医疗队: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从撒哈拉沙漠到东非大裂谷,从乞力马扎罗火山到几内亚海湾,从尼罗河河畔到维多利亚大瀑布,从印度洋沿岸到刚果河流域,从稀疏的非洲大草原到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国医疗队像珍珠般洒落在非洲大地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解除病痛、关爱百姓。中国向非洲提供医疗援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当时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医疗队。自那时以来,中国已向非洲的5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大约20,名医生,中国医务人员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患者。

年,驻塞拉利昂中国医疗队队员与两名被治愈的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中)合影留念(新华社图片)

即使在今天,中国医疗队在援非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埃博拉时期便是最艰难的时刻之一。年,湖南省第十八批援非医疗队出发前往塞拉利昂。湘雅二院血液净化中心高级临床工程师滕朝宇带领20名医务人员到达了刚刚经历过埃博拉疫医院。“出发前,每一个医生都有心理准备。”他说。“作为队长,医院和队员们的家人做出保证,我要把大家平安的带过去,也会完整的带回来。”

湖南省第十八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合影(采访对象提供)

援非对于中国医务人员而言,既有苦又有甜,有付出更有收获。对于湘雅二院麻醉学副教授郑洪来说,收获不仅是他所救治患者康复的喜悦,更有儿子的肯定。年,郑洪作为湘雅二院第十批援非医疗队队员前往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当时,他的儿子只有四岁。在津巴布韦的两年中,郑洪很少与儿子见面,只是偶尔通过视频聊天。“我儿子对我的工作很认可。回来后,他对我说,爸爸,你辛苦了!”郑洪欣慰的说道。

“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医疗队”

除了治疗疾病外,湖南的医务人医院制定了先进的卫生法规,医院管理。医院成立于年,是中国政府在非洲资助的30家医院之一。年,湘雅二院的护士长张晓到达那里时,医院只有一名医生和大约30名护士。“(医院)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完全不平衡。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地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的技能方面还是有欠缺,这会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张晓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张晓和医疗队的队员们结合当地护士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为医院开展了系统的培训课程,为医院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晓说。“虽然中国医疗队会离开,但我们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医疗队。只有当地医务人员能够独立地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医疗护理时,当地民众才能持续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责任编辑:昝继芳设计排版:卢一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p/172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