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经济 >> 献礼建党百年讲人民英雄故事陈薇
献礼建党百年——讲人民英雄故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献礼建党百年——讲人民英雄故事》讲述人民英雄的故事,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今天要讲述的是人民英雄陈薇的故事,她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生物安全专家。
从清华女神到护国战神,
女将军陈薇有多帅?
建议收藏
陈薇,女,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医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陈薇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年晋升为研究员;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年,“非典”爆发,也把陈薇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肺炎,陈薇带领着团队不分昼夜地攻关。
在先后奋战了50多天后,他们终于如愿研制出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这种干扰素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当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后,没有一人染上肺炎。
而在这多天的战场上,她没有见到过一次家人。
4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忍不住隔屏亲吻。
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陈薇因此一战封神。
年,“汶川大地震”。
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在余震不断中率队入川,艰苦战“疫”两个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同年,北京奥运会。
她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对于埃博拉患者的呼救声视而不见,“全球性的不作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罪魁祸首。
而早在年,在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了研究。
她敏锐的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14年后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也证明了她当年的先见之明。
也正是在她的强烈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计划”支持。
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并向世界国家扩散。
而此时,后知后觉的世卫组织队伍,溃败!
欧美多国援非队伍,溃败!
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
又是危急关头。
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在塞拉里昂,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
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举成功!
相关科研论文在12月23日凌晨发布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也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当地工作人员合力将陈薇托举起来,抛向空中。
在塞拉利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要为她点赞。
三十年来,一次次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从未畏缩不前过。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忘我地投入与奉献精神,儿子也耳濡目染。
埃博拉爆发后,她的儿子麻恩浩,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到西非做志愿者的中国中学生。
奔赴最前方的战场,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最充分的方案,开展最长期的奋战。
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清醒,也是一名军人的坚毅。
年,因功勋卓著,陈薇晋少将。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
年,她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将军披甲出征。
而之后,也就有了我们开篇的故事传说。
“与毒共舞”29年,女将军,威武!
大医精诚,巾帼英雄
已经有太久了,出门时战战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盼头。病毒的问题,完全可以靠疫苗解决。
就像陈薇院士所说:“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形象!”
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民免疫。
“做好失去亲人的准备”,跟不战而降有什么区别?
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陈薇轻描淡写地答道:“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也有些同事在转业前劝她:“陈薇,你少搞些魔鬼课题研究。”
可是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等烈性微生物,在她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这些东西既能用于战争,也能在和平时期导致疫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我希望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埃博拉,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这个愿望很难,但她一直在坚持!她不仅想为中国构建生物盾牌,也想用这个盾牌守护全世界。
她就像青山一样宁静淡泊,忍四时之落寞,渡寒暑之艰难。
当危险来临时,哪怕冒着身陨的风险,也毅然抵挡奔涌而来的猛烈火焰。
不得不感慨,真正担起民族重担的,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流星,而是默默耕耘的国士。
“为了祖国的明天,我愿做一块普普通通的基石,铺成一条小路,让更多人走向明天”,
就是她践行一生的箴言,也是她过去、现在及未来人生的写照。
重温她的事迹,追随她的足迹,感受她的人生,向她学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强化专业基础,发掘专业特长,以己所学助力学科进步。
3月16日,医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据陈薇院士介绍,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看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先是百感交集,而后欣喜若狂。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陈院士,感谢所有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
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让许多低调做研究的幕后英雄们,重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高龄仍旧上战场的前辈,为保护人民贡献最大的能量,勇敢前进的后辈,也丝毫没有要退缩的坚定。
而陈薇院士,便是这群勇士中的一名猛将。
54岁的陈薇院士,是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英雄级人物。
还记得吴京那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狼2》吗?
电影中,医生Dr.Chen保护曼拉病毒“活体疫苗”的情节,其实就是向我们的陈博士致敬。
电影里让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原型就是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陈博士,便是被称为“埃博拉终结者”的陈薇院士。
武汉疫情爆发后,陈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冲上前线。
初到武汉,她便带领团队研发检测试剂盒,加快肺炎的确诊速度。
苦战一个多月后,又带来了新冠状病毒疫苗的捷报,给了全国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20多年来,陈院士一直走在与病毒“抗战”的第一线。
为国为民,不计个人的安危与生死。
她的人生是传奇的,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随的偶像,通过她的人生故事,可以引领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
她的精彩故事,值得所有家长和孩子细细品读。
坚定自己的选择,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陈薇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是化学工程系,当时是个特别热门的专业。
那时候,她的同学们都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入一个大公司当成是首要选择,陈薇也想着走这条路,甚至已经选择好了一家特别著名的生物公司。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陈薇知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单位。
那是一个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成立的单位,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心中怀着一腔热血的陈薇,立即产生了参军的强烈愿望。
然而,她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来自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大家都认为,入伍就是埋没了自己。
但陈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部队中。
从那时候起,她便开启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陈薇一直都明白,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她选择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炙热,并且坚定地走了下去。
每个人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选择,而每一次选择的累积构成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得到任何东西都不会觉得幸福。
面临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害怕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不良后果,干脆不做选择。
这会让人变得畏首畏尾,不能及时把握机会,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人生大事,无时无刻都在面临困扰。
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言传身教中去引导孩子学会选择,把选择权还给他们。
在孩子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慢慢会学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人生是要自己选择的,自己负责的。
坚持下去事情就会迎刃而解陈薇本身是个特别活跃的人,喜欢文字,当过副主编。
也热爱跳舞,周末的舞会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还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学校咖啡厅的首批服务员。
在别人眼中,陈薇根本不大可能参加纯粹的科研工作。
可命运使然,她最终选择了去军事医学科学院。
她所在的单位,在偏远荒凉的丰台镇,部队生活很单调,也很清苦。
和陈薇一起入伍的同学,很快便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只有她,淡然处之,默默坚持。
在知道自己的师弟收入差距已是自己的百倍以上时,她也没有动摇过离开的心,而是继续默默低头搞研究。
几年后,她跨学科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基因工程,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
当年正逢人才青黄不接之际,陈薇被委以重任,开始研究重大的科研任务。
很多人都问过陈薇,出成果的诀窍是什么。
她的回答很简单:
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
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很多人往往缺乏的是毅力和坚持到最后的勇气,人生中许多事情的成功,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坚持等到临界点的爆发。
每一个梦想的实现,背后都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超常的努力。
所以,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但无论选择了那一条,都不要轻言放弃。
只有日积月累的辛苦浇灌,那些令你心动的人和事,那些新鲜靓丽的风景,才不会与你擦肩而过。
不骄不躁
才是行走人生的态度
年,非典蔓延。
陈薇的团队率先推出了预防SARS的新药,当时的领导亲自去到他们的实验室,给予高度的评价。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那一年,陈薇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各种先进人物的荣誉纷至沓来,主流媒体争相采访。
长时间呆在实验室研究的她,一下子就走到了台前,出现在众人眼前,头顶的光环也越来越闪耀。
这些高度的评价并没有让陈薇迷失自己,用她的话说就是“心态没有多大的改变”。
在陈薇看来,自己只是一个领奖的代表而已。
因为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她对名利的淡泊,已经成为了一种人生习惯,在她看来,继续搞自己的研究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
浮上去很容易,但要真正沉下来却很难。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把“厉害”两个字挂在嘴上,那些安静沉稳、默默努力的人,才是真正有实力的人。
人的一生,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
一浮一沉,对我们来说或许正是一种磨练。
因此,浮在上面时,千万不能骄傲;沉在底下时,也不要悲观。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必须明白,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相互理解
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在陈薇看来,一个人的事业再起色,如果家庭不幸福,那么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她与丈夫相识于去泰山的火车上,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两人刚在一起的时候,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相爱。
结婚后,丈夫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让陈薇可以安心搞研究工作。
他欣赏她的才华和能力,觉得她应该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而陈薇自己也很感恩丈夫的付出,她不止一次提到:
与研究所所长相比,另一个身份更令她觉得骄傲,一个快乐的母亲,一个幸福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和儿媳。
对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陈薇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要淡化自己的性别,在生活中,要突出自己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才是是幸福的最终定义。”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陈薇也特别的开明,他告诉儿子:
“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行了,第一是娶自己爱的人,第二个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我从来不奢求你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希望你是快乐的、健康的、富有爱心的”
从陈薇院士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就是家人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像陈薇院士这样在国难当前挺身而出、担当作为的英雄,是最值得我们崇拜和赞美的。
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在暗无天日之时、在灾难突发的当口,像一束光照亮我们找到出口的路。
他们,带给我们希望和安抚,让我们一步步逃离恐惧和沮丧、盲目和偏见、痛苦与悲伤。
他们,让我们能走到开阔光明的暖春之地。
不管是人生价值的引导,还是日常生活的相处之道,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正确的对标点。
追随这样的人,才有机会看到更远的风景,才能拥有不一样的格局,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如果可以,请让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迹。也许某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会用一生追随她的足迹。
▼点击分享,让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