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年度新闻揭晓

发布时间:2021/6/6 8:03:02   点击数:
涉华十大新闻

1.首设三大国家级纪念日展现捍卫二战成果决心

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将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今年的三大国家级纪念日,中国均以高规格举办纪念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决心。

外媒视角路透社:中国今年将首次在9月有3个纪念日,这代表北京正在加大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力度。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明年中国将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接下来的数月中那场战争的阴影仍将笼罩在两国之间。

专家点评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设立三大国家级纪念日,就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镜鉴当下。牢记国耻,勿忘国殇,祭奠英烈,警示后人。彰显对和平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权的尊重。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激励吾辈奋发图强,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一切邪恶势力的复活,杜绝耻辱再现,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

2.多起暴恐袭击震惊世界中国反恐斗争面临挑战

年,暴恐分子在新疆多地和云南昆明制造多起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给中国反恐斗争带来新挑战。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人受伤。5月22日,乌鲁木齐一露天早市发生严重暴恐袭击事件,造成39名无辜群众遇难,94人受伤。“5·22”事件后,新疆立即启动严打暴恐行动。随后,中国公安部宣布开展为期一年的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

外媒视角

美国《华尔街日报》:昆明火车站的袭击事件标志着新疆分裂势力的策略改变。近年来新疆的分裂势力暴力活动有所抬头。

法国《费加罗报》:这些冲突标志着新疆的暴力活动进入新阶段。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在新疆地区不断发生暴力袭击事件之际,中国当局一方面展开严打,一方面也采取建造新城镇等措施,希望通过城市化来解决新疆欠发达地区存在的贫困、失业以及贫富不均的问题。

专家点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东突”势力是中国面临的最现实、最直接的恐怖威胁。这些从事恐怖袭击的团伙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核心,隐蔽性强、难发现,加之恐怖分子往往选择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发动袭击,防范难度较大。针对恐怖威胁,中国政府坚持反恐“标本兼治”的原则,不断严厉打击恐怖犯罪分子,同时注重铲除滋生蔓延恐怖主义的土壤,更加全面地确保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3.越南阻挠中国合法钻探中国首倡南海“双轨思路”

  

5月至7月,中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中建岛附近海域进行钻探作业。这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却遭到越南方面持续的强烈非法干扰,并引发越南平阳、胡志明市等地针对中资企业和人员的暴力打砸抢烧事件。8月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提出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

外媒视角

新加坡《联合早报》:自中国将钻井平台移到与越南有争议的西沙群岛进行油气勘探后,中越两国关系恶化。但是中国此次在处理西沙群岛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灵活。

美联社:反华情绪在越南普遍存在,并且经常被该国的异见运动利用,他们批评政府对邻国的共产党兄弟低声下气。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中国需要在南海和东海展开“魅力攻势”,这是一个良好开端。

专家点评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年的南海并不太平,“多事之秋、多事之海”依旧。中国提出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一是因应了东盟希望自身在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及对自身安全关切的利益诉求;二是向国际社会昭示,作为南海的沿岸国,中国和东盟国家有能力和义务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同时暗示域外国家不得以任何理由介入南海事务和争议;三是再次重申中国通过双边磋商和谈判的方式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的一贯主张。“双轨思路”具有开创性意义,亦为未来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指明了方向。

4.阿里巴巴登陆美国股市中国科技企业备受   

埃及《金字塔报》:也许香港“占中”运动是中国近年来面临的最大政治挑战。但中国现在已不再孤立,中国的政策也不再僵化和顽固,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和经济的开放,思维和处事更加灵活。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齐鹏飞:在“双普选”的“政改五步曲”已经踏入至关重要的第三步之际,“占领中环”事件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与香港的繁荣稳定,严重破坏了香港的法治、社会秩序和国际形象。它表明,在香港回归已经17年的今天,“人心回归”的问题还没有得以真正解决,“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仍然任重道远。

6.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决定》绘就法治中国蓝图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规划执政党依法治国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外媒视角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中共领导层意识到,必须要重新把树立法治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法律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准绳,任何人不得逾越——包括最高领导层,以恢复公众对于司法制度的信心。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中共提出建设法治国家表明中国正朝着政治现代化前进。

英国《金融时报》:务实的、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渐进式法治,在当前中国是最为现实的阶段性方法。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从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紧密相连,步步深入,展现了“发展”“改革”“法治”的内在联系,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历史将证明,这次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对于我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同寻常,极其重大。

7.北京APEC展示亚太梦想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1月10日至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APEC会议时隔13年重回中国主场。中国在APEC北京会议周上,向世界展示了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的宏伟画卷。北京APEC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外媒视角

日本《每日新闻》:东道主中国借这次APEC会议之机,鲜明地表现出增强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意愿。

新加坡《联合早报》:透过APEC这个“多边舞台、唱双边戏”的多功能平台展示,中国外交与经济战略“顶层设计”的轮廓俨然成形。

埃菲社:北京这几天成为世界外交的首都。此次会议是中国为展示它在世界经济政治版图上关键角色而付出的新的努力。

专家点评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APEC不仅是中国作为东道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气派风度的重要场合,更具实际意义的是,中国开始践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世界和地区秩序。中国和美国就气候变化达成的协议,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郑重承诺,表现出中国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表现出中国更加负责任地对待和处理全球性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8.中日首脑北京“破冰”会晤双边关系缓和迹象初现

  

11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会见来北京出席APEC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是中日两国领导人时隔近三年来的首次会晤。此前的11月7日,中日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年5月以来,中日军机在东海空域多次发生异常接近事件,曾导致双边关系异常紧张。

外媒视角

美国《纽约时报》:这次会晤已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为改善两国关系开辟了道路。

日本《每日新闻》:由于受岛屿主权和历史问题的影响,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了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糟糕的状态。而今,两国为了打破僵局又重新回到了起跑线上,并且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英国《每日电讯报》:世界两大经济体的领导人即便进行看似浅浅的交流,其影响也非同小可。

专家点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洪:自年9月日本以“购买”钓鱼岛侵犯中国权益以来,东海局势持续紧张。安倍晋三还不断挑起事端,并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中国政府坚持“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精神,重视和坚持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促使日本与中国相向而行,为改善两国关系打开了新的局面。

9.“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引发岛内蓝绿版图重构

  

11月29日,台湾地区举行“九合一”地方选举。选举结果显示,在22个县市长中,国民党籍参选人仅获得6席,民进党籍参选人获得13席。国民党在选举中惨败,导致马英九在12月3日正式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此次“九合一”选举重构了岛内蓝绿政治版图,并将对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产生影响。

外媒视角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选举结果是选民对政府不满的公开体现,给马英九一记响亮的耳光,开启了“后马英九”时代。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国民党的惨败表明,尽管马英九当局与大陆建立了更为强劲的经济关系,但它未能解决选民们关心的问题,如工资增长停滞、收入差距拉大等。

日本《朝日新闻》:马英九领导力的下降,可能会对今后的大陆与台湾关系产生很大影响。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彭维学:“九合一”选举被视为马英九第二任的“期中考”和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选后,岛内蓝绿政治版图、政治生态重整、社会民意演变朝有利于民进党的方向发展。民进党“地方包围中央”战略初战取胜,年重夺政权的实力、资源、信心和气势大幅提升,两岸关系发展面临“动能削弱、阻力增大、速度减缓、变数增多”的严峻挑战。

10.依法处理周永康徐才厚“反腐风暴”继续刮向纵深

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给予周永康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是中共历史上涉嫌违纪被调查的最高级别官员,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传言。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问题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12月22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令计划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中国的“反腐风暴”继续向纵深推进。

外媒视角

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曾经位高权重的周永康进行调查无疑引发了中国政坛的震动,这只“大老虎”落马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反腐运动的决心。

英国《金融时报》:这次反腐运动持续时间之长、力度之大,令几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更不用说被当作主要目标的官僚阶层了。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似乎把这种高风险的反腐运动视作中共的生死存亡之战。

专家点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十八大后的反腐重拳,不仅打破了“刑不上常委”这一不成文的潜规则,更使人们看到了中央“对腐败零容忍”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说辞。这些年来,腐败在中国的蔓延、泛化,已经成为威胁中共执政地位的核心要素。打掉周永康、徐才厚这样的“大老虎”,不仅体现了中央巨大的反腐决心,更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心理认知的重大举措。

国内十大新闻

14国

1.马航遭遇两起离奇事故国际调查未解重重谜团

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航班起飞后不久与地面失去联系。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MH在印度洋南部终结,机上人可能已全部遇难。11国出动舰船及飞机开展大搜救,但飞机残骸至今仍未找到。祸不单行,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靠近俄罗斯边界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坠毁,机上人全部遇难。荷兰安全委员会初步调查报告显示,失事客机被“能量巨大的物体”击穿。

外媒视角

美国《华盛顿邮报》:每个人都想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人都希望展开合作,但是地缘政治有时妨碍了这一努力。

彭博新闻社:中国在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的过程中,用上了从卫星到军舰再到破冰船的各种硬件设施,由此展示了该国业已壮大的实力。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当马航MH17航班坠毁消息传到俄罗斯时,人们想起了31年前苏联对大韩航空航班的攻击及其所引起的政治后果。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海林:马航两架航班失事,MH坠毁原因不能确定或许是因为技术问题,而MH17则肯定不是。透过马航事件不难体会到,相对于印度洋的海水,大国博弈的冰冷逻辑更加深不见底,更能掩盖真相。马航航班失事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暴露出的马航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则不容否认,而这一点引起的   

美国《外交》双月刊:本世纪最致命的两次疾病暴发——霍乱和埃博拉——能够追溯至同一源头:贫穷。享有健康权是要付服务费的,而世界很多地方支付不起。

专家点评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这不仅是埃博拉病毒史上最大规模和最致命性的暴发,而且也是对相关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在抗击埃博拉的全球战役中,中国一直坚定地走在最前列,采取的是全程跟踪和全程支持的全力以赴战略。这既是中非友谊的真实体现,更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必然担当。

4.反对党赢得印议会选举世界瞩目印度“莫迪时代”

5月16日,印度大选结果揭晓,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获得压倒多数。印度人民党总理候选人纳伦德拉·莫迪5月26日宣誓就任印度总理。莫迪承诺要开展重大改革,复制他在古吉拉特邦任部长时的经验,建立一个高效现代化的政府,根除腐败,提高百姓收入,最终打造一个更成功、更具世界影响力的“新印度”。

外媒视角

西班牙《国际报》:莫迪的胜选意味着印度的政治轨迹发生彻底改变,更是响应了10年来在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印度社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产阶层壮大、影响力日益增长。

德国之声:莫迪是印度最受争议的政治家之一。政治对手称其为“独裁”,支持者却认为他“做事果断”。

法新社:莫迪承诺将实现“印度的世纪”,承诺为全体印度人,特别是年轻人服务,这让人们对他增加就业和发展经济充满期待。

专家点评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孙士海:在印度年大选中,“莫迪浪潮”超出了几乎所有的选前预测。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大获全胜表明了印度选民对发展的强烈愿望。贫民出身的莫迪以务实发展和雷厉风行的强势个性著称。绝对多数席位和“莫迪效应”,意味着印度会有一个稳定而且行事果断的联邦政府,改革和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5.“伊斯兰国”肆虐震惊世界美国组建联盟发动打击

6月初以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占领伊拉克西部和北部以及叙利亚东部大片土地,并宣布在所控制区域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0日宣布对“伊斯兰国”组织实施系统性空袭,同时组建一个广泛的打击该组织的国际联盟。伊政府军在“国际联盟”的空中支援下不断发起反攻,逐步夺回一些失地。但“伊斯兰国”组织的实力并未因空袭而明显削弱。

外媒视角

日本《选择》月刊:完全铲除这个恐怖组织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全世界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是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伊斯兰国”组织采用官僚和系统化方式来维持权力,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稳定的政府,而非一群极端分子的乌合之众。

美国《洛杉矶时报》: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伊斯兰国”组织是令人毛骨悚然地嗜好斩首美国公民的“基地”组织新版本。

专家点评

博联社总裁马晓霖:“伊斯兰国”组织迅速扩展,是年十分重大的事件,它表明“基地主义”在本·拉丹覆亡后不仅没有萎缩反而逆势扩张,“病毒式升级”,队伍更加全球化、年轻化和专业化,不仅割地称王,挑战殖民时代划分的民族国家疆界,使中东政治版图更加破碎,而且呈现比其母体“基地”组织更有野心的世界目标和更加实体化的运作体制。

6.日正式解禁集体自卫权引发国际舆论严重不安

日本政府7月1日召开内阁临时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日本正式解禁集体自卫权,并规定在三种条件下可以对其他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武力攻击,意味着日本战后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此举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j/199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