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WhereIsMyHome

发布时间:2021/5/1 9:47:43   点击数:

这是“粉红色的弗洛伊德”的第篇文章。

读完这篇文章,大约需要6-7分钟的时间。

“什么样的电影最让你觉得难过?”几天前,我的朋友Isabella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那个时候,我的脑海中立马有了一个答案——战争片。后来,我们聊到了一些让我们都印象非常深刻的战争片。我发现,这些电影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通过主人公们的命运侧面反映战争。

或许,绵里藏针的残酷,比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更加让人心酸。

今天,“粉红色的弗洛伊德”就来为大家讲述几部这样的电影。这五部中的四部,都和孩子直接相关。

1

地雷区

地雷埋藏于沙土,亦埋藏于灵魂。

昨天看完了丹麦电影《地雷区》。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第二次世界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为了排除安全隐患,战后的丹麦必须把这些地雷拆除。

那么,谁去拆除地雷呢?

电影里面的丹麦军官这样说:“德国人不拆雷,难道要丹麦人拆吗?!”

于是,一群年轻的德国士兵便成了活体地雷探测器。这部看似平静缓慢的影片处处都流露着极致的紧张感,因为每一个瞬间都很有可能有一个甚至几个年轻的生命在“砰”的一声中死去。这些生命消失得是那么迅速,甚至都没有留下存在过的痕迹。而当幸存的孩子们准备踏上回家征途的时候,在前方等待他们的却是更残酷的任务。

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少年们和每一个同龄人一样,会在休息的时候海阔天空地聊天,喜欢踢球,甚至在绝望中依然坚信自己可以回家。谈到回家之后要做什么,有一个英俊的男孩说:“我希望做一个建筑工人,因为德意志需要重建。”

而后来,这个男孩在救过一名在地雷区被困住的小女孩后,选择了在荒无人烟的雷区中只身前进,没有回头。他走得是那么毅然决然。或许他以为,往前走,就是家的方向。

然后,连体地雷被引爆,男孩尸骨无存。

这部电影在冷峻中透露着一种只属于丹麦电影的凛冽。《地雷区》用冷静的表达,不动声色的紧张和克制的悲悯描摹出了一种绵里藏针的残酷。

“WhereIsMyHome?”

何处才是我的家?或许战争年代,谁都没有家。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Auschwitz(奥斯维辛)=Outwith

八岁男孩布鲁诺(AsaButterfield饰)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可爱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其实,影片题目中的“条纹睡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囚服。

这部电影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和小说都是以布鲁诺的视角去讲述这段残酷的二战岁月。小布鲁诺不懂“Auschwitz”(奥斯维辛)是什么意思,于是他谐音理解成了"Outwith"(一起出去)。他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铁丝网那边的男孩施穆尔一起聊天,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农场”一探究竟,和施穆尔“一起出去玩”。

我总是想,有时候,孩子能够看懂许多我们成年人都不理解的事情。我们渐渐长大,拥有了理性,可是却学会了说谎。但是孩子们永远分不清真实与谎言,于是他们永远笃信勇气和纯真。

当布鲁诺终于爬过了铁丝网,和施穆尔手拉着手,一起随人群走进“神秘房间”的时候,我揪心到了想吐,而美丽童真的理想主义,也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3

罗曼蒂克消亡史

Whereareyoufather?Thedayhasgivenawaytodarkness.

黑帮大佬,日本妹夫,美丽的名媛,青春的帮派小哥,善良的妓女,这部电影道尽了战争年代的众生相。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彻底改写。他和她选择了沉默,或许是因为无法言说,或许是因为伤口太深,难以愈合。

如片名所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消亡”。这消亡,是爱的消亡,亦是信仰的消亡。在战争年代,哪有什么罗曼蒂克?有的不过是复仇和伤痛罢了。(后文有剧透)

在一同看完电影后,我的好友Summer在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j/193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