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经济 >> 巾帼力量向抗疫女杰李兰娟陈薇院士致
如今,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传播,甚至还在加速蔓延。一些国家出现了二次,三次的疫情爆发,还有一些国家甚至从未出现拐点,而即便是已经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常态化的防疫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有这样一群人:为防控疫情、切断病毒传播,她们义无反顾站在了最前线,在疫情面前,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勇往直前,直面挑战,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巾帼力量。
抗疫期间全国有数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其中女性占多数。她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国女性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在武汉抗疫挂帅出征的女杰中就有两位我们熟知的女院士:73岁李兰娟院士,54岁陈薇院士李兰娟院士:
不惧疫情,73岁再战一线
“病人不怕多、只怕漏,要把所有的病人都发现出来,后面就相对安全了。”
——李兰娟院士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再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她热心公益,无偿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设立人才基金……
武汉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继年非典、年H7N9后,她再战防疫最前线。
虽然李兰娟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年,李兰娟出身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她非常争气,中考时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因为特殊时代的到来,高中毕业的李兰娟有参加高考,被乡里安排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因为山区里的乡亲们多有腰酸背痛的毛病,回乡医院学针灸,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经络书背得很熟。
教书三个月后,乡民们都希望她“弃笔从医”,于是她当起了“赤脚医生”,开始奔走在乡里,四处采集草药,为乡亲治疗一些小毛病。
年,当了两年赤脚医生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从此成为正式的医生。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中国,病死率高达80%。医者仁心的李兰娟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作为医生,她还常常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
在一次救治一位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患者过程中,李兰娟大胆尝试用血液净化的技术给病人治疗,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病例让她看到了拯救同类型病患的希望,年,她决定成立自己的团队,专门研究人工肝……花了十年时间,人工肝技术终于成功研制。
和如今一些拿到一手数据马上去发论文的学者不一样,人工肝技术研制成功后,她甚至没有申请什么专利,而是选择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技术分享给了全国的医生。
年SARS爆发,很快演化成全球性的传染病疫潮,疫情病原最后却是外国人鉴定出来的,这让李兰娟陷入深深遗憾。
疫情之后,李兰娟和团队创建了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开始关于传染病方面的研究。这样再遇到类似疫情时,他们就能迅速地响应起来。
年,长三角地区爆发的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李兰娟团队5天之内便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2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73岁的李兰娟迅速带队驰援武汉。对于亲友的担心,她说:“我还有口罩,我懂得怎样隔离,懂得怎样防护,医院去。”
对待生活,她坚韧不拔科研路上,她雷厉风行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一问:“幸福是什么?”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二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三问:“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李兰娟的手稿雷霆少将:陈薇
和"魔鬼病毒"斗了20年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我们目前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而准备打仗,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
——陈薇少将有人称她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制赛道中的“种子选手”,是“玩毒”界高端玩家,是抗击SARS的杰出科学家、埃博拉终结者。
——她就是我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少将。
年1月26日,54岁的陈薇临危受命,率队进驻武汉抗疫一线。1月28日,陈薇所在的军队专家组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月30日,陈薇团队紧急展开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谁能想到,这位坚决果敢、“与毒共舞”的女中豪杰,曾经是个有文艺情怀的理科学霸。
年2月,陈薇出生于浙江兰溪。年,18岁的陈薇考上浙江大学化工系。她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理科女。相反,她端庄清秀,长发飘飘,是个典型的文艺少女。爱读书,能写作,会跳舞,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年,22岁的陈薇获得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她学习之余,也继续实现文艺情怀,做采访、写文章,还担任过两年的《研究生通讯》副主编,觉得“能体验生活还好玩”。
研究生毕业前,陈薇被深圳一家著名生物企业聘用,待遇丰厚,前景可期。但因为一次去军科院取抗体的机会,军科院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尖端课题吸引了她,她选择放弃之前签约的大公司转投入军科院。
看起来斯文温柔的陈薇,却醉心于各种“魔鬼”课题,专门研究天花、炭疽、埃博拉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烈性病毒。因为有着雷霆一般的行动力,负责生物安全的陈薇一直坚定地站在各类疫情的前线。
年狙击非典,陈薇所在的研究所不仅率先发现和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还发现他们研究的一种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
为了研究这种干扰素的效果,陈薇在负压实验室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少吃饭、少喝水,甚至用上尿不湿,只是为了在实验室里待得更久,更快地确认效果。
临床实验需要与病毒进行大量接触,很快陈薇也被隔离了起来,多天没见到她的家人只能从电视节目上短暂地看到她。
在陈薇团队的努力下,研发出来的药物成功保护了非典期间大量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
在这之后,几乎每一次重大危机事件,都能看到陈薇英姿飒爽的身影。
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陈薇前往汶川一线灾区进行防疫工作;8月,她又迅速加入“奥运会安保”小组,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陈薇深入非洲疫情一线,研究变异病毒,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
在非洲,陈薇不只是躲在实验室做科研,她还去到当地的孤儿院,通过礼物和游戏获得孩子们的信任,向他们科普安全卫生知识。
在世卫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在塞拉利昂终止的时候,研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的陈薇少将被热情的当地人高高抛起,大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如同举起生命的希望。
年9月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在北京举办“学习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和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出席。
每一份力量都闪亮耀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女战士,她们未必有李兰娟、陈薇这样巨大的贡献与成就,但勇气和精神都是一样的值得敬佩!
这篇文章写了咱们巾帼英雄们在抗疫中的努力与奉献,没有要挑起性别对立的意思,只是想告诉大家:女性从来都是独立、坚强、勇敢的,要永远相信女性的力量!!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