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埃博拉前线血泪交融间还有明媚底色

发布时间:2022/6/4 12:37:29   点击数:

“你知道‘幽灵船’吗?如果有一天你登上一艘陌生的船,却发现甲板上躺满一身血污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震惊还是会绝望?”

最近在各平台播出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开篇就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

由杨文军任总导演,罗晋、毛晓彤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埃博拉前线》,以年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事迹为背景,讲述了病毒学家郑书鹏和他所在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成功遏制病毒蔓延,圆满完成任务的故事。

01

病毒凶猛

《埃博拉前线》全剧围绕抗击埃博拉疫情、揭秘钻石走私案两条线索展开。前者的重心是以郑书鹏为代表的援非医疗队,后者主角是华裔记者何欢。两条线索看似平行,实则环环相扣。通过两者行进轨迹,观众既可以看到埃博拉病毒的凶猛,也能窥见当地错综复杂的生态形势。

在虚构的国度卡巴利亚,人们随时面临着疾病、战争甚至死亡。《埃博拉前线》以郑书鹏的视角展开叙事。观众在他精炼的独白中,了解到西非的风土人情,也得知被称作“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让当地居民面临怎样的死亡威胁。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死性极高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感染者死亡率在50%~90%之间,感染者可在感染后24小时内死亡。

没有疫苗,无药可治,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即便没有过多的血腥画面,《埃博拉前线》营造出的氛围已足够让人对埃博拉病毒不寒而栗:熙熙攘攘的异域街头,不时有人病倒;刚刚入院的18号床患者,还未接受诊治,就已去世;不久前,还与郑书鹏谈笑风生的同事,转眼便阴阳两隔……

《埃博拉前线》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接诊、急救、隔离、消杀、检测病毒样本、安抚患者……仅在前两集,这部剧就已再现抗疫战线的各个环节。本片不仅描绘了医护人员在一线奋战时快节奏的肢体动作,也展现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

剧中,防护服里的探针镜头让我们看到医疗队员们汗如雨下、毛孔翕张的状态;头盔摄影机构建出第一视角,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体会剧中人物的情绪。从那些写实的画面中,人们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恐惧、焦虑、艰辛和无奈。

02

人心柔软

《埃博拉前线》最动人之处,是它不只有宏观视角,也有微观笔触。它书写了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和卡巴利亚人民并肩作战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感人故事,也塑造了一群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医务人员,并以细腻的画面语言描摹他们丰富的内心与情感世界。

比如,一出场便自带“洁癖”属性的郑书鹏指责同事老盖和患者拥抱、医院的百叶窗。在自己被市场里的非洲摊贩拉去拥抱后,他马上进行了彻底消毒。种种行为,都让人觉得郑书鹏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但当老盖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即将离世时,为了不让他在弥留之际感到孤单,郑书鹏选择将老盖拥入怀中。而在进入桑宜村之后,得知一位村民无法自主排尿,“洁癖”的他又义无反顾地用嘴为患者进行人工导尿。

同样地,谢云虎在发觉自己不小心接触了老盖曾触摸过的防护栏网之后,深感恐惧与不安,马上自我隔离。当他确认未被感染后,明明有回国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机会,他还是毅然选择留下,和战友们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

援外医疗队的医生也是凡人。在面对烈性传染病时,他们也会感到恐惧。但真正到了“战场”上,他们却毫不退缩。年轻医生何东在救助车祸伤者时遇到一名疑似埃博拉患者,在生死关头,他不顾危险,为患者进行了嘴对嘴人工呼吸,救回了那个男孩。“生命至上”这四个字,已经融化在这些医生的血液里。而这一系列立体、丰富的医生群像也让这部作品拥有情感的穿透力。

03

土地炽热

和埃博拉病毒带来的紧迫感相比,危难之中的人性光辉更具有俘获人心的力量。《埃博拉前线》中有太多感人至深的片段。何东的祖父也曾是一名援非医生,多年前来到非洲,最后更是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何东一度是不能理解祖父的。但当他不顾危险去救助一个萍水相逢的生命时,他似乎一下子理解了祖父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病毒的肆虐,是危险的;生命的逝去,是悲伤的。但在血泪交融间,本应凝重的《埃博拉前线》却有着明媚、温柔的底色。那是因为,剧中处处流露着人性的温度,以及对生命的悲悯。

剧中主人公郑书鹏的原型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剧中盖斯姆的原型是他在几内亚援助时的搭档,同样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医院,至今仍可看到年中国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时留下的痕迹……剧中所展示的,医院内景、医生宿舍,还是P3、P4实验室,甚至是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都是在对援非医疗队队员和卫生领域专家等进行几百小时的采访后再现出来的。

观看《埃博拉前线》时,曹广一度触景生情。他说:“我甚至有点不敢看。我当时的编号是,剧里是。对于观众来说,18号床和10号床这两个床位数字没有区别。但因为当时亲历了死亡的残酷,有些数字对我来说是非常敏感的。”

“中国医疗队队员在非洲尽心尽力、不畏危险救治患者,既是出于医生的责任,也是出于人类善良的本能。跨越国界与人种,去爱非洲土地上的所有人,去爱所有值得被爱的生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医生的贡献。”一位专家在参加《埃博拉前线》研讨会时说,这是该片最打动自己的地方。

文:健康报记者魏婉笛

编辑:魏婉笛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c/224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