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语言战略研究侍建国港式粤语及其身

发布时间:2021/9/15 11:44:20   点击数:

年第3期封面

港式粤语及其身份认同功能

侍建国

提要本文从语言、社会的角度分析港式粤语对港人的区域身份认同作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89.1%的人口讲粤语。在经历长期的英语浸濡和回归后内地普通话的强大影响下,香港仍是一个日常语言为粤语的华人社会。除了历史、区域因素以外,港式粤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在4个方面:由言语社区的高度一致而产生的区域身份认同,与内地的高度区域互动,港式粤语对英语词汇语音上的兼容性,粤语里保持了一批古汉语词汇。

关键词粤语;港式粤语;身份认同功能;中文口语

一、由语言接触产生语言变异

由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变异,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出现不同于接触双方的新形式,叫克里奥语;一是被接触的一方形成某些特点,这些特点非常鲜明以至能够区别于那些未被接触的同类形式。港式粤语属于第二种结果,由于它长期跟英语接触而形成了一些鲜明特点,以至能跟广州的粤语区别开来。已有学者对港式中文的书面语特点进行了研究,如石定栩和朱志瑜()提出,港式中文书面语里的英语词汇的借用、某些句法结构的改变和一些词类的转用等特点是广州话所没有的;邵敬敏()则从粤语口语、文言文、英语3个不同渠道分析它们对港式中文书面语的影响。这两个研究都是从港式中文书面语特点看它们的接触来源,后者更把语言接触途径分为外向的(跟英语接触)、内向的(跟其他方言接触)、纵向的(跟古代语言接触)等多维度交叉接触模式。本文不讨论港式粤语的接触模式,只探讨为什么港式粤语在回归前后都能满足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言语交际需求,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及语言方面的特点。

年回归之前,香港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语言有两种:粤语和英语。粤语是港人的母语,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交际语言。而英语,尤其是它的书面形式,则是香港的白领阶层较多使用的工作语言。所以粤语、英语的使用人数和场合有明显的分别:教育程度不高的蓝领阶层使用粤语,教育程较高的白领人士才能有效地使用英语;所谓双语者,只是一小部分受过西方良好教育的港人。

根据港人使用英语的人数和场合判断,英语(特别是口语)在香港算不上大多数港人的第二语言,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以粤语为主,一般人不能有效地使用英语跟外籍主管沟通。可以说英语在香港是一种“奢侈品”,不是“日用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不是典型的双语社会,其主体人群只讲粤语,英语属于小部分港人的“奢侈品”。这小部分双语人士是香港两个单语社群(只讲英语的外国人和只讲粤语的港人)之间的“中间人”,这些“中间人”充当了讲英语的“上层”与讲粤语的“下层”之间的沟通者(RichardsLuke)。

对于英语和粤语在香港的地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研究认为英语在香港一直享有“强势语言”(prestigenorm)的地位(石定栩,朱志瑜),而有学者根据语言使用的广泛性主张粤语是主流语言、强势语言(邵敬敏)。虽然他们都使用同一术语“强势语言”,但二者的概念不同:前者根据英语的社会地位而将它认定“强势”,后者则从粤语使用人口和运用的广泛性把粤语认定“强势”。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只是“强势”表现在不同方面。

两种语言形成不同“强势”的原因不难理解。“九七”回归之前,香港的高层职位主要由英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担任。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港人也可以担任,但他们必须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各级管理层的会议用语和会议记录都是英语,粤语版本不被认可,外籍主管者听不懂粤语,更看不懂中文;如果在会议上有人用粤语发言,会议的正式记录必须以英文转述其发言内容。年,中英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重申中文、英文同为正式语文,此后,香港的各种文件都有中文、英文两个版本,然而中文版最后常有这样的语句:如中文、英文的版本不符,应以英文版本为准。这一传统至今依然沿用,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表的中英文版的《香港居民语言应用、语言能力及语言态度研究》报告(Bacon-Shone,BoltonLuke),其英文版后面标有“TheEnglishversionshallprevailwheneverthereisanydiscrepancybetweentheEnglishandChineseversions”,中文版后面标有“中英文版本如有任何歧异,概以英文版本为准”。

二、由人口成分相对单一而产生的区域身份认同

在粤语与英语的长期接触中,有个社会文化因素必须看到,即在港英政府统治下港人的粤语还有一个作用——用它作为隔离港人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手段。在港英政府年的管制下,香港与内地主流文化脱节,逐渐形成了港人对“中文”和“中文口语”的自我认定概念。笔者把港人长期形成的相关概念的推衍分解为3个层次。

首先,港英政府统治下的港人称中国人,以对应于英国人、荷兰人等,如新闻里报道某案件时将某一港人男子称“一中国籍男子”;进而港人把“中国人”的语言叫“中文”(以对译“Chinese”,港人很少用“汉语”),对应于外国人的“英文”,这是第一层推衍。将“中文”书面语与“英文”对应,都是“文”,这是第二层推衍。然后,将“粤语”即港人的日常口语,对应于“中文”的口语形式,这是第三层推衍。需要注意这第三层推衍:粤语=中文口语。如果没有前两层的推衍所构成的貌似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第三层推衍是无法成立的。

从逻辑上看出,第一层推衍即“中国人的语言叫中文”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国人”不周延,它只代表香港的中国人,而香港的中国人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判断不成立。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貌似成立的三段论被港人普遍接受了。

有学者对港人将粤语等同“中文”口语的原因做了这样的分析:对港英政府来说,如果港人对内地的认同有所改变,就便于发展自己独特的认同方式,这是港英政府乐于见到并鼓励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从内地各省迁移到香港的移民,主要的语言目标是英语;但是他们抱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心态,不抗拒以粤语为港人的共同语言(邹嘉彦)。以上分析揭示了港人将粤语等同“中文”口语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心态,这是在殖民统治下形成的特殊对等关系,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

邹嘉彦同时指出,促使香港知识界认可香港“中文”具有特殊内涵的另一因素是内地自“五四运动”以来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继而“新文学的发展也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王本朝),白话文在内地迅速发展,使得内地的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缩小,而香港的官方书面语从文言文转变为现代语体文的进程比内地迟缓得多,比如“如要落车,乃可在此”之类的通告目前在一些公共小巴上还能看到。甚至有香港作家认为内地书面语不那么“传统纯正”,觉得通俗有余、文雅不足。

因此,港人汉语“语”“文”分家这个语言学的缺失其实跟港人的身份认同有关。香港在回归前的近百年来缺乏汉语通用语的环境,粤语一直是港人的生活及交际用语。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中文为正式语文,但并没有限定其口语形式。香港回归以后,“中文”作为正式语文的使用场合逐渐增多,以前受歧视的“中文”成为港人语言之“正统”,港人引以为豪;同时港人把自己的口语也随之“忝列其中”。香港目前各级学校在招生广告里宣称课程“以中文授课”,意思是课堂用语为粤语,并不是普通话,“中文”之正统地位略见一斑。

粤语在香港回归前后都是港人的日常语言,但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回归前使用粤语有争取华人权益的意义,回归后的粤语就具有港人身份认同特征。之前想争取的权益已经得到了,现在则是突出它的身份认同功能。

随着香港社会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港人的语言能力自信也逐渐上升。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表的调查显示,在40岁以下及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受访者中,70%以上的人自称同时掌握英语、普通话、粤语3种语言,虽然测试结果表明被试者有高估自己英语水平的倾向(Bacon-Shone,BoltonLuke)。

本文将粤语在香港正式场合的使用情况和上海话在上海正式场合的使用情况做一比较,见下表。

以上数据显示,港人的粤语在正式场合的使用频率(97.3%和94.3%)远远高于上海方言在上海正式场合的使用频率(82.85%和84.16%)。二者的差别在于粤语在香港是“官方语言”,而上海方言在上海不属于“官方语言”,两地方言所具有的官方地位大不相同。同样情况也适用于广州。在内地,粤语属于一种方言,它无法像香港那样能在立法会、港府的新闻发布会上使用;而国内重要场合的语言必须是普通话,广州的粤语在正式场合上的使用根本无法跟香港的粤语相比。

粤语在香港不仅是生活和工作的主要语言,它也成为港人的文化标记,是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年完成的一项电话民意调查数据,在总计个受访者中,84.5%为广东省籍,13%为其他省籍,2.5%不清楚自己的省籍或原乡;广东省籍中的绝大多数受访者以其原乡所属的县市作其籍贯,前8个人数最多的县市依次为东莞、中山、宝安、新会、南海、潮州、番禺、顺德。

该报告还对自我族群认同进行了调查,其询问方式是“在香港,有很多不同族群的人居住,例如上海人、客家人、福建人、新界原居民等等,你认为你属于哪一个族群?”结果是香港本土认同为25.6%,广东地区认同为35.3%,其他特定地区认同为6.6%,无特定的族群认同为25.6%,非特定地区为7.0%。其中香港本土认同和广东地区认同两个加起来占60.9%,这个数字比母语和省籍人口低了很多,因为“无特定的族群认同”占了25.6%。也就是说,即使是以粤语为母语的受访者,他们中间仍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无特定的族群认同”。

该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港人(60.9%)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族群认同意识。这些人的省籍特征显著,母语粤语自然成为这部分人自我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

三、港式粤语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

由于粤语在香港的特殊地位,加上内地对大众媒体如电影电视使用方言有一定的限制,使得港产粤语电影在内地特别是广东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港产片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如电影导演贾樟柯在电影《小武》中多次重现街头录像厅里发出的港片对白,以显示对于那个时代的缅怀。当时港产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的很大部分,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既传播了香港文化,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港式粤语的推广,如一曲粤语《上海滩》唱遍大江南北,国内粤语区观众也觉得港式粤语更为亲切自然。

广州话一直是粤语的标准音代表,其他各地的粤语大同小异,内地粤语区的人都把广州话作为域通用语。而港式粤语则利用其时尚特色,在粤语区尤其是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港式粤语夹杂英语词成为它的一大特色。据朱永锴()的研究,像“巴士”“派对”之类的英语借词使得港式粤语与广州话产生差异。这些外来词先在英属部门的公职人员以及文化教育界和工商界上层人士中流行,渐渐扩大,然后在一般市民中推广开来。有些从英语借入的词,一般使用者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外来性质,像“砂纸”“花臣”之类。有人回忆,小时候老人整天讲要读大学,争取拿张“砂纸”。那时以为大学毕业证书就如砂纸,可以磨走困难,后来才知道“砂纸”的“砂”来自英语certificate的第一个音节cer-。再举一例,小时候调皮,老人就会说“呢个细路又搞乜花臣”,不是说小孩是“花哨的大臣”,而是小孩搞什么新鲜玩意儿,它来自英语的fashion(时髦),这个英语词的两个音节分别对应粤语的“花臣”[fa55s6n21]。根据学者统计(石定栩,朱志瑜),港式粤语书面语中除了人名、地名外,词典中常见的这类粤语英语音译词有四百多个,口语中的数量应该更多。

另一方面,香港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作为贸易进出口的港口城市,其邻近的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等粤语城市也纷纷参与,形成一个以香港为核心以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中转点的喇叭状网络,向内地辐射,使得香港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得到快速提升,港式粤语也起了重要作用。

港式粤语的另一特色是语气词变化丰富,学者们对于粤语语气词数量的统计得出的不同结果说明了这一点。郑定欧主编的教材《今日粤语》收录语气词41个,麦耘、谭步云《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收录语气词39个,曾子凡《广州话、普通话口语词对译手册》(增订版)列举语气词44个(作者为港人),游顺钊()根据香港一百多个中学生的录音,总共录得42个单音语助词、个复合语助词(由42个单音语助词和11个单音黏附语助词组成)。从后两组的数字可以看出,港人使用语气词比广州人使用得更加丰富多彩。

语气词多能使语言更加亲切自然,英语词的借用又使港式粤语增添一份时尚感,加上香港演艺界以轻松搞笑的方式演绎生活,三方面的因素让港式粤语更贴近生活、更时髦,成为内地粤语区年轻人的追求对象。港人与广东各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产生的语言影响也是内地粤语区无法抗拒的。

四、港式粤语对英语词汇语音上的兼容性

港式粤语时尚的另一特征是它对于英语词汇的直接借用,主要在口语中出现,基本没有对应的汉字,这类借词目前还未完全扩展至整个粤语区。这种发音近于英语而粤语中没有对应汉字的借词被称作“广东口音的英语”(CantoneseEnglish)。例如:个计划俾老细cancel(取消)咗;个细路好cute(可爱)(读作“Q”或“Q-tee”);我同老婆去shopping(逛商店)。其中cancel后面还带了粤语完成貌助词“咗”,显示它已经完全融入港式粤语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

1)saisi(尺寸),来自英语的size。

2)keisi(实例),来自英语的case。

3)kipfit(健身),来自英语的keepfit。

4)h?pe(开心),来自英语的happy。

这类英语借词的特点是直接借用英语的原形,然后按粤语语音结构重组。重组规则通常以粤语的两个音节对应英语的单音节词,如例1)和例2)。size是单音节,港式粤语用两个音节sai和si对应,且两个音节都带声调,发音近似粤语“晒市”的读音。粤语里原本就有这两个音节,而声调倾向于首音节选用调值高而平的调,尾音节倾向于用低调域的调。此外,英语size,case的尾音是浊擦音,粤语里没有浊擦音,尾音节就用相应的清擦音[s]对应[z]音,且在[s]音后衍生一个元音[i]。

港式粤语对于英语词音的另一重组规则是以入声音节(以塞音-p,-t,-k收尾)对应于英语的塞音收尾音节,如例3)港式粤语用kipfit对应英语的keepfit。英语的keep是长元音[i:],fit是短元音[i];粤语这一元音不分长短,统一用[i]。虽然粤语音节原本不存在[kip]音,但有[gip3]音(如“劫”),港人很容易将gip替换k声母而成为[kip5],并将调值提升至5。同样,粤语原本也不存在[fit]音,但有[tit3]音(如“铁”),于是将[tit3]改造成[fit3]。此类音节成分的改造非常普遍,加上把英语的辅音丛分开,重组成若干音节,港式粤语几乎可以对应所有英语词,听上去就像粤语词一样,减少了外来词的感觉。

或许跟以上原因有关,港人的英语能力比亚洲另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东京市民的能力强。从年的托福分数看,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的分数为71分,排倒数第四;新加坡97分,名列第一;中国内地78分,排名第十九;香港85分,远远高于内地和日本。至于口语能力,新加坡、菲律宾和巴基斯坦24分,排名第一;香港21分;中国内地19分;日本则排最后,17分。日本人英语差的原因之一是英语和日语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发音差异也很明显;日语元音发音清晰,但辅音数量少;英语辅音多,且元音变异非常普遍。在音素数量上,粤语的元音和辅音的数量都很多,港人在学习英语单词发音上有一些便利条件。

五、粤语保持了一批古汉语词汇

汉语历史悠久,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语书写系统一脉相承。所以汉语词汇形式从古到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汉语词汇的历史久远成为汉语的一大特色。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粤语因其保留较多的古汉语词汇,以及语音上跟唐宋古音(韵书里的古音系统)较接近,而成为汉语方言中最具古语色彩的方言之一。此外,粤语有一套书写方言字的特别字形,其系统性和大众性也是非常独特的。

首先,粤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古语词比较多,例如:行(走)、食(吃)、饮(喝)、佢(他)、惊(害怕)、企(站)、翼(翅膀),粤语基本词汇至今仍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语词。加上粤语词的单音节化,粤语区的学生学习古文和古音,感觉词汇上和语音上没有像北方人学古音那么疏远。

其次,粤语的方言字由来已久,如“东西”叫“嘢”,“对的”叫“啱”。词汇上它们属于粤语特有词,字形上有自己的写法,通常在一个同音字旁边加个部首,如口字旁、提手旁等。在香港这个奉行“一国两制”的特区,报纸上的文字将地道的粤语口语句子转写成文字,让人感觉粤语是一种能够用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口语的方言。这一点中国境内其他方言的书写形式没有这样的官方地位,中国台湾地区本世纪初开始在学校教授方言和土语,但未有方言报纸。

综上所述,粤语一方面保留大量的古语词,使得它看起来跟古汉语有密切联系,具有历史纵深感;另一方面,它有一套特别的方言字转写口语句子,加上香港报纸的推广,让人感觉它能表达港人的日常口语;此外,港式粤语成功地将英语词重组为人人熟知的粤语音节,听起来像粤语词。这几方面的因素使粤语在既古老,又现实的基础上能时髦,还能“国际化”,这些特点是中国境内的其他汉语方言无法相比的。港式粤语成为港人的日常语言,成为香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语言,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香港市民和粤语区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使用方言母语的结果。港人以港式粤语作为区域身份认同标记之一,这无可厚非。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粤语等同中文”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它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方面是殖民统治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是一些学者对内地书面语的不认可情绪。这两方面的性质完全不同,前者因历史、社会的特殊环境而将“中文”口语等同粤语,可谓贪图方便而昧于精准;后者是一些文人不认同内地的书面语而将它视作北方话口语,从而在主观上默认“粤语等同中文”这一语言学观念上的缺失,可谓回避精准而乐于从俗(侍建国,卓琼妍),现在应该厘清二者的关系了。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侍建国,男,澳门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音学、方言学、历史语言学。

相关阅读:

王春辉:语言忠诚论

方小兵:当前语言认同研究的四大转变单韵鸣李胜:广州人语言态度与粤语认同传承

“语言与认同”多人谈

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

刘丹青:语言认同应立足于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权利保障

黄行:论中国民族语言认同

董洁:“城市新移民”的语言身份认同

屈哨兵: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习用与国家认同

何蓉:语词传播中的意义迁变与认同机制

刘慧:印尼华族集聚区语言景观与族群认同

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c/211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