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家乡,有没有哪一个城市带给你同样深刻的印象。
我有。
还在北航读书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听说这是摩羯座的特征,喜欢规划,且按着规划走,当事情的走向离规划好的偏差哪怕一点,焦虑感就会袭上头来。有一次和朋友吵架,我气的把眼镜丢在了墙上,镜片镜架散落一地。仅三秒钟后我就弱弱的过去捡碎片去了。网上还有一个paper要due,不能眯着眼睛写。
后来听说,之前睡在我上铺的大兄弟,终于如愿以偿的在美国一路读到了博士,直到我都不好意思再问“你忙啥呢”,他说他的后半段人生规划就是建立在有了硕士学历的基础上。当然,他依然值得艳羡,他在密歇根大学学电子,学电子的都知道密歇根大学是DreamSchool。
还有一个女同学经过资格考试加上父母托关系,进入某大学附属高中,成为计算机组的一名教师,主要教三年级的小朋友开机关机点开画板画出一条小鱼,和她手拉手一起有了五险一金退休工资的,还有几个考上公务员的同学。
北航的同学,混的好的坏的,大都没什么有惊喜感,或许有惊喜感的不屑于和我联系了吧。怎么说呢,大家终于还是对这个世界俯首称臣、按部就班,跟现在这个不够成熟的世界认个怂,尽量让自己婉约地面对爱情和生活。
2
其实很久之前我也是这样的,一张A4纸上生动地刻画了以后要逐渐成为什么样子。
在大一学英文学统计学管理,玩儿了命的考IELTS,左擎叉右擎刀明白了C语言和数电模电。大三的时候顺利出国,找一个管理咨询的实习工作,方便毕业了之后找一家高大上的管理咨询工作,赚很多钱、熬很多夜,基本上就是大一迎新的时候接待我的学长跟我说的梦想生活——如果并不想因为学了电子就真的干电子的话。
还没完。造作够了,在身体垮掉之前去美国读个MBA。这样一套捋下来,我很快就有了多层次学历、值得吹嘘的海外生活、牛哄哄的工作经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给了爸妈和街坊邻居倍儿有面子的谈资。是不是连你看到这里都忍不住发出啧啧啧的声音。
可是因为签证的原因,澳洲的学业被耽误半年,这种向往美好生活的骚动就这样被摁住了。说实话,我有点发慌:虽然只有半年,但是这半年过后会有什么关于海外就业、移民的幺蛾子条例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会影响我发财,非常苦恼。
是不是我非要这样。
3
意外的是,我以为悉尼仅仅会是我人生计划中的一站。后来发觉我是傲慢了,悉尼彻底改变了我,主要是凭着几个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在悉尼学习冲浪的时候,认识了我的教练,一个土生土长的澳洲小伙。他说他在悉尼邦迪海滩“冲了一辈子的浪”——相当于一个老北京自豪的告诉你没出过二环外。当时听到这句话,我下意识的反应是“whataloser”。
他没有固定的工作,这让他兴奋,不用像一般白领一样每天早上坐着Train按时上下班,可以在悉尼暴虐的阳光下穿得为所欲为,踩在如约而至的浪上,却每一波都是惊喜。跟平时严肃认真的办公室文员不同,他会恣意唱歌和吼叫,会大声直接爆粗口。我问他为什么不趁着年轻多攒点资本,他反而很意外的说着什么急,又没有什么规划,等浪尽兴了再说。
另一个故事来自从哈佛大学休学一年只为了体验在海岛上工作的墨西哥人,加上交情不是很深,我到现在已经不记得他叫什么了。
在简单的寒暄过后,他邀请我休学后和他一起,我告诉他我没有时间,我还等着实习和毕业,然后考雅思找工作。他很惊讶,说又不是01进制,为什么要这么严密的按照流程走?现在就把自己禁锢成了这样,成家后怎么办?我当时觉着他一定是疯了。
第三个故事更让人唏嘘。有一天去吃回转寿司,寿司师傅和我聊起来,我问你个白人怎么想着要做这个(其实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亚洲餐厅工资这么低你还要来工作)。他说,自己是个艺术家,以前会做点画,然后卖了,营生,活的也挺好,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对画笔开始感到厌恶——就好像我现在对电路图也是不想多看一眼——这让他反思,甚至痛苦:为什么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于是他就来澳洲了,随便找了一个工作,就是现在的工作,发现也挺有趣,还想多干一会。
他让我加他facebook,我加了,顺便google了一下他的名字,第一页里出现了他收录在纽约MOMA的作品。
4
这些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发生一些意外的转折,并由此自得其乐。
他们中的任意一个都有让人艳羡的背景。如果我要是有入选MOMA的能耐,且不说卖作品搞巡回展出,在上流社会social一圈囤一点名利也会吃喝不愁还被人叫做Artist。在我感叹说聪明人的脑回路就是不一样的时候,美国艺术家说:顺理成章的日子有什么意思?
也是,从大学开始就和数字打交道,以后这些各种语言、线性回归误差值也是吃饭的家伙,从头到尾都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活动,压根也就没想着跳出去,或者说我是不知道离开这个绕着生活了四年的地方能做些什么。
到现在很感谢悉尼的一点是,虽然我没有能按照先前的规划飞黄腾达,但是就是让我学会允许和拥抱生活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要是早点明白,大概当初签证出现问题时候我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我在后来的时间中找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传媒。并且在机会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都能有勇气伸手去抓住它:无论是决定回国创办大象公会,还是后来加入到时尚先生,以及现在在做长物报告。
这就是为什么一座城市的名字,会让你想深切的呼唤两次。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座城市,只因为她造就了今天的我。讲的就是人和城市的这样一种默契。默契达成,便会有一种会心一笑的顿悟,这座城市的灵魂便也如衣服于你,会被你带到你之后人生的一座座城市里。
悉尼给我的顿悟就是,掉转头重新开始也没有多么惊悚。
因为一座城市而有所改变的当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有人说她去了厦门读书后爱上了喝酒,有人说去了日本之后变得越来越爱排队,也有人说去了一趟塞拉利昂之后辞掉工作做了一名志愿者......
从罗伯特?德尼罗、本杰明?米派德对于纽约的印象到吴秀波、屈楚萧于本土的念想,ErmenegildoZegna推出的“顿悟时刻”发掘出了每一座城市与个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来自一座城市的“顿悟时刻”并不单纯只发生在一个自然人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上,还会体现在衣着打扮、谈吐举止。在美帝迷上了OldSchool,在意大利喜欢上了俏皮的意式风情,去了英国又对猎鹿帽和手持雨伞这样的绅士文化很中意,看着日本清淡盐系路线也挺不错的......万花收眼底但是不可以一口吃成大胖子。
如何柔和地体现风尚但是不至于切换太频繁,这是要好好思考一下。
今年Zegna推出了秋冬新品系列。
Zegna秋冬系列。
这系列属于典型的意式优雅。就拿吴秀波身上这件夹克来说,采用毛绒混纺的面料,加上粗线条宽大格纹,从风格上偏于休闲,但是和以往休闲装为了穿着随意而普遍是直筒腰身不同,这款夹克有掐收腰设计,在兼顾舒适程度的同时,又不会显得“邋遢”。
这一系列个人认为比较适合Zegna的新手入门款。很多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商务交际场合,选服装还是偏于适应休闲场合,而17年秋冬款在注重舒适的基础上适当地裁剪利落,体现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避免了出彩但是用力过猛凹造型的刻意正经,又不显山露水的区别于“肥长直”,藏着小心机。
Zegna秋冬高级手工系列。
本系列以户外精神为灵感,重新定义摩登绅士户外正装。这系列除了Zegna贴合身材的利落裁剪外,最重要的一点,它延续了手工缝制细节的经典传统,让这系列的衣服有了品质的提升。
▲海军蓝羊绒棒球帽
TripleStitch的标志是这帽子上的3个X。
Zegna棒球帽采用%羊绒,保证舒适度的基础上整体造型更具有质感。海军蓝、深灰这样的重量配色又不挑衣服,很好搭配。
Zegna奢华休闲装。
休闲,在欧洲传统中是注重个人舒适及自我表达的着装标准,如今人们对这样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的更舒适也要更精致。
这系列在微小处理上从配以皮革细节的珍贵羊绒到有质感的配件点缀,更加考究。颜色上参考了浅褐色骆马绒和杰尼亚绿洲岩石的基调,增加了时髦感。从裁剪、面料、细节上,将休闲和奢华这两个不怎么搭的形容词结合在一起。
我打满分。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着自己的衣柜里是不是少那么一件。
更多的ErmenegildoZegnaLook可以戳下方的阅读原文,在寻找秋冬搭配灵感上,还可以一起分享你的“顿悟时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