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地图 >> 成功研制重组新冠疫苗背后,是女将军与烈性
成功研制重组新冠疫苗的背后,是一位巾帼女子的无私付出——“疫苗将军”陈薇院士。
就是她,大年初二就进驻武汉,带着科研团队第一时间赶赴前线,争分夺秒攻关,研制出疫苗。没有时间吃午饭,就在会议室凑合泡面陈薇说,疫苗是终结新冠疫情最有力的科技武器。拥有自主研发的疫苗,是我们的大国风范。她的显赫战绩可不只是新冠疫苗。从年参军到如今,30年来陈薇与毒为伍,与疫同行,为疫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01
最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年,陈薇出生在浙江金华兰溪县。自上学起,陈薇就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高考时她考上了浙大化工系,四年后又保送清华读硕。如果不是回顾早年经历,你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如今的女将军陈薇,少年时其实是一位文艺女青年。她爱穿旗袍,喜欢文艺,热爱跳舞,常常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同学们说她是最不适合做科研的人。硕士毕业前,陈薇和深圳一家名企签了合同,马上就要做一枚高薪白领。结果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开辟出了新天地。年某一天,老师让她去军事科学院买抗体。这一去,她就被那里吸引住了。冷冰冰的器械设备在她眼里如同至宝,顶尖的科研课题更让她心向往之。她萌生了到军事科学院做科研的想法。一边,家人朋友不理解,觉得清华硕士到部队就是埋没,入伍就是落伍。另一边,已经签了合同的深圳公司不肯轻易放人。年4月,25岁的陈薇特招入伍,进了北京的军事科学院,在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在清华校园翩翩起舞的靓丽女生,从此成为一名与烈性病毒战斗的女战士。02
三十年沉心磨一剑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科研需要沉潜。自年参军后,陈薇就一头扎入研究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很清苦,她住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一住就是很多年。当时很多企业老板找她合作开发药物,但她从不心动。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既要忍受科学研究者的孤独,还要承担实验失败的坎坷。毕业后那几年里,她自己一个人做实验,很少在夜里12点前回宿舍。成家后,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只是抽空回家看了看公婆,回到实验室却看到一地的液体。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化为乌有。她一个人在实验室放声大哭。一整个晚上,她辗转难眠,脑子里都在回想李清照的那首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自那之后,陈薇就更少回家了。年,32岁的陈薇成为一名母亲。临产的前两天,她还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孩子刚满月,她又回到工作岗位。年非典期间,为了工作,她与家人隔离了多天。当时她儿子才四岁半,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陈薇儿子在《焦点访谈》节日等妈妈陈薇常常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与病毒共舞三十年来,她在工作中忘记的,何止是性别呢?她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晚上12点以后回家,是家常便饭。回家只是吃饭和休息,其余时间全在实验室。为了工作,她可以几天几夜不休息。自己亲自做实验,设备坏了自己动手修。技术关键在哪儿,她一清二楚。实验的难点在哪儿,她心中有数。作为清华大学的硕士,陈薇许多同学的收入,早就远超过她。但她依然坚定地铆在新型疫苗和药物研究上,几十年不离不移。她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陈薇一直是一线中的一线。她带领着团队冲在最前面,铸造了一个个生物盾牌。03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三十年来,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有鼠疫、炭疽、埃博拉……全是烈性病毒。同事在转业前,还特意劝她:陈薇,你少搞这些魔鬼课题研究。但是陈薇停不下来。“生物技术是把双刃剑,它能用于国计民生,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很难防御。”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她就对铸造生物盾牌,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从年非典,到如今的新冠,她都第一时间跑到了战斗的最前线。年,SARS肆虐。陈薇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是非典元凶。出于科学的敏感度,她意识到,自己三年来一直研究的一种用于丙肝的干扰素,可能对非典有用。她第一个连夜进入安全三级(p3)负压实验室,立即开展病毒研究。人在负压的环境里会缺氧,还会伴随剧烈的头痛。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一次最多5个小时。但是为了和病毒抢时间,她常常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进实验室前就开始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穿着成人尿不湿。加上身穿三层厚重的防护服,每次从实验室出来,都会虚脱。实验关键阶段,她甚至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长时间的疲劳导致头部血管痉挛,异常疼痛。疼得无法忍受时,她只能一边用双手紧紧地揪住头发来缓解疼痛,一边继续工作。非典期间,她跑遍了全国83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为了采集样本,她深入一线,每日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全国共有名医护人员使用了她所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喷鼻剂,无一例感染。很多人问过她: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这是一位战士的坚韧,也是一名英雄的担当。04
狙击埃博拉冲到非洲一线去在电影《战狼2》中,有个叫陈博士的援非医生。陈薇正是这个角色的原型。电影中,陈博士为了保护疫苗不惜牺牲性命。在现实中,陈薇为科研献身的勇气,也一般无二。年,埃博拉病毒还不为国人所知,陈薇就已经带领团队开始做病毒研究。在很多科研管理人员对埃博拉不了解、质疑埃博拉疫苗的意义时,她高瞻远瞩: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50%~90%,并且首次离开非洲,到了欧洲。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到非洲一线去。在塞拉利昂的临床试验批准上,他们遇到了非常严苛的知识产权审查和伦理审批。
国外当局觉得:中国人要把疫苗做起来,知识产权方面肯定会有瑕疵。而且你们外国人来帮忙,是不是拿我们做实验品?陈薇把对方的顾虑想在了他们前面。他们团队先在国内给自己人做了试验,又给在华的非洲人做了试验,这才一次性通过了境外的伦理审批。并且她还用实际结果证实:我们中国的疫苗是零瑕疵,比美国还有优势。年9月,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研制成功。世界瞩目,国人振奋。陈薇团队在塞拉利昂为疫区建立了一道坚固安全的防护网。记者问她:为什么要到西非抗疫?她说:一是因为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国有能力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前推了中国生物防疫的战场,把病毒挡在国门之外,为中国人民的安全筑起长城。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制造的病毒疫苗,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疫苗的研制成功,意味着陈薇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年,世卫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在塞拉利昂终止传播。当地工作人员合力将陈薇托举起来,抛向空中三十年来,一次次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从未畏缩不前过。///奔赴最前方的战场,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最充分的方案,开展最长期的奋战。这是一名科学家的清醒,也是一名军人的坚毅。“但凡能坚定脚步、做出成绩的人,其实都有可书之处。陈薇今天的成绩,我一直认为是一种必然,我很服气。”清华的同学赵洪曾如此评价陈薇。三十年来,对理想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不惧风险的勇气,保家卫国的担当,成就了这样一位巾帼英雄。陈薇院士说:我国率先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不只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全世界的福音。Reference:1.部分素材搜索自军事科学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