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政治 >> 那些看戏的日子是权力以外的君王的碎片
这种每个角色的死亡倒计时就是很妙(划掉)间离
一、
是Ivo专属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笔记,是被很多人念叨了很久的《罗马悲剧》。
19年这个戏韩巡的时候,我大概被三个人约过去韩国看这个戏。但最终它让我望而却步的原因并不是六个小时或者没有英语字幕,而是(伪)浸没式。所有人在卖安利的时候都在说,这是一个观众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坐在舞台上“做罗马公民的一员”的戏,这件事只是听听就令人害怕。作为一个重度社恐患者,我害怕一切需要互动或者浸没式的戏,在伦敦以及上海经历过几个大热的浸没式戏剧的窒息体验之后,我只希望可以让我安安静静地猫在观众席的角落里看完一个戏。所以虽然在场很重要,但是……
不过如果19年底知道之后可能好几年世界都会这样隔绝的话,当时我或许会再考虑考虑吧。
二、
同样是莎剧的串联,因为看《战争之王》的时候轻信了虾老师的直接上,导致回来之后重新补剧本,这一次我学乖了提前读好了剧本。其实和王与国的历史剧相比,莎士比亚的罗马悲剧还是更熟悉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凑巧的,我在19年的时候恰好先后看完了放映的《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裘力斯·凯撒》和《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寇流兰》,但我更喜欢这个让l、n不分的人头秃的名字),分别是NT版、塔桥版和Donmar版,恰好有一种接续的对照吧。
那三个戏分别是四个小时、两个多小时和三个多小时,在剧场里分别不同程度地睡了。(那一年我真的是在剧场里补足睡眠来着的)昨天隔着时差熬夜看了六个小时没睡,说明床上还是不如剧场里好睡【不是。
三、
《科里奥兰纳斯》可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莎剧了,每当提及民众意愿和乌合之众的时候,关于民众的盲目和精致利己,我脑子里总会首先闪过这个戏。也恰好在19年,这个戏常常被我拿出来举例。民粹主义和精英统治自古以来的对立和冲突,这或许本身就是五百年前的戏两千年前的故事的当下意义吧。
另一个角度讲,我也很喜欢科里奥兰纳斯这个人物,我甚至喜欢他的骄傲和桀骜不驯的一切,他符合我对“名门望族”出身的“大将军”的一切想象,相信自己天生应统治一切,可是盖世英雄总是纯粹,科里奥兰纳斯成为不了亨五,也就不会掩饰自己的骄傲和轻蔑。看戏的时候群里说“寇流兰大佬不会道歉”,我时常觉得,这两年间我们在生活中新闻里,见过了太多科里奥兰纳斯,在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见过了太多“亲者痛仇者快”的故事。我常常觉得科里奥兰纳斯和奥菲迪乌斯的会面是一种特有的精英阶层的惺惺相惜,是莎剧中最夹带私货的名场面,是我等凡人不能企及的(Donmar版里抖森和肉排的惊天一吻也配得上这个名场面了,但ita的版本里背后的屏幕在放的时事新闻是川普和金三的会面,怎么说呢,极具讽刺照应但看起来导演和我的理解并不相同)。
但《科里奥兰纳斯》的结尾是我一直所不能理解的。两年前看Donmar版的时候我刚好在和叔叔聊《望乡》,聊到李陵的人物特征的时候我们说到带兵回到罗马的科里奥兰纳斯。叔叔说对于李陵来说,民族一样很重要,如同情谊和仁义一样,也不是二选一的问题,是一定要共存。后来他说,复仇是一时之快,身后名也很重要。我说那对照之下,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但科里奥兰纳斯要的肯定不是身后名,这就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两年过去了,换了一种诠释,我依旧不能理解这个结尾。或许因为这不是我的选择。
四、
两年前看这三个戏的时候,接受度最低的是《裘力斯·凯撒》,读剧本的时候我接受度最低的也是凯撒,昨天看《罗马悲剧》的时候,我依旧对凯撒接受不能。
不过hugo爷爷长得真是我一直以来想象的凯撒的样子【尤其是凯撒的鬼魂到处飘的时候。
五、
虽然我对《裘力斯·凯撒》接受不能,虽然两年前看nt版四个小时的《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我在拉叔的美貌下睡得昏天黑地。但我觉得莎剧串演,最诱人的地方或许就是看着在凯撒去世的时候激情演讲的那个“要成为人民领袖”的安东尼,一步步变成了沉湎于埃及艳后的爱情而逐渐放飞自我(?)的安东尼。对我来说,大概从凯撒被暗杀往后到安东尼去世,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而且高级。
因为屋大维用了女性演员,所以这一部分里,给人了一种特殊的两性割裂。每一个女性都坚定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屋大维是政治家,冷静而运筹帷幄;克里奥佩特拉是情人,妖艳而风情万种。她们各自的独特而真挚,更映衬了安东尼徘徊,是做那个演讲的政治家安东尼,还是美人温床上的安东尼,是做公民的安东尼,还是做自己的安东尼。似乎他并非徘徊在江山和美人(??)之间,而更像是徘徊在屋大维和克里奥佩特拉的两种相当却各不相同的力量之间。
我时常好奇真正的君王会因为什么样的迷恋而去讨论江山美人孰轻孰重的问题。而直到昨天在看安东尼结婚的消息传到埃及的时候,克里奥佩特拉的那一段表演,会让人觉得,哦,就是这样,去他的罗马。
【最后一个小时着实有点撑不住,倒也不是困,就是看得挺累的,各种阿姨叔叔排列组合亲亲抱抱是挺提神的。
六、
后现代文本的解构不代表意义的消解,相反是为了赋予经典以更多的意义。
换而言之,关照当下,有表达欲。
在《战争之王》的笔记里我也写了这句话,翻看导师几年前的文章提及《罗马悲剧》,他提到《罗马悲剧》并非摒弃了模仿或者文本,而更呈现了连贯一致的视觉叙事,建立了传统戏剧所追求的文本与表演的真实幻觉。
我想,对于一个意义的连贯一致的表达,或许更是马拉松莎剧的意义所在。历史是一个轮回。如果说《战争之王》怼着君主的一生在讲述权力以及权力与人的抗衡,那《罗马悲剧》所呈现出的,更像是对于统治者的所有权力以外的东西。
所有的形式,无论是现场影像的运用和时事新闻的置入,还是打破观演关系的方式,都集中服务于连贯一致的意义表达。时至今日,在观众不能进入剧场的直播中,调整变化的是形式,连贯接续的依旧是固有的意义的表达。
无论现场演出中,观众坐在舞台上成为戏的一部分,还是这一个特殊的场次中剧组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它所消解掉的,都是原著中公民的声音。在民主的幌子之下,公民终究是无声的。它对戏剧很重要,对历史的进程就未必。
战争的场景用打击乐替代,斜眼没完没了用血腥来表达暴力和死亡的英国剧团,ivo的表达整饬统一而简练干净,消解的是短兵相接的时代实体的暴力和战争,留下的却是在当今依旧不断重现的历史变迁,暴力不再发生在实体的战场上,或许发生在议院里,或许发生在街头,甚至或许发生在网络上,但是它一直都在,一直在重演。
它不是审美上的表达,而是意义上的。
它和剧末关于民主意义的问题,一以贯之。
七、
爱诺巴博斯临死前的一段,无论在哪个剧场演出都会跑出剧场,摄像机跟着拍摄一段外景。昨天的场里我看到了欧洲今冬的雪,街头竟然还有不少路人,是很想念欧洲了。
八、
看剧团为了这样一场直播排练了七周就觉得好拼啊。
看完《战争之王》之后我说我要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然后发现《罗马悲剧》要直播就想着那就一起看完再写作业。
所以现在也没有拖延的理由了,ITA这么拼督促我好好搞学术。
且碎碎念
且
行
走走停停
玉碎
玉碎Me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