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政治 >> 汉语言文化在海外传播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此文偏长,分两次转发。
汉语言文化在海外传播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一)
耿红卫[2]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摘要:海外华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主渠道之一,其发展不仅受国际形势的影响,而且还受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取得十分突出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如华文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分布不均;华文教材繁杂,量欠质低,缺少针对性;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对象广泛,授课时间有限;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华文运用的社会环境缺乏;资金不足,投入有限;华文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亟待寻求相应的路径来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汉语言文化;存在问题;解决路径
海外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对象的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也包括少量非华人接受中国汉语言文字、优秀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直接或熏染的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至今约有多年的历史,历经形成、兴盛、不平衡发展、复兴和高涨五个时期,实现了从华侨华文教育到华人华文教育再到包含世界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及非中国血统的外国人)的蜕变,也是由以汉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主发展为以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主的演进历程。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当下国际形势的影响,也受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还有华文学校数量攀升、教育对象因需求不同而具有的多样选择因素,致使其充满了复杂性和特殊性,前方的路还布满荆棘,限制着汉语言文化的深层次传播与发展。在汉语走向世界的国际背景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急需团结力量,共同探讨其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华文教师的努力,还需要中方政府、外方政府、华侨华人社团以及每一位汉语言文化的爱好者一起努力。一、汉语言文化在海外传播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华文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分布不均目前,由于实施华文教育的国家或地区在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华文资源的诸多差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资源尚没有均匀的分布,因此对于学习者难以获取到丰富的资源。此外,海外华文教育与网络的结合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华文教育网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空间,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在海外的汲取和利用,更何况网络教育资源的缺乏会使华文教育缺乏时代性,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调查显示,通过互联网、教材和书刊获取华文教育资源的教师分别占97.3%、85.6%、79.1%,学生分别占11.15%、80.04%、2.82%。而且这些学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等国家,其他华文教育发现较晚的或偏远的国家如肯尼亚,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的更少。可见,海外学生通过有关网站获取华文资源的渠道有限。再者,遍布在全球各地的各类华校分散又缺少有效沟通,最终造成华文教育资源分布相当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资源共享。[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二)华文教材繁杂,量欠质低,缺少针对性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海外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借助教材而不是网络。通过教师的访谈可知,现有海外华文教材还存在着供不应求、适用性差,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缺乏本土性,尤其是缺乏青少年使用的精品教材,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具体而言:1.华文教材版本繁多,量欠质低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当前,海外各类华文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中国内地、港台地区编写,有的是新加坡等国家编写,有的是中外合作编写,还有的是当地教育机构编写;等。教材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一,教材缺乏适用性、系统性和衔接性。中国内地出版的教材,很多是汉英对照本,不方便蒙古国、泰国、越南、日本等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使用。教材缺乏统一规范,字体混乱,不利于学习汉语言文化。有些版本采用简体字,有些版本采用繁体字,有些版本则繁简兼用,拼音和注音混乱分布。像印尼等很多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至于造成教材选本混乱的现象。第二,教材内容未与时俱进。编写者没有随华文学校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像菲律宾等国家有的教材甚至几十年无变化;而且有的教材又过于强调伦理教化,缺失趣味性和实用性,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第三,多媒体教材数量不足,开发较落后。多媒体教材仅占全部华文教材的五分之一。不符合“互联网+”技术的需要,只是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纸质教材数字化而已。此外,还存在着词汇量短缺和老化、教学内容与课后练习配合不当等问题。第四,教辅材料少,电脑设备、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匮乏。2.华文教材编写缺乏针对性、使用过于随意化海外华文教材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本土化”程度不够。第一,大多教材是由中国专家编订和在中国编订,由于汉语对编订者来说为母语,从而与大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的理解有些许偏差。编订者不能因地而异和因人而异的结合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化特点来编写教材,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身份的华文教育对象,他们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语言文字、文化的感知力和学习目的也不同,因此很难用单一化的教材来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求。[2]比如,“目前在印尼使用率最高的《汉语》《小学华文》《中文》都不是专门针对印尼编写的教材,缺少体现当地语言习惯和文化特色的本土内容,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问题,且内容整体上偏难。”[3]第二,教材中汉语言和文化在衔接方面还存着诸如语言过于简单造成文化内涵晦涩难懂,文化内涵明晰而语言解释令人费解等问题,同时又缺少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和展示;第三,简体华文少儿教材存在着版本较老不能紧跟时代、本身所有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不能最大力度的释放出来,不像国外同类教材那样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第四,中国内地、台湾地区的教材,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由于带有某些政治倾向性,容易引发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因此华文教材亟待“转型”。目前,中国国内给海外华文教学编写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通用型的,内容上侧重介绍中国语言文化,没有与当地生活与文化有效结合,缺乏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和国别化。在海外,华文教材的使用和挑选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学校使用官方指定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学校内定的教材,有的学校是教师自选教材或根据网络搜集资料作为讲课内容。很多时候校方自己也不知道哪本教材好,就委托教师任意选择。而且教材本身难易程度不清楚,致使部分学校出现小学、中学甚至成人学校共用一本教材的混乱现状。(三)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华文学习者尤其是华裔青少年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形成,浓郁的中国情结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喜爱无不受华文师资水平的影响。而当下海外华校在师资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华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