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24个厦门冷知识IV,看到最后我震惊

发布时间:2021/3/1 18:29:57   点击数:
看白癜风不请假 http://www.a5city.com/m/

本期为厦门冷知识系列栏目的第4期

冷知识栏目定期推送24条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厦门冷知识

1、如果厦门是一个国家…

厦门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如果它是一个国家的话,将在全世界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位,大过新加坡(.2k㎡)、巴林(k㎡)、马尔代夫(k㎡)等国。面积与厦门最接近的是法国的海外属地瓜德罗普(k㎡)。人口的话将排在第位,超过科威特(万)、乌拉圭(万)、蒙古(万)。人口与厦门最接近的是巴拿马(万)。当然,由于有许多流动人口未列入统计,厦门的实际人口应该比万要多得多。经济上厦门GDP亿元(),可在全球排,与塞拉利昂差不多。

▲厦门与其他国家地区面积对比

2、厦门岛是福建仅次于海坛岛的第二大岛

福建省内最大的岛是海坛岛(今平潭县),面积为.33平方公里。厦门岛在解放初时的面积为平方公里,比金门岛(k㎡)略小,是福建的第三大岛。不过由于几十年来不断的填海造地,现在厦门岛的面积已超过平方公里,成为福建第二大岛。

▲海坛岛地图(年)

3、现在的厦门曾分属同安县与海澄县

现在厦门市的行政辖区年前分属泉州府的同安县及漳州府的海澄县。古代的同安县领地除了大小金门与角美部分地区之外演变成了现在的厦门市。但是厦门海沧区(除东孚)自明朝起则属于海澄县,一直到年才划归厦门。

▲古同安县与海澄县在今厦门境内的范围(底图为90年代厦门行政图)

4、同安没有大学却有大学村

同安区东山社区的大学村(今盛之乡一带)其实和学校没有关系。这个“大学”如果用厦门话念的话不是tua7oh,而是tua7hak8。有报导说这里是明清时期家庭染织作坊集中地,方言称大染池为"大学"。小编对此有不同看法。厦门话的“学”念hak8的时候跟表示粪坑的“礐”同音。所以同安的地名“大学”极有可能是“大礐”(大粪坑)雅化后来的。

▲年同安地图所标注的大学村

5、厦门曾经有可移动的宾馆

在80年代,厦门曾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宾馆。年,从德国购置的鹭江号客轮被改造成为宾馆及娱乐场,停靠在轮渡码头边上,并起名“海上乐园”。海上乐园是厦门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宾馆之一。船上不但有客房,还有酒家、商场、舞厅、游戏室等许多娱乐设施,因此到海上乐园玩是许多老厦门的回忆。海上乐园于年停业,后来鹭江号被卖到外国改做为赌船。

6、厦门电话7位已23年

年3月6日,福州、厦门、泉州三地电话号码同时从6位升至7位。年8月,福州、泉州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而23年过去了,厦门的电话号码还是在7位踏步。

7、此“故宫”非彼“故宫”

厦门有一条故宫路,可它跟北京的故宫没有关系。故宫路的命名由来有二说,一说源于烧灰宫;一说由于慈济宫。宫内奉祀天后、吴真人(保生大帝)。慈惠济世是吴真人的心愿,“慈济精神”被闽台信众加以弘扬,故名。曾经的慈济宫是历史悠久的古庙。民国时期,慈济宫处于新辟马路计划用地,因此被拆毁,据说就因而命名“故宫路”。

8、真假“天一楼”

思明西路原政协大厦后方的天一楼巷中有一座精美宏大的红砖楼,常被人称为“天一楼”。这座大楼由同安石浔的吴文屋、吴清体两兄弟建造,落成于年,实际名为“吴庆让堂”。事实上,“天一楼”这个地名在庆让堂尚未兴建之前即存在。这栋楼因为是在“天一楼”地段上的一栋地标性建筑,因此被后人误称为“天一楼”。真正的“天一楼”则在此不远的山仔顶一号,一座建于石头之上,内供奉广泽尊王的八角亭形小庙—威灵殿。

▲天一楼威灵殿

9、五通灯塔实际是翔安隧道的通风口

厦门岛五通一带几年前新建了一座灯塔,叫五通灯塔。为什么要在那边建一座灯塔呢?其实,灯塔的下方就是翔安隧道。灯塔其实是翔安隧道的通气孔。它的作用主要是为隧道通风,灯塔导航的作用反而不是主要的。不过把通风口与灯塔结合,不但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给厦门东部海边增加了一道风景线。

10、厦门大学的字体

“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厦大官方惯用的字体是鲁迅写的。但这四个字并不是鲁迅专门题写的。它们是从鲁迅写过的字中抽选出“厦”、“门”、“大”、“学”四个字,组成校名题字。不过几年前,厦大主页上的“厦门大学”四个字由“鲁迅体”换为了“嘉庚体”。“嘉庚体”即出自厦大创始人陈嘉庚之手,是从位于群贤楼前厦门大学奠基石上拓下来的。

11、只有一个门牌号的街巷

厦门有许多街巷随着旧城改造而消失。不过有些街巷却有漏网之鱼,剩下了一个门牌号。比如台光街(位于现中华城内)已经完全被拆除,但是新街礼拜堂却沿用了台光街29号的门牌号,也是台光街唯一的门牌号。马箭巷(现中华街道办)已被拆除,但却留下了一栋马箭巷41号的老房子。中山路南寿宫下有一条短巷叫南寿巷,唯一的门牌号是南寿巷5号。

12、厦门唯一一栋纯ArtDeco风格的建筑

ArtDeco风格(装饰艺术派),是年代全世界十分流行的建筑新风格。特点是简约、线条感强、现代、有冲击力,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都是ArtDeco风格的经典作品。上海也有不少ArtDeco风格的建筑,如和平饭店、国泰电影院等。厦门的建筑局部运用ArtDeco风格的比较多,如在窗、门、墙的设计上。纯ArtDeco风格的建筑只有一栋,是位于深田路的原兴亚院旧址。该建筑高3层,主立面分为3个体块。装饰全由宽30cm的竖向线条组成,排列整齐朝中央逐次升高。水刷石表面,韵律极强。

▲兴亚院旧址

13、中山公园景观暗藏了缔造者的名字

建设厦门中山公园的功臣非周醒南莫属。坊间传言,设计者周醒南不为自己立碑刻字,而是用了三个园内最重要的景点把自己与中山公园融为一体不能分割。琵琶洲、醒狮仪、南门这三个景点取“洲”“醒”“南”三字,读音即为“周醒南”。只可惜,如今琵琶洲已不在,醒狮仪和南门也是再造的,没有原先滋味了。

▲年,周醒南(左一)与厦门第二任市长黄强(右一)在大马号甲板上留影

14、厦门唯一由总统题字的品牌

松筠堂药酒是厦门老三堂药酒之一,是清朝末年福建晋江人翁朝言来厦门创办的。翁朝言于清宣统年间,秘密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时资助经费,得到孙中山的器重。有一次,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同盟会会议,翁朝言应邀参加,习惯性地带自家酿制药酒与会。孙中山连日劳累,病痛发作,翁朝言劝其试饮药酒。三杯之后,逸仙先生顿觉神清气爽,连声称赞。欣然答应了翁朝言的请求,用正楷题写了“松筠堂”三个字,并落款孙文。

15、厦鼓船票30年涨了倍

厦门岛四面环海,在陆路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往来货客运都是依赖航运。直至今日,往返鼓浪屿,乘船还是唯一的选择。80年代初厦鼓票价还是5分一张。到了80年代中后期,票价涨至1角。年的厦鼓船票,壹元一张。年以后,票价又先后涨至3元、8元。年9月厦鼓航线游客价格涨至35元/人。市民价格维持8元/人不变。从80年代初的5分钱一张,到现在35元/张,竟涨了倍!

▲早期的厦鼓船票,当时只要5分钱一张

16、厦门公交车线路号码中的奥妙

1-路是岛内的公交线路(不出岛)。6字头的是同安线路,7字头为翔安,8为海沧,9为集美。在岛外路线中,如果第二位数字是0、1、2、3中的一个数字,说明这条公交线路不出所在区。如果第二位数字是4或5,表示这条线路是进出岛线路。如果第二位数字是6、7、8、9中的一个数字,那这条公交线路就是在岛外跨区运行的线路。第三位数字为线路顺序号。

17、《厦门日报》几易刊头

《厦门日报》最早的刊头是由舒同题写,繁体从右到左。舒同是著名的书法家。毛泽东称他是“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舒同甚至曾经内定为第一任“台湾省委书记”(从未上任过)。或许,这也是《厦门日报》第一版刊头由他题写的原因把。文革期间《厦门日报》刊头改为印刷体,文革后又恢复舒同体。年,为了响应国家语委规范语言文字的号召,厦门日报社决定将沿用了多年、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繁体字报头撤下,改成本地名人方毅题写的简体字报头。年,鉴于民意,又恢复为最早舒同的题字。

▲厦门日报刊头(年)

18、岛内最后的烟囱

年代以前,厦门本岛跟鼓浪屿都仍有不少的工厂,烟囱也随处可见。后来,为了使厦门的环境更加美丽,厦门市政府制定了岛内“退二进三”的城市发展策略,即第一、第二产业外迁至岛外,岛内仅发展第三产业。年鼓浪屿上所有工厂搬迁完毕,最后一根烟囱也随即消失。而厦门岛如今,所有大型的工厂也都已搬离。不过幸存了两根烟囱。一根在将军祠的旧橡胶厂厂区内,而另一根在湖滨中路原烟厂的厂区内。不过烟厂厂区正在拆除,今后要改造成商业综合体。烟囱会不会保留至今是未知数。

▲卷烟厂烟囱

19、厦门的码头三大姓

民国时期,厦门的码头工人多来自同安。它们以家族为单位,分为吴、陈、纪等“三大姓”。吴,即“石浔吴”。陈,即“丙洲陈”。纪,即“后麝纪”(今龙掘东、龙掘西一带)。厦门的主要码头也被这三大姓所控制。第一码头、新填地码头,属于“后麝纪”;第三、第四、第五码头,属于“丙洲陈”;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码头,属于“石浔吴”。他们常常会因为争夺地盘而展开械斗。第二码头,“后麝纪”跟“丙洲陈”争,谁也没争赢,就不算哪家的。这种情况一直到了解放以后才结束。

▲民国厦门海口

20、叫“厦语片”却从未在厦门上映

说到厦语片,连厦门人都很陌生。厦语片,好比粤语片,台语片,顾名思义是用厦门话做对白的电影。可是,厦语片除了对白使用闽南语之外,跟厦门却并无太大的关系。厦语片的独特之处,是电影在香港摄制,人才来自上海、香港,甚至新加坡,资金来自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电影拍完后,从不在香港或中国放映,而是直接到新加坡、马来亚联邦、菲律宾和台湾上映。厦语片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大概有多部的厦语片。进入60年代后便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21、厦门曾欲设关卡区分岛内外

年,厦门仅岛内是经济特区。为了借鉴深圳的封关模式,在紧靠厦门大桥的高崎中埔村口设立特区通关管理线,目的在于使厦门实行“自由贸易港”的特殊政策。同时兴建了联检大楼。不过,这座钢结构的巨大建筑建成后一直没有投入使用,只是一道标志性风景。如果使用,不管岛外市民还是外地人员都需要相关证件,方可进入厦门岛内。后来,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市,特区通关管理线设置已无必要,高崎联检大楼原本赋予的使用功能不复存在,最终于9年爆破拆除。

▲高崎联检大楼(已拆除)

22、英文Tea源于闽南话

茶的发源地中国,各地汉族语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但茶叶的英文叫做Tea,实际上源于闽南话。17世纪荷兰占领台湾之时,大量从厦门、台湾进口茶叶,并传入欧洲各国。闽南语“茶”念做读Te,从闽台输出的茶都念这个音,最终演变成为英文的Tea这个单词。除了英语,荷兰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马来语、印尼语、北欧各语等都是发类似闽南话“茶”的读音,可见闽南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23、厦门跟鸡有关的地名

厦门市总共有20个带有“鸡”字的地名。其中思明区7个,湖里区3个,海沧区4个,集美区4个,同安区2个。有地名、路名,如金鸡亭、卖鸡巷。有山名,如鼓浪屿鸡母山。有岛屿名,如海沧鸡屿。还有一些由于地名雅化,字面虽看不出与鸡有关,但用闽南语读就能发现。比如,同安隘头村圭母岫因为其村后的形似母鸡和小鸡的天然小石群,闽南语称为“鸡母巢”,后根据闽南语谐音雅化为“圭母岫”。

24、厦门最后的自然海岸线

厦门山多平地少,因此常年来不断的向海洋要地。厦门这几十年来因填海而增加的面积超过平方公里。同时,自然岸线已经保留不多了,到处是人工的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了,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都变成了陆地。剩下的自然海岸线少的可怜。一段在厦大白城附近。一段在海沧鳌冠东方高尔夫球场附近。

▲-厦门地形变迁(视频)

图/文映派传媒

(除特别说明外)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后可阅读

24个老厦门都未必知道的关于厦门的冷知识(第三波)

那些年,厦门被拆毁的老骑楼

厦门岛上的个村庄今何在?

从浮屿到绿岛,思明路上的老厦门记忆

厦门第"十"市场,拆迁前的珍贵影片曝光……

属于厦门人的中山路哪去了呢?

厦门80年来有哪些区消失了?

一段视频带你回到儿时的厦门,再也回不去了!

厦门在哪里?引发网友热议

在厦门做过这些事,证明你老了……

《厦门手绘地图》及《寻找老厦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zz/184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