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击败埃博拉直击病毒样本检测第一线

发布时间:2018/6/20 2:58:23   点击数:

1月31日下午,塞拉利昂首医院的中国移动实验室内,一份刚送来的埃博拉病毒样本血清正待检测。新华社发(孙鼎盛 摄)

  新华社弗里敦2月1日电(孙鼎盛)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1月31日下午,室外温度32摄氏度,记者“全副武装”地进入中国援塞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P3实验室),与凶猛的埃博拉病毒面对面。

  这是记者平生第一次如此复杂地穿上一套衣服:先换穿一次性内衣裤、袜子和鞋,戴上口罩、套上鞋套,再穿上白色连体防护服、戴上内层手套、穿上黑色软质长筒防水靴套。头部由连接腰间送风机的正压头罩完全包裹住,这也是安全防护的核心部件;次最外层还要穿上用一种化纤材料制成的蓝色反穿服,最后戴上外层手套。

  穿上之后密不透风,记者的全身上下没有一寸裸露、没有一丝缝隙,手腕、脚踝、腰部和脖子处都用松紧带勒紧。送风机呼呼地启动了。室外骄阳似火,穿上这身行头,没进门记者就已经汗流浃背。走在记者前面的两名久经沙场的中国实验室检测队队员隔着防护服,不断地用眼神和手势进行交流。

  中国实验室检测队自从2014年9月抵达弗里敦开展工作以来,经历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塞拉利昂卫生部的两次质量考核,检测准确率达100%,成为驻扎该国的13家国际实验室中表现最优异之一。

  队员们告诉记者,过去检测高致病性病毒有“三不”——“走不动”:只能在固定实验室里;“快不了”:检测一个样本没有一天时间很难下得来;“检不出”:检测试剂都是用国外产品,结果很难掌控。但现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P3实验室远渡重洋,此次检测埃博拉病毒的试剂也是“中国制造”,4种试剂平行检测保证绝不出现误判。

  实验室主门关闭后,送风机启动,一股含氯消毒剂的味道刺激着记者的鼻腔。队员们不再说话,一个接一个白色舱门依次关闭,我们进入了最核心的检测舱室,这里非常狭小,不足3平方米。

1月31日下午,塞拉利昂首医院的中国移动实验室内,中国检测队员准备对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水浴灭活。新华社发(实验室监控视频截图)

  队员姜涛小心地打开样本袋,医院送来的临床病毒样本放进生物安全柜。他说,样本内可能有采血用的针头,存放标本的玻璃试管也可能破碎,必须格外注意。2014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亚特兰大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活炭疽菌灭活时,没有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导致数十人疑接触致命的炭疽菌。

  检测组副组长赵光宇说,每天他都要把当天队员离开时脱在各舱室的衣服收集起来,放入高压锅进行高压消毒。抗击埃博拉,实验室就是战场,需要意志品质,更需要严谨细致。“遵守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是确保打胜仗、零感染的不二法则。”赵光宇说。

  此时,姜涛正在一组管子上标上编号,他说这是50ml离心管,里面存放着消毒液溶液。编号代表着中国移动实验室接收样本的数量,截至1月30日是4183例,31日这天就从4184开始标号编号。

  半小时后,姜涛将双手伸进生物安全柜,开始整理送检样本。他小心地从包装袋中取出一份标本,和一支带有编号的离心管放在一起,而赵光宇则在一旁仔细辨识和记录样本信息,并拍照记录。赵光宇说,每一份样本对应的实验室编号是唯一的,直接对应最终的检测结果,相当于患者的“判决书”,绝不能弄混。

  40分钟后,两人把全部样本整理记录完毕,资料通过局域网传到指挥车,汇总上报。随后,他们把存放病毒样本的离心管放到了一个方形的铁盒子里——这叫“水浴锅”,60度恒温加热1小时,目的是灭活埃博拉病毒。“水浴”结束后,提取核酸工作正式开始。

  没多久,对讲机中传来指挥车的声音:“又新送来5份样本。”姜涛说,因医院,医院距离远,所以样本送来也有早晚,有时一天要接七八批,而等待检测结果的时间只有24小时,不能拖到第二天。“队员们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他淡淡地说。

  记者离开P3实验室时,屋外正是天色昏暗、华灯初上,实验室里的工作还在继续……(完)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偏方快
白癜风该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zz/1491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