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机票 >> 潮乡公安铁军张群我的维和之旅
近日,电视剧《维和步兵营》热播,引起观众对维和部队的兴趣和热议。8个多月前,由海宁市公安局民警张群等7名浙江民警组成的第六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身着中国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从首都机场出发,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我们来听听本土维和警察张群讲述他的维和故事。
————讲述张群
●长时间的国际飞行
年2月26日凌晨,中国第六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从首都机场出发,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我们搭乘的是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客机,目的地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全程12小时。这么长时间的国际飞行我还是第一次,以前挺讨厌红眼航班的,现在却要感谢这趟红眼航班,从北京起飞的时间为零时二十分,因为时差的关系,到达亚的斯亚贝巴的时间为当地时间早上7点,也就是北京时间的中午12时。整个航程,都在繁星似锦的夜里。
抵达亚的斯亚贝巴时,天色微明,整座城市即将醒来。
跨洋飞行的商业航班座位金贵,我的座位被挤在两名乘客中间,全程非常拥挤,虽然带了U型枕,但是一夜下来,睡睡醒醒,下飞机时感觉脖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总算是熬到了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很小的机场,根本没办法和我们的浦东机场、首都机场比。候机3小时后,广播通知,转机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的乘客可以开始检票了。在检票以前,我们还需要经过一道安检,令人惊讶的是,我们不得不脱鞋接受安检,安检要求倒是很高,同行的何斌副队长带了一个GPS手持导航仪,安检员似乎不明白这是什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让他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navigator,而不是其他一些可能影响飞行的精密机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时间大约是当地时间中午1点钟左右。机场大厅里凉飕飕的,可一旦走到户外,四处都是无比热辣和耀眼的阳光。这是典型的非洲热带气候特征,在阳光直射下,室外温度可达50摄氏度,但是在室内或者树阴下,却是凉风习习。联合国恩德培基地CICO(相当于国内的人事部门)的Diop先生在机场迎接我们。根据安排,我们要先在恩德培基地接受一周的培训。
走出机场,突然感觉眼前一亮,一眼望去是湛蓝透明的天和一大片一大片的白云,真的是一大片,好像所有的云都连接在了一起,虽然异常炎热,但是在国内看惯了雾霾天的我,心情却无比的轻松。
●恩德培印象
每年的2月到6月是恩德培的雨季,每天清晨都会下一场小雨,淅淅沥沥的持续到中午时分就会停止,穿着短袖制服还会感觉有些凉。因为基础设施不全,很多土质路段一下过雨就会变成泥潭,行人根本无法通过。中午一过,太阳就会出来,感觉气温一下子上升了30℃不止,汗水顺着脸颊、脖子和后背不停流下来,浸湿了衣服,太阳镜、宽边帽都派上了用场。
乌干达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堪培拉大道是恩德培市区最大的主干道,整个城市的发展程度相当于国内二线城市的一个镇,因为有联合国恩德培地区服务中心的存在,所以市区酒店、餐馆、超市、医院等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当然,规模和设施都要比国内的落后很多。市区出租车很少,满大街都是摩的司机,看见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外国人,会很热情地招手,对我们说“博达、博达”,意思是要不要搭摩托车。
整个城市完全继承了英国殖民地的传统,我们住的楼层是三楼,可是却要爬四层楼,因为在英国习惯里,底楼不叫一楼,二楼开始才是一楼。车辆行驶的方向也是靠左行驶,汽车的驾驶座在右侧,对于我们习惯了靠右走路的中国人来说,还真有些不适应呢。相对于大人,小孩子看见我们会更加热情,一大群的孩子,围着我们喊着“hello,hello”,还会边喊边跳舞,非洲人真的个个是天生的舞者,女人们都会把随身的物品顶在头上,还可以空出两只手拿另外的东西,真是一种神奇的技巧。
恩德培的社会治安良好,警察体系完整,经常可以看到正在巡逻的警车和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很多酒店都是联合国登记在册接待各国维和人员的,所以我们住的酒店门口竟然会有多达三四个手持AK47步枪的军警人员,而且是24小时执勤。和他们闲聊之际,得知他们其中几个有吸烟的习惯,于是分了一根浙江的利群香烟给他们,刚想问他们有没有火,却看见他们把香烟都放进了胸前的口袋,原来执勤期间是禁止吸烟的,看来乌干达警察的职业素质也不亚于我们。
●严峻的形势和恶劣的环境
恩德培后勤服务基地,是联合国在非洲最大的后勤补给基地,虽然到处都是简易的板房,但是一排排、一幢幢非常干净利落,每个板房都标有明确的数字标志,各种标有UN标志的车辆在基地内缓缓行驶,每辆车遇见行人都会停下来避让,路上行走的都是穿着不同国家制服的军人、警察、民事人员,白人、黑人、黄种人,每个人见面时都会很有礼貌地举手示意,甚至有很多人会对着我们说“你好”。进出UN基地都需要安检,严格程度不亚于机场安检,基地门口都是荷枪实弹的乌干达警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基地庞大却非常有秩序,每个醒目的地方都标有NOSMOKING的禁令标志。基地内设有几个固定的SmokingArea(吸烟点),直到培训结束,我没有看见一个人在基地内吸烟,庞大的联合国机构,就是在这样一种自觉自律的工作氛围下有序运行的。
浙江警队CheckIn(入职手续办理)以后,Inductiontraining(初任培训)的各项步骤在有条不紊地开展,IMTC(培训中心)的教官耐心细致地授课,使我们对南苏丹任务区严峻的形势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物资短缺、战争频发、疾病丛生、通货膨胀、遍地难民,维和人员在南苏丹将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是连续的武装冲突和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南苏丹有64个种族、84种语言,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解决种族矛盾的方法就是武装冲突;另一方面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在马拉卡、瓦乌等地,分别有超过3万的饥饿难民拥挤在难民营内等待联合国的粮食、医疗救济,在此工作的维和人员,同样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一旦进入雨季,等待维和人员的将是齐腰的洪水和无数携带疾病的蚊虫、毒蛇,维和人员将无法得到清洁的生活用水和基本的生活物资,极有可能沾染可怕的疾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联合国在南苏丹设立任务区以后,共有39个国家参与了以保护难民、维护人权、监督停火、人道援助为主要任务的维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年7月的内战,中国步兵营两名战士为保护难民,坚守岗位,遭受了火箭弹的正面攻击而英勇牺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真诚尊敬。
●不能刷牙的“黄色”自来水
3月6日上午8点,浙江警队搭乘联合国专用航班抵达了南苏丹首都朱巴机场。飞机还没有停稳,从窗户望出去,停机坪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涂有UN标志的飞机。我从来没有见过式样如此齐全的飞机种类,从庞大的运输机、小巧的小型客机、敦实的M-18直升机,到四个螺旋桨的大型运输机,甚至还有武装直升机。还没有正式进入UN基地,就深深被联合国这个庞大的国际机构的氛围所感染。
入境登记处外,就是著名的联合国朱巴TONGPING基地,因为此时南苏丹是旱季,整个基地黄沙漫天,车辆驶过就是一场厚厚的沙尘暴。我们被带到了临时住处,所有联合国维和人员在InductionTraining完成以前,都没有固定住所,所有人员都必须安排在临时板房内等待分配工作。
虽然在来以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到了板房以后,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这房子也太小了吧,四张床放在一起就挤满了整个房间,我们的随身箱子都没有地方放了。房间内有一个卫生间,我进去才发现,哎呦,怎么灯都不亮呢,马桶也冲不了水,打开水龙头,哗的一下,出来的不是水,而是一大堆的沙子,放了好久的水,沙子才渐渐少了,但是水还是黄的。怪不得江苏队的老队员告诉我们,南苏丹的自来水不能用来刷牙,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自来水,所有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水都是营地储水罐内的水,是用水车直接从尼罗河内经过一次处理后运来的,所以,营地内的维和人员使用的水,有两重风险,一是脏,泥沙多,二是可能携带病菌,因为水不像国内一样经过多道过滤和消毒。
●战争是万恶之首
第一个星期,照例还是岗前培训,但是深度和广度都进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也解释了我在国内时的一个疑问,怎么我们在武警学院培训时,也不给我们讲讲南苏丹当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呢,原来,在我们进入南苏丹后,系统的培训才刚刚开始。培训的同事非常敬业,发音准确,态度热情,而且非常注重互动,经常是老师提出一个话题,我们就进入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特别是非洲的几个警队,比如塞拉利昂、加纳、冈比亚、尼日利亚等,因为他们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战争、疾病,所以感同身受,而且对非洲的文化、传统熟悉,所以对南苏丹的现状特别有共鸣。
联合国在南苏丹任务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平民,保护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暂时生活在一个平静的环境内,也就是难民营。难民营,对于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在进入难民营之前,也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心理准备,基本都是基于影视作品和UN的培训资料之上的书面印象,当我们乘坐的大巴经过两道铁门进入难民营后,眼前的景象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联合国在朱巴设立了两个难民营,两个难民营有超过四万的难民在此躲避战乱和接受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援助。对于他们来说,难民营就是家,就是希望,因为,外面就是战争,是死亡。
他们原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因为战乱,他们不得不逃避到联合国基地寻求保护,战争是百恶之首,它摧毁秩序,撕碎家庭,让梦想破碎,让人性扭曲。经历过才知道,和平多么美好,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能给南苏丹和平进程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海宁公安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支持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表你的心声
我们期待与您的交流
您可能还喜欢
陈建忠:守护百姓就是一种幸福
卢银:心里装着群众身上才会发光
这个所长话不多,只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