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机票 >> 征战埃博拉3共同梦想第二辑
埃博拉病毒在短时间内难以诊断。没有感染病毒的人常常因为没有隔离措施被交叉传染,感染的病患又常常行踪不明、难以追踪。脆弱的卫生体系、非洲固有的丧葬习惯,都无异于埃博拉的加速传播因子。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发迹于城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更是造成了病毒四处急速蔓延。
面对如此致命的病毒,除了患病者的家属和亲友,其实还有另一类易染病的高危人群,那就是坚守在治病救人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们。他们在危急时刻往往将职业操守和道德放在第一位,以勇气和毅力对抗“超级敌人”。
医院院长乔治时,中国医疗队组长牟劲松被这位在塞拉利昂医学界享有很高威望的同行感动了。
此时的乔治院长,浑身乏力,连站立都有些困难。但在中国医生到来之前,医院里为数不多的医生护士,尽其所能地救治着不断被送来的埃博拉患者。
“让我先来检查一下您的身体吧!”职业的本能,让牟劲松有种不祥的预感。
中非友好代代相传
在检查室,乔治院长没有喊痛,而是用尽了力气,精准描述着自己的症状。原本用于治疗的病房,反倒像是严肃的病情研讨会场。
听着听着,牟劲松的眼神渐渐暗淡了下来。因为看症状描述,乔治院长不仅感染了埃博拉,而且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最后时刻——休克、多器官衰竭。但是,牟大夫看到的却是乔治院长坚定的眼神。
“生命已经临近终点了,作为医生,乔治自己不可能不知道,他一直在跟埃博拉战斗。”牟大夫被眼前这位“病患”感动了……尽管医疗队的成员们在最后的五天时间里竭尽全力救治乔治院长,但他躺着的那张病床最终还是空了。
看着那个空空的病床,队员们的心情很复杂。医院也为他们准备了15张病床,一旦感染了病毒,这里便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但是,中国医生没有退缩,他们继续与病毒殊死搏斗。
不断逝去的病患、被迫撤下阵地的医生,都让医疗队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疫情防护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塞方医护人员紧缺,临时抽调的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对传染病防护的认识基本为零,这更增加了传染的危险性。
左拉妮作为上岗培训的护士之一,从未见过这么严格的防护要求。但在医疗队员们不断强调下,她还是坚持在高温下学习了11件防护用品的36道穿脱流程。
因塞方人员从未面对如此复杂的防护准备,原本只需要十几分钟的穿戴时间,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在此期间,不能喝水、上厕所,每次脱下防护服都是一身汗水。但是正是因为多了这50分钟,才使很多人与死亡之神擦肩而过。
“幸好我们都严格遵守了这套流程,不然我们就可能因埃博拉丧命了。”左拉妮感慨地说。
中国医疗队严格的防护措施,取得了“零感染”的成绩。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同行们先后多次来考察中国医疗队设立的防护流程,有的还重新制定了标准。“脱防护服比穿防护服更重要”的理念更是得到了国际医疗界的普遍认同。
医院卡努院长对中国医疗队满怀感激,“我非常感谢中国医疗队,他们来之前,我们国家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中国医疗队来了以后给我们培训,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中国为塞拉利昂留下了带不走的传染病防控队伍。”
除了为塞拉利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中国还针对这款致命病毒,积极研发埃博拉疫苗。年10月,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国家。
液体剂型疫苗对冷链保存有较高要求,相比之下,中国冻干粉针剂的埃博拉疫苗因为可以常温保存且保存期较长,更适于非洲大陆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因此不再害怕埃博拉的困扰。
“在塞拉利昂遭遇埃博拉疫情、最孤立无援的时候,是中国政府率先驰援,带动了国际社会纷纷向我们伸出援手。”年12月,时任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访华时说,“感谢中国政府在我们遭遇埃博拉疫情时,对塞拉利昂给予的无私支持。”
自诞生以来,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今天,人类依然没有战胜埃博拉。但是,在灾难面前,塞拉利昂没有倒下,塞拉利昂人民没有倒下。在灾难面前,中国医生没有离开,中国援助没有离开。两国医护人员用妙手仁心共筑生死防线,用无疆大爱谱写了一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赞歌。
项目概况: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多国爆发。中国在国际上率先采取行动,多轮紧急驰援,开启了中国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和卫生援助行动。
在资金方面,截至年上半年,中国已累计提供四轮总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启动第五轮后埃博拉时期疫区国家恢复重建以及面向长远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合作。
在人员和能力建设方面,累计多批次派出医疗卫生人员近名,开展检测、诊治、培训和技术指导等防治工作。
在设施方面,运送了先进的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并援建了西非地区第一个固定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医院改造成具有传染病病例收治功能的留院诊疗中心;在一个月内为利比里亚建成拥有张床位的当地最好的现代化传染病诊疗中心。
来源:一带一路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p/2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