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机票 >> 五个方面重磅解析后疫情时代的年,
全文共文字,阅读约需8分钟”
后疫情时代疫苗争夺战
后疫情时代艰难的经济复苏
后疫情时代失序的国际次序重建OR修复
后疫情时代的风险社会问题
后疫情时代的技术发展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冲突
在全世界人民共同期待中,艰难的年总算过去了,大家都期待着全新更美好的年的到来。
那年将会怎样?
最近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外交家、美国 政治家、中国人民熟悉的96岁的基辛格博士发文告诫世人:
“即便疫情过去,世界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尽管年底全球新冠疫苗先后上市,但世界新冠疫情的防控到年依然会很严峻,同时在不平衡的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动荡和技术革命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下,年将是极难预测的一年,年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 年。世界经济长周期从一个相对繁荣期进入了相对衰退期,加之疫情的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世界经济低潮时期,也往往是各国国内矛盾较为尖锐,右翼思潮高涨的时期。而人类历史上历次危机的规律也表明,每一次重大危机之后往往伴随饥饿、失业等次生灾害,世界的问题、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将变得更加复杂。年也将是美国内外政策全面大调整的一年,中美关系作为世界关系的重要基石,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欢喜大叔将在本文从后疫情时代疫苗争夺战、后疫情时代艰难的经济复苏、后疫情时代失序的国际次序重建OR修复、后疫情时代的风险社会问题、后疫情时代的技术发展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冲突五个方面对年进行一个全面展望,当然依欢喜大叔一贯的调性,整篇文章观点可能稍微有点悲观。后疫情时代的疫苗争夺战
“随着首批疫苗的大量供应,明年的重点将由研发转向分配,这是同样艰巨的任务。疫苗外交将伴随着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争斗,谁先获得、何时获得疫苗,都成了问题。”
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已经开始,辉瑞说年底能生产万剂。即便如此,扩大疫苗生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球 的疫苗生产商血清研究所称,至少到年才能生产完足以令全球人类接种的疫苗剂量。疫苗的保存分发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生产和物流问题,从而推迟大部分公众接种疫苗的时间。保存疫苗的冷链对温度要求非常高,也有可能导致接种延迟。缺乏培训的人也难以管理这些疫苗,之前就有新闻报道有恐怖分子准备抢疫苗了。在分配等领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义”做一场或明或暗的较量。世界各国疫苗接种时间一览表“除了疫苗外交,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将会展开一场谁该获得、何时获得疫苗的争夺战”。中美德英俄是目前研发及生产新冠疫苗的主要国家,新冠疫苗的生产也将控制在这几个国家手中,在疫苗产能有限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疫苗怎么分配,各国获得疫苗的时间先后、各国国内接种疫苗的人群优先顺序都将成为一个很大的世界性问题。再加上美国反智主义盛行,很多白人将拒绝接种疫苗,会令疫苗接种更加混乱。截至上周,被各国和国际组织预购的新冠疫苗已接近80亿剂。尽管这一数字已与全球人口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拿走了这些疫苗的一半。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的疫苗预购量均超过本国正常需求。加拿大人口不到万,已订购3.5亿剂新冠疫苗,即使按照每人需要接种两剂计算,也足以让全国民众打上四五轮。但穷国却两手空空。其它西方国家做得已经够差了,加拿大是最恶劣的。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的年产量保守估计在20亿至40亿剂之间。此外,有分析称,如果高收入国家在不考虑全球公平性的情况下使用 生产出的20亿剂疫苗,那么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面对未知风险,财力雄厚的国家正在抢购疫苗,但大量的低收入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却只能“望苗兴叹”。但所有这些都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英国的新冠病毒出现变异告诉我们:疫苗很可能面临失效危机。病毒的变异和重组需要时间,但最终如果真的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病毒,那么此前的所有疫苗都是浮云。对中国来说,需额外警惕欧美事后泼污水的可能进入年,欧美可能推动新冠病毒溯源的研究高度政治化,为本已不稳定的国际关系增添新动荡的风险。年,美国将新冠疫情归责于中国,营造病毒起源于中国的国际认知,给中国发展外部关系增加了阻力;年,随着保守主义思潮在世界继续演绎,美国甚至更多国家可能会将病毒起源问题进一步上升到政治层面,进一步削弱国际局势的稳定性。后疫情时代艰难的经济复苏
人类社会的动荡基本都是由经济问题引起的。历史虽然不简单重复,但是韵律和节奏基本一致。其实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掌权者们向下和向外转移矛盾、讲故事自圆其说的舞台。小到中概股的财报季临阵甩锅,大到国家间的矛盾转移,风已经起了。但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的是,转移矛盾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在疫情过后重振经济,这是政客们的刚需,也是老百姓的刚需。顺着这个往下想就会明白,后疫情时代并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那同时也是前争端时代。
疫情已经很艰难了,但后疫情时代,后续经济的重建才是真挑战,也会成为国际社会相互博弈的惨烈战场,社会的矛盾也将迎来高潮了。
到时各国对经济重建的压力,对产业链的保护,会导致各国政策一致对外,在国际上寻找自己能兑现的筹码。疫情给公共卫生和经济带来的影响,远不及未来即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撕裂更重要。疫情过后,拥有民意支持的领导人可以指哪打哪,带领民众搞“灾后重建”。因为这次灾难过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将会大幅减少,同时经济的蛋糕也会大幅减少。
一个经济受更多拘束的世界“旅游业将萎缩并改变形态,国内旅行将成为重点。航空公司、连锁酒店和飞机制造商将遭到冲击。十分依赖国际学生的各个大学也将面临困境。文化交流亦会受到影响。”今年各国的旅游业确实很惨。我们看到,经济依赖旅游业的东南亚多国,失业率上升了不少,它们对解除旅行限制措施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解除封锁必定是个渐进的过程:先国内,后区域,再国际。比如,泰国今年的国际旅客较去年下降了8成,旅游业受到重创。
未来几年,全球经济面临三大趋势:政府与市场关系将出现偏向政府的再平衡,全球化与国家自治将出现向国家自治的再平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疫情冲击增强了这三大趋势。未来一段时期疫情或成为经济的新常态。一个经济债务爆炸的世界
应对COVID-19的紧急支出导致全球债务呈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年全球总债务增加了15万亿美元,预计年底将达到全球GDP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向81个国家提供了财政援助,预计到年,流向低收入国家的资金将比年减少亿美元。到年底,发展中国家需要偿还7万亿美元的债务。这样的债务危机可能会引发新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个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的世界即使到年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GDP也很难恢复到年之前的水平。年只有中国实现了经济的显著增长(近2%),预计到年底将增长10%。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如果财政刺激力度不够,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从年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部分原因在于过早退出刺激计划,以及从年开始强调削减赤字。在欧洲,年后的紧缩措施也加剧了增长缓慢的问题。关键的是,年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和欧洲引发了民粹主义浪潮,当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刚刚开始重新振作起来之际,他们的经济前景再次暗淡起来,这可能导致更糟糕的长期政治影响。
年,比美国内爆、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更严重的,是国际金融秩序的崩溃和全球经济硬着陆。当维持一定经济增长的时候,很多国家表面上会很平静,一旦经济出问题,无论外因内因,由于大多数国家无法形成完整内循环,在疫情造成的全球性危机中都难以自保,发展中国家因为疫情几乎都千疮百孔了,如果美元债务再出问题,那真是底层民众没法活,中产阶级破产,那么就会发生政治危机,严重的会发生战争与革命,比如白俄罗斯政治危机,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战争。中东、近东、拉美、南亚、非洲等“火药桶区域的”的有可能因经济引发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总爆发。作为老百姓,我们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就可以了,作为决策层,还要考虑到未来有可能面临的一切挑战。
对中国来说的经济挑战欧美日在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因此不排除在美国的牵头下,美欧日一起建立对中国的经济对抗联盟。同时又要考虑到,国内外高利差,带来国际热钱涌入国内。防止热钱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引发“经济泡沫”。后疫情时代失序的国际次序的重建OR修复
本章前,推荐贾雷德·戴蒙德所著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本书的观点:病菌被认为是和枪炮、钢铁一样,帮助西方世界建立殖民地,奠定了现代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而每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又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次新冠疫情也一样。
,从体制层面分析,来自不同方向的破坏性因素在加大,各种国际组织、规范及法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不充分。第二,从器物层面看,各式各样的“隔断”措施、禁足令和自我约束,带来全球产业链、金融及商业活动的强烈断裂和深度衰退。第三,从观念角度讲,当代世界罕见的这次大疫情,把各地原本存在的差异和猜忌进一步暴露,加剧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内部的分歧、对立和撕裂。综合起来可以讲,世人见到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以来,范围最广也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机。在美国,两党对立,有色人种和白人矛盾加剧,工人阶层和资本对立。在欧洲,原住民和新移民冲突不断,宗教严重对立情况犹如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在中东、非洲、南美,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地缘危机、大国干预相互叠加,国家撕裂,宗教对抗,暗战不断,互不信任,各自内卷。尤其在疫情期间,个人民主自由与公众健康安全的对立。戾气充斥世界,暴力解决成为 。世界内向化、保守化的趋势也不会终止。因新冠疫情而更加抬头的经济“民族主义”将持续,国家间的竞争会更加不受约束,这意味着国家自主化和安全化的意识将更鲜明,特朗普时代确立的主张和认知,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回响,例如全球化的有限性、优先服务本国人民。各国的内向化潮流(即逐步进入保守状态),不会就此结束。各国政府也必然仿如逆水行舟,在多重关系中、在政治和经济的组合中寻求艰难的平衡。
美国将带着大选争议、社会进一步撕裂的伤痕走进新一届总统执政周期。以拜登入主白宫为基准情形(考虑到大选争议仍在进行之中),与过往四年特朗普执政不同,“美国将重回世界领导力核心”成为拜登团队的追求,这一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将决定世界格局的走向究竟是渐渐重回自由主义的高光时期,还是沿着保护主义、保守主义的轨道向前延伸。美欧之间、中美之间、中东与美国之间,几乎每一组关系都将面临重构。
中美关系的重建
大概70多年前,有一个国家也像中国一样热切的帮助深陷二战水深火热中的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美国。是不是很熟悉,历史正在重演,今天的中国非常像70年前的美国,而这次疫情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角色,而全球的政治版图将重新划分,一如几十年前一样。美国在二战时期,通过援助欧洲、中国等国家建立起确立了其全球 的地位,也同时通过援助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此后,美国一直在用这张纸换取他需要的一切。年,中国正在向全世界施以援手。疫情 的赢家是中国。全体系动员能力、工业生产与应急及储备能力,在疫情防控中得以强力确认,中国的供应链在全球占比大幅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更为凸显。而西方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的表现,给中国民众打开了一个对照窗口,中国社会收获了极大的团结。
有知乎网友说:这次疫情让中国彻底撕下来了那张人畜无害的面具,警告了全世界天朝的真正实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想跟中国开展全面战争。这次的疫情告诉了全世界,中国的体制能让社会迅速转变成为战争机器,而生在中国的普通人比其他国家的普通人在面对天灾的情况下更可能活下来。中美关系就像一场没有规则的拳击比赛,如果说特朗普是只会打王八拳的流氓,那么拜登就是更加健美、更加有力、更加讲究技术手段的专业拳手。所以,中国会发现一些令人放心的新变化,也会努力缓解中美紧张局势,但对全面恢复正常关系不要抱任何幻想。总而言之,中美关系并非根本性上跳出大国博弈,而是 思路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和两国各自重心的暂时转向国内,带来了一定的缓和窗口期。因此,美国很可能会重新加强对欧洲、亚太传统盟友的引领。在特朗普时代,美国与伙伴关系出现较大裂痕,因此虽然中美摩擦加剧,但也只是出现中国与美国对立的格局,而非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对立。倘若拜登能重塑对盟友的领导力,中国将面临压力更大的外部环境。中国乘美国总统交接混乱之际,加快外交部署,突破美国新总统上台后新的对中策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年下半年,一些重要的经贸投资协议得到加快签署:年11月15日,历时8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同样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时七年35轮谈判;这两个协定,稳定了亚洲和欧洲,再加上中国在非洲的长期布局,为中国日后面对美国“联盟化对抗中国”的策略提前打开了缺口,影响将极为深远。后疫情时代的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与阶级社会一样,是一种描述社会形态的工具,它由德国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并在年首次出版。
在该理论中,风险是不分国家与阶级的,它会随着全球自然环境、贸易网、金融网和信息网流窜,并最终在防御洼地爆发引起全球性危机。
比如:世界各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实力相差也较远、同时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导致各个核电站所应用的安保标准与措施不尽相同。而核泄漏的全球风险却并不取决于其中安保 的那个核电站,而是安保最差的那个。也即全球任何一个核电站发生事故泄露,都有可能通过空气和水引发全球的灭绝事件。《风险社会》一书所写就发表的年代,风险社会尚且没有实质性的到来,因此本书在当时也并没有被广泛讨论。随着时间推移,直到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露,该理论才被重视起来。
正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短板理论:水桶盛水的容量不在于它 的那块木板,而在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当今世界的安危同样如此,世界安危可能来自于世界那些治理最落后的国家。
联合国(UN)发出警告,世界正处于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的边缘。由于COVID-19造成的经济破坏,更多人陷入极端贫困,加之COVID-19破坏了全球食品供应链,食品价格已经上涨。联合国预测,死于新冠病毒相关营养不良及其相关疾病的人数将超过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世界粮食计划署(TheWorldFoodProgram)认为,也门、南苏丹、尼日利亚和布基纳法索可能已经遭遇饥荒,而阿富汗、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埃塞俄比亚、海地、黎巴嫩、马里、莫桑比克、尼日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都离饥荒也不远了。即使在发达经济体,在高失业率下,穷人正遭受食品价格上涨的痛苦,例如,在美国,超过五分之一的家庭缺乏粮食保障。专家认为,半个世纪以来,中产阶级首次开始减少,仅在拉丁美洲将可能减少万人。与此同时,世界银行预测,到年底,将有1.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每天生活费低于1.9美元),到年,如果经济增长低于预期,这一人群将进一步扩大。
后疫情时代的技术发展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冲突
“年的疫情使得许多技术被加速采用:从视频会议和在线购物到远程工作和网课学习。在年,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些新技术是会成为常态,还是被原来的方式重新取代。”在年,有香港家长发现使用自己的帐号登录Youtube和用自己孩子登录的Youtube所看到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善意的猜测Google对此完全没有干预,因为事实上这正是一个“中立”的推荐算法所追求的——为读者呈现它想看到的东西,并告诉他这就是全世界。
互联网算法进一步加深了社会阶层割裂即便算法一贯只让人看他想看的东西,信息权重会加剧信息接收的区隔,通过算法,人们越来越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信息来源被过滤,人们固守在自己圈子里,形成“同温层”。在这个圈子里,你只能看到与我们三观类似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你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回音壁”。在“同温层”与“回音壁”的作用下,越来越多人住在“信息茧房”中,自以为自己的观念是普世皆有,到头来才发现,一切不过是几个人的狂欢。人工智能算法深入到了我们几乎所使用的每一款产品中,替我们筛选和过滤海量的内容、服务、商品甚至是好友。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明显提升了互联网的使用效率。互联网将不同群体的文化表达割裂开来,同时文化表达又反作用于经济,底层收到越来越多近乎“奶头乐”的娱乐垃圾,中产努力尝试有意识摆脱精神毒品,精英则是精神毒品的制造者,如此经纬分明,将原本存在的阶级鸿沟拉倒 ,以至于彼此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却仿佛处于不同的平行世界。在算法驱动的舆论场下,虽然立场两端的观点依然存在,但实际上失去了交战的场所。不同的新闻被完全分发给完全不同的人,形成相互隔离且愈发极端的舆论场。就如今年美国大选一样,特朗普的支持者绝大部分认为特朗普赢得了选举,而拜登窃取了胜利果实。这些人主张,拜登形式上获胜,但胜利来自假造的或移民的非法投票,涉及假新闻等等。的问题在于,此前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互联网有可能增加信息格差而不是减少。
用最直观的说法来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的文章都是10万+,那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所阅读的这些内容就代表主流舆论的声音。但事实上,机器只是将符合它胃口的文章推送给了它。而对于超过8亿的中国网民来说,即便是一个篇篇10万+的公号来说可能也只是找到了整个舆论场中很小的一个缺口,并不代表着主流观点。
对于每个舆论场中的发声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认为“自己所写的/看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最终导致我们距离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
所以同样一张照片,在不同的群体中,体现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正如《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所说:
有人觉得文化割裂没什么,就像 一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玩各的不好吗?但现实情况是: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的过程中,一群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可以更方便的聚在一起,互相加强观点,最终抱成一团。就如同那个段子讲的: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是在这,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和肯定,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可能无法成为孤岛,但一群人可以。不但可以,他们还能在岛上品尝着彼此的排泄物狂欢。因此在“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的背后,一波更大的撕裂正在迎面而来:左的看不起右的,右的瞧不上左的,“女权”和“男权”在微博上互喷,年轻人在B站吊打资本家,甚至因为爱国的“姿势”不对,都能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一个充斥着左右互搏,男女对立,阶级斗争,上纲上线的互联网,才是我们未来要去适应的互联网;一个充满文化撕裂的环境,才是我们未来不得不去面对的必然。欢喜D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