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海南热带农业专家疫情下逆行塞拉利昂

发布时间:2023/3/12 11:48:35   点击数:

不久前,一份由海南5位农业专家出具的考察报告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非常专业”,受到上级部门及我驻塞拉利昂使馆高度赞扬。

这是海南热带农业国际合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考察组与塞拉利昂农业部官员会面。

“50年的老朋友向中国求援”

去年年初,塞拉利昂政府照会我驻塞使馆,希望我国就水稻与农机项目对其展开援助。

题目很大,想落地需要有人分解、细化。就像盖房子,需要有人把建筑设计师的图纸“翻译”成施工队看得懂的施工图。“说白了,是去确定下一步援助的具体内容,我们怎么帮忙才能让塞拉利昂粮食产量提高,老百姓不再饿肚子。”赴塞考察组组长刘奎近日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这样讲解。

援助塞拉利昂的“施工图”,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决定交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称中国热科院)承担———前往塞拉利昂进行农业项目综合考察。该院位于海南,是我国研究热带农业唯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塞拉利昂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是国家支柱性产业,但全国有近半人口粮食不足,每年进口30多万吨粮食补充国内供给。发展农业,成为这个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政府刚刚提出三年内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专家们在塞拉利昂东方省一处水稻农场考察。

刘奎告诉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至今中塞已建交50周年,我国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向塞派遣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合作。今年,我国援塞第十三期项目结束,即将展开第十四期援助。“我们这次前往,也可以说是为我国即将对塞展开的新援助打前站。”

今年春节后接到任务,中国热科院在全院遴选出5名专业素质过硬的专家。他们中有农业产业经济专家、水稻专家、农机专家,还有熟悉非洲的资深翻译。大家第一时间接种了新冠疫苗,着手搜集塞拉利昂农业资料清单。

本来,这次任务与中国热科院此前援非行动并无太大差异,然而,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国际疫情防控政策不断调整,让这次“必须即刻前往”的行程呈现出太多的不同————行期都难以确定。最终,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外事办的多方努力下,确定了出发时间及航班方案。

前往非洲出差,资深翻译游雯非常有经验,特意备足清凉油与海南特产椰子糖,它们是非洲人民的“团宠”,同样深受塞拉利昂百姓喜爱。

3月5日,考察组从海口出发,经北京飞巴黎中转,再乘外航航班飞抵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

在巴黎机场候机时,专家们全副武装。

“塞拉利昂具有丰富的农业开发潜力!”

“自登上外航航班起,我们五人始终全副武装,跟去年疫情暴发时的医护人员一样,从头到脚层层防护。”作为考察组唯一的女性,游雯与大家一样,坚持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摘口罩,在航班上严格防护。

从海口出发,经过两天一夜,专家们抵达弗里敦,入住一家中国人开办的酒店。专家们入住次日,酒店才恢复对外营业。原来,塞拉利昂于年3月暴发新冠疫情,国家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所有公共场所全部关闭。专家们入住后才知道,酒店经理也曾被感染。

抵达次日,考察组就依既定方案,对塞拉利昂11个具有代表性的考察点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其中有塞拉利昂农业部、农业推广中心、农场、大学、私营企业,还有一家中国农机企业与农技单位。

考察首站是塞拉利昂农业部,专家们获悉,此前塞拉利昂在我国援助下,曾在沼泽地开发水稻种植中取得好收成,实现大米自给,但多年内战,使这一成果荡然无存。想打翻身仗,塞拉利昂农业部部长向专家们坦言“担子重,任务艰巨”。

考察组还获得一个数据,塞拉利昂可耕种面积达万公顷,然而利用率只有一成。是否能从这里找到突破口,5位专家顶着酷暑,把自己防护严实,开始“下基层”。

通过翻译游雯(右二),水稻专家谢振宇(左二)与当地稻农们交流。

水稻是考察的重点。

考察组自西向东横跨塞拉利昂,行程上千公里,考察了多个省份的水稻基地,水稻专家谢振宇很快找出低产原因:

每年雨季,塞拉利昂粮食集中收获,由于缺少仓储和加工设施,收割后的粮食大量浪费,一些省份的损失率高达40%,易腐烂的蔬菜、水果、木薯有时竟达%;

塞拉利昂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比如普遍缺乏灌溉设施,本来可以每年种三季稻,现在只能在雨季种一季,靠天吃饭;

农户种植水稻时,该灌水不灌水,该排水不排水,杂草清除不及时,有的地块草比苗高———农户的水稻种植技术急需提高。

谢振宇还看到过更奇葩的场面:一块稻田里同时出现成熟的植株、灌浆的植株、扬花的植株,“农户在田里干活时,哪棵成熟割哪棵。”

谢振宇一打眼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儿———不优选种子的后果很严重!他走进农户家中,详细了解种植细节,发现他们年年自留种子,不选种提纯,不进行复壮,种子越种越杂,产量越来越低,“所以才会出现一块稻田里同时有不同生长期的秧苗。”

考察途中,谢振宇向当地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农户们反复强调选种技术要点。接受采访时,他告诉新海南客户端记者,“如果按我们海南目前水稻选种的办法认真做,塞拉利昂下一年产量肯定会提高。”

专家们考察塞拉利昂一处可可种植基地。

在之后的综合报告中,谢振宇执笔水稻部分考察报告,建议把选种、增设仓储设备与改造农田基础灌溉设施列为援塞的三项重点工作。

农机专家李国杰在考察报告中农机具部分详细记录了考察到的数据,“九成多农户无法获得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广泛应用,当地农村电力供应紧张,一些农机企业不得不将大多数机械设计成非电机。”

……

两周实地调研,数据一一浮现,考察组逐步理清了塞拉利昂农业急需打通的环节。

“就当前塞拉利昂的国情来看,不论推动什么作物、什么产业,存在的困难都不小。但聚焦水稻种植技术与农机具援助为重点,既是最有基础的,也是见效最快的,同时还是塞拉利昂最需要的。”考察组组长刘奎回国后,在两万余字综合考察报告中着重写下这样一段话。

“塞拉利昂农业自然条件好,可耕地面积比重大,气候适宜,具有丰富的农业开发潜力……”这份报告以塞拉利昂农业有利条件为基础,从水稻、农机、农业产业经济多个侧面为塞拉利昂农业援助“开处方”。

头顶烈日,专家们在考察途中。这样的场景贯穿了考察全程。

“把1/10的耕地利用起来塞拉利昂粮食即可自给自足”

考察为期两周,专家们紧锣密鼓寻找着粮食增产途径,伴随着体力的严重透支,有人甚至开启了“白+黑”工作模式。

3月的塞拉利昂是旱季,高温难耐,专家们全程防护长时间野外作业,每天数百公里奔波,休息不好也吃不好,体力消耗大。所有人都感谢游雯的细心,她出国前为大家备足了饼干、咸菜、鱼豆腐、豆皮等各种小零食。大家笑称,全程仰仗它们“续命”。

塞拉利昂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谢振宇雷打不动,每天凌晨3点起床,接听儋州水稻基地同事们的电话。当时正是基地插秧、布置全年试验关键时刻,工作做不扎实,会耽误一年的科研生产。

在塞期间,专家们白天现场调研,晚上写报告,调研结束时,阶段性调研报告随之出炉。报告递交我驻塞使馆后,使馆很快反馈,给予高度赞扬,认为报告“符合我国对塞农业合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扩大影响、创新模式的目标。”并称赞考察组的“工作专业性强”。

曾来海南接受培训的塞拉利昂学员卡修(中),开心地展示着专家们送给他的防疫物资。

3月20日,经过15天紧张工作,在我驻塞大使馆与中国农业农村部多方沟通下,争取到稀缺的国际机票,专家们得以返程。

“在布鲁塞尔中转时,我的心还提在嗓子眼儿,虽然我国驻塞医疗队先后为大家做过两次双阴检测,我们全部合格,但很多航班不接受来自非洲的乘客。”回想那段经历,刘奎仍为此行不可思议的顺利而感到庆幸。“万万没想到,回国执飞的航班居然是海南航空,感觉那个亲切啊———我们登机格外顺利!”

3月21日,航班落地西安,全部专家开始接受14天隔离,正好利用这段安静的时光“熬材料”。隔离期满,考察组上交了2万多字的综合考察报告。年5月初,新海南客户端记者采访诸位专家时,传来好消息,考察组递交的综合考察报告被认定为“非常专业”,受到上级部门及我驻塞使馆高度赞扬。

刘海清研究员是此行专家之一,从事农业产业经济研究,谈及此行意义,他告诉新海南客户端记者:“塞拉利昂农业条件优越,施以必要的技术援助,有个好收成不难。我们算过一笔账,只需把塞拉利昂1/10的耕地利用起来,即便按低于我国水稻低产田的产量计算,塞拉利昂全年人均大米可达公斤,完全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让落后国家的老百姓不再饿肚子,减轻国际粮食市场压力,这就是造福人类的大国担当。”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康景林

(以上图片均由中国热科院供图)

责任编辑:许海若

本文来源:南海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j/230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