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弗里敦 >> 弗里敦机场 >> 一带一路系列基础知识普及专辑57
《一带一路》系列基础知识普及专辑(57)
编者续:为践行、普及、宣传习主席率先提出和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LU君从10月3日起,对“一带一路”三条(北、中、南)沿线六十五个其他国家和国内沿线15个城市,逐个进行基础知识梳理,供 黎巴嫩黎巴嫩共和国,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北部邻叙利亚,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公里,全境长千米,宽56千米。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
国旗
黎巴嫩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旗面上下为红色,中间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香柏树,它在《圣经》中被称为植物之王。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坚强及纯洁,永生。
国徽
黎巴嫩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民族
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同北京时差夏令时:-5;冬令时:-6
国际电话码
语言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英语。
首都
贝鲁特Beirut,人口约万(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国家元首
总统:米歇尔·苏莱曼,年5月25日就任。
节日
烈士节(5月6日)
建军节(8月1日,中国建军节也是8月1日)
独立日/国庆日(年11月22日)
黎教派众多,各教派重要节日均为国家法定节日。
2国树香柏树
3名胜塞达城
4世界遗产安杰尔,巴勒贝克,比布鲁斯,提尔城
体育
奥运会获奖情况
金牌银牌铜牌奖牌总数
金牌:1银牌:0铜牌:1奖牌总数:2?12月9日
姓名项目备注
金牌拉巴赫男子跳高2米23
铜牌巴斯布斯跆拳道女子55公斤级
金牌:0银牌:0铜牌:1奖牌总数:1?12月3日
姓名项目备注
铜牌黎巴嫩队男子多向飞碟团体中
5地理自然地理
面积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公里。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为全国最长河流。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海岸线长公里。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全境按地形可分为[url]沿海平原[/url];沿海平原东侧的[url]黎巴嫩山[/url]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url]库尔内特—萨乌达山[/url]海拔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属热带地中海型气侯。沿海一带夏季气侯炎热潮湿,冬季温暖,高山地区积雪可达4—6个月,大部分地区10—4月为雨季。沿海平原和贝卡谷地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2℃,1月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7℃和2℃。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左右,山区为毫米以上。
历史地理
公元前第3千纪末,腓尼基人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地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城邦。他们善于航海和经商,足迹远至大西洋,并在地中海沿岸建有不少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为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腓尼基人创造的拼音字母传到希腊后,成为现代西方各国字母文字的起源。这是腓尼基人对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
公元前16世纪以后,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统治。后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并于公元前~前82年成为塞琉西王朝的一部分。公元前64年被并入罗马帝国。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后,黎巴嫩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中叶以后,黎巴嫩为阿拉伯帝国所统治。11世纪末,十字军侵占了黎巴嫩;十字军被赶走后又为埃及所统治。年,黎巴嫩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16~17世纪,黎巴嫩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和当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17世纪初,法赫鲁丁二世势力增大,新建了一支军队并实行社会改革,建立起事实上独立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军压境,法赫鲁丁二世投降并被处死。
18世纪末,贝希尔·谢哈布二世继承法赫鲁丁二世的未竟事业,利用农民起义铲除了几个强大的封建家族,将统治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年他与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结盟,把土耳其人逐出黎巴嫩。年埃及军队从黎巴嫩撤退后,英、法两国为争夺黎巴嫩的市场,不断挑起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之间的斗争。土耳其乘机于年重占黎巴嫩,并将黎巴嫩分为两个省,北部由亲法的马龙派封建主管辖,南部则归亲英的德鲁兹派封建主统治。年,黎巴嫩发生马龙派教徒与德鲁兹派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法国出兵干涉。此后黎巴嫩成为得到国际承认和保证的自治区,由土耳其政府任命并经法、英、俄等国同意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长官统治。
年,圣雷莫会议把黎巴嫩划归法国委任统治。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为共和国,颁布了宪法,但仍保留法国的委任统治权。年11月,法国宣布结束委任统治,黎巴嫩获得形式上的独立。年黎巴嫩成立了第一届议会,选出了总统,宣告独立;但英、法占领军直到年12月31日才全部撤出。
黎巴嫩 年,黎巴嫩总统加米耶·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引起人民的反对。年5月,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美国军队以维护黎巴嫩独立和保护美国侨民安全为借口,在黎巴嫩登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10月26日,美军被迫撤出。
60年代末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逐渐转移到黎巴嫩,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进入以色列境内进行游击活动。由于以色列对黎巴嫩进行报复,黎巴嫩和巴解组织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年黎巴嫩军队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军事冲突,后来双方就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动范围等作了具体规定。
黎巴嫩国内党派、教派林立,并都有自己的武装。两大教派──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三大政治势力──以基督教马龙派为主,包括黎巴嫩长枪党、自由国民党和雪松警卫队的黎巴嫩阵线,由社会进步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黎巴嫩共产党等十几个党派组成的黎巴嫩全国运动(亦称全国进步政党与力量,属穆斯林左派),以及由伊斯兰教、基督教中的温和派人士组成的中间力量之间,围绕着国家权力再分配以及如何对待巴解组织等问题的斗争错综复杂。年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基督教马龙派掌握着军政大权。后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增多,穆斯林要求增加自己的权力,并为此展开了斗争。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转移到黎巴嫩后,得到黎巴嫩全国运动的支持,但却遭到了黎巴嫩阵线的反对。年4月,黎巴嫩爆发了以基督教马龙派民兵为一方、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全面内战(见黎巴嫩内战)。
年3月15日,以色列借口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悍然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3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派联合国部队进驻黎巴嫩南部地区,帮助黎巴嫩政府恢复对南部地区的控制。6月13日,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出。2年6月,以色列又大举入侵黎巴嫩。此后,黎巴嫩出现了鼎足而立的形势:南部地区由以军占领,东部地区由叙军占领,中部和北部则由黎巴嫩各教派武装力量割据。同年8月23日,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为黎巴嫩总统,9月14日被刺身亡。以色列纵容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9月21日,其兄阿明·杰马耶勒当选总统,他致力于实现外国撤军,稳定全国局势,恢复和发展经济。4年4月30日,成立以拉希德·卡拉米为总理的民族联合政府。9年10月,伊、基两派议员达成《塔伊夫协议》,重新分配政治权力。10月,政府军在叙利亚支持下,击败了米歇尔·奥恩的基督教军队。11月,穆阿瓦德总统遇害,埃利亚斯·赫拉维当选总统。年,黎内战结束。
政区地理
全国分八个省:贝鲁特省、山区省、北方省、南方省、贝卡省、纳巴蒂亚省、阿卡省、巴尔贝克--赫尔梅勒省。
6政体国体
年拉胡德总统上台后,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消弭内战造成的教派、宗派、党派隔阂,收到一定成效。但黎教派分权的特殊政治架构决定其中央政府缺乏权威。
年9月,黎总统拉胡德在叙支持下,延长总统任期3年。美、法借机推动安理会通过号决议,要求叙从黎撤军,黎解除境内民兵武装,举行公正、自由的总统选举。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遭刺身亡,引发黎政局动荡。在美、法等支持下,黎反叙派发动针对叙及黎亲叙派的“雪松革命”,迫叙从黎撤军。6月,黎举行议会大选,以“未来阵线”为首的反叙派赢得近60%议席。7月,前财长西尼乌拉完成组阁,真主党首次入阁。
年3月,黎举行全国对话会议,各派在哈案调查、谢巴农场归属、黎叙关系、解除巴勒斯坦难民营外的巴民兵武装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拉胡德总统去留和解除真主党武装问题上分歧严重。7月,黎真主党武装越境袭击以色列并俘获两名以军士兵,黎以冲突爆发。冲突持续34天,造成黎多人死亡,近人受伤,逾万人流离失所;黎全国的道路、港口、机场及大多数桥梁遭到大规模破坏。
黎以冲突结束后,黎真主党影响回升,联合其他反政府力量要求重组政府并拥有内阁三分之一以上部长席位,以掌握对政府重大决策的否决权。11月,黎举行全国协商会议,议会多数派政党拒绝真主党的要求,亲真主党的6名政府部长相继提出辞职。此后,黎总统、议长同总理在建立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特别法庭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11月21日,黎前总统阿明·杰马耶勒之子,工业部长皮埃尔·杰马耶勒在贝鲁特遇刺身亡,反叙派随即发动大规模游行示威。25日,黎内阁在6名部长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建立哈案特别法庭的提案,引起包括总统拉胡德在内的亲叙派强烈反对。12月1日开始,真主党联合其他亲叙政党发动大规模、无限期反政府示威活动。年1月,两派支持者发生暴力冲突。3月,双方代表议会多数派领袖萨阿德·哈里里和议长贝里举行多轮对话未果。黎政府表示,如黎内部无法就成立哈案法庭事达成一致,将请求安理会予以强行推动。
宪法
年5月23日颁布,后经8次修改。年9月修改时增加了前言。宪法规定黎巴嫩是一个独立、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国家,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具有阿拉伯属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处原则的权力均属非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年10月19日,议会修改宪法第49条,规定“现任总统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修改宪法必须由总统提议后、经政府向议会提出,或10名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年9月2日,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拉胡德总统延任三年。
黎巴嫩议会
为一院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修改宪法、选举总统、批准总理和阁员人选及审议国家财政预算和对外条约及协定。议席按教派间协商后的比例分配,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议会原设99个议席,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按6∶5分配席位。根据“塔伊夫协议”,黎政府于年6月任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一半的名议员。年7月议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议席增至个。本届议会于年6月7日选举产生,以萨阿德·哈里里领导的未来阵线为首的“3月14日联盟”获得71个席位,以真主党、阿迈勒运动为首的“3月8日联盟”获得43席,以米歇尔·奥恩领导的自由爱国运动为首的“变革与改革联盟”获得12席,独立人士获得2席。
政府
年7月19日,前财长福阿德·西尼乌拉完成组阁。内阁主要成员为: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埃利亚斯·米歇尔·穆尔(EllasMichelMurr),外长法齐·萨鲁赫(FawziSalloukh),财政部长杰哈德·艾兹欧尔(JihadAzour),电信部长马尔旺·哈马德(MarwanHamadeh),司法部长查勒尔·利兹克(CharlesRizk)等。年11月,包括外长在内的5名什叶派部长和亲拉胡德总统的环境部长提出辞职。
政党
黎党派林立,但因力量分散,故目前无一党派占绝对优势。主要政党有:
(1)“未来阵线”(FutureMovement):由黎前总理哈里里创建。年2月哈遇刺后,其子萨阿德·哈里里接任“未来阵线”领袖。同年6月,萨领导的竞选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近60%议席,“未来阵线”跃升为黎政坛和议会第一大党派。
(2)黎巴嫩长枪党(TheLebaneseKataebParty):6年11月成立,基督教马龙派政党。年10月,卡利姆·巴格尔杜尼当选该党主席。前总统阿明·杰马耶勒为长枪党最高主席。
(3)自由国民党(TheNationalLiberalParty):年9月成立,其成员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主席杜里·夏蒙(DoryCHAMOUN)。
(4)“阿迈勒”运动(“Amal”Movement):年成立,前身为“被剥夺者运动”。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组织,曾拥有民兵约人,部分已解散,余部集中在黎南部。主席纳比·贝里(NabihBARRI)(现议长)。
(5)社会进步党(TheProgressiveSocialistParty):年5月成立,为穆斯林德鲁兹派政党,有党员约人。0年该党加入社会党国际。主席瓦立德·琼布拉特(WalidJOUMBLATT)。
(6)黎巴嫩共产党(TheLebaneseCommunistParty):年成立,年被宣布为非法,年取得合法地位。有党员人。总书记赫利德·哈达德。
(7)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OrganizationofCommunistActionLebanon):年由黎巴嫩社会主义者运动和社会主义黎巴嫩合并而成。主要领导人穆赫辛·易卜拉欣(MohsenIBRAHIM)。
(8)叙利亚民族社会党(TheNationalSyrianSocialParty):2年成立。7年9月该党分裂为两派。
(9)真主党(ThePartyofGod或Hezbullah):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黎穆斯林什叶派政党,与伊朗关系密切。该党拥有民兵约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年2月18日,谢赫·阿巴斯·穆萨维总书记被炸身亡,哈桑·纳斯鲁拉(HassanNASRALLAH)当选总书记。
政要
埃米勒·拉胡德:总统。6年1月10日生于黎巴嫩山区省麦顿县巴布达特镇,出身军人世家,其父为黎开国元勋之一。年毕业于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后历任舰长、总司令副官、后勤处长、人事局长、黎军总司令办公室主任、国防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4年授海军准将。9年11月,被任命为黎军总司令,晋升中将。年奉命重建军队。年10月15日,黎议会选举拉为第11任总统,11月24日拉宣誓就职。年9月,黎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拉任期延长三年。已婚,生有2子1女。能讲英、法、亚美尼亚语。
福阿德·西尼乌拉:总理。年生于赛达,伊斯兰教逊尼派,贝鲁特美国大学商业管理学士、硕士,长期从事金融、财政工作,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年担任花旗银行、信贷银行、地中海银行、黎巴嫩银行、黎银监会等金融机构的重要领导职务。、、年三次出任主管财政的国务部长。、年两次出任财长。年6月30日,被新议会名议员提名为新总理人选。已婚,有三个子女。
纳比·贝里:议长。8年生于塞拉利昂,穆斯林什叶派,希望运动主席。毕业于黎巴嫩大学法律系,后在法国进修。年任黎全国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并担任过世界爱国学生联合会执委会委员。后担任黎伊斯兰什叶派最高委员会委员,0年当选为“希望运动”主席。4年4月30日,担任水、电、司法、南方、重建事务国务部长。9年11月,担任水、电资源、住房、合作部长。年12月至年5月,担任国务部长。年10月21日当选为议长,年10月,年10月,年6月三次连任该职。贝曾于年4月访华。有9个孩子。
司法
黎巴嫩 法院分为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还有处理婚丧、遗产继承等问题的宗教法庭。
7宗教教派
黎巴嫩是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它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国家。近代,尤其是近13年以来,它一直是个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导地位、各宗教派别保持权力平衡的阿拉伯国家,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首都贝鲁特号称东方巴黎。
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黎巴嫩自古以来便是各宗教少数派和中东被压迫少数民族的避难所。从阿拉伯穆斯林的大开拓时期起,这里陆续聚集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十数个支派,可以说,现在上述两大宗教中的所有派别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它的信徒。但是在传统的黎巴嫩山区,主要还是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德鲁兹派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但来得早,而且人数多,所以到奥斯曼帝国后期,黎巴嫩山区的地方行政权一度在两教派之间轮流执掌。
年大黎巴嫩成立后,不仅地域大大扩大,人口也增加了近一倍。在这新增加的人口中,什叶派和逊尼派居多,均超过了德鲁兹派人数,从而造就了今天马龙派、什叶派和逊尼派3大教派为主的局面。
黎巴嫩的居民除阿拉伯人外还有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等,他们分属的宗教派别增加了黎巴嫩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年按新宪法选举产生的议会中共有10个教派取得了单独的席位,另有一个席位给予了其他少数派的代表,目前库尔德人的黎巴嫩国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不能参加选举。除上述3大教派和德鲁兹派外,还有伊斯兰教阿拉维派,基督教的希腊天主教派和亚美尼亚东正教派。下面就逊尼派以外的其他大教派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马龙派
马龙派是基督教中一个产生比较早的教派。早在叙利亚还是罗马帝国的行省时,在其首府安塔基亚有一位叫马龙的基督教早期圣徒创立了一个教派,该派的许多信条与当时在君士坦丁堡和安塔基亚居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信条不同。马鲁在世时受排挤、迫害,后迁入黎巴嫩。
早在十字军东征前,马龙派就与法国有较多的联系,曾被法王承认为与法国一体的民族。在教义上,马龙派更接近罗马天主教,但直到18世纪才正式承认罗马教皇,成为天主教的一个派别。所以,从那时起到现在,罗马教皇对马龙派的宗教事务和黎巴嫩的政治事务一直都有影响,但从总体上说,法国对黎巴嫩事务似乎更有影响,故今天在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都有马龙派信徒。
在伊斯兰时代,马龙派和沙姆地区其他派别的基督徒备受欺凌。从倭马亚朝哈里发阿穆鲁·本·阿卜杜·阿齐兹起(~),到后来的阿拔斯朝哈里发都对基督徒作出过许多苛刻的歧视性规定,比如家门口要挂魔鬼塑像,出门不准骑马,只准骑驴和骡子,而且身上要披特殊颜色的布条,以表明是基督徒……
基督教的发迹早于伊斯兰教数百年,在阿拉伯穆斯林来到沙姆地区之前,这里已有不少闪族的支脉信奉了基督教,如阿拉马人、迦南人等,他们大都在后来漫长的伊斯兰时代里改奉了伊斯兰教,可也有部分人保持了原有信仰。历代的哈里发们虽然不要求他们改教,但在政策上加以歧视,于是那些保留信仰的基督徒便迁往边远山区,对于当时来说,黎巴嫩是一上佳选择。马龙派到了黎巴嫩后,与当地的基督徒融合,并逐渐强大起来,以至于能够打败哈里发的军队。
在穆阿维叶和阿卜杜·马立克时期,都曾有讲阿拉伯语、信基督教的拜占庭雇佣兵吉拉吉麦人以黎巴嫩为落脚点,从利卡山进攻沙姆地区,在马龙派的协助下迫使哈里发向拜占庭皇帝进贡,后来有相当部分雇佣兵留在了黎巴嫩山区,并逐渐与马龙派融为一体。他们在拜占庭时期和十字军东征时期都曾反对过伊斯兰教的统治。
通过考古发现,在世俗生活中古叙利亚语至少到13世纪末还相当流行,至今仍有少数教堂中规定使用这种语言,但在习俗上却与穆斯林有明显区别。
黎巴嫩山区历代都享有一定的独立性,而马龙派和德鲁兹派则历来就是山区的地方实力派。到奥斯曼帝国中后期,马龙派的沙海希家族突起,成为诸望族之一,曾长期掌握地方政权,埃米尔由该族世袭。
在年开始的摄政时期和年以后的教派平衡政体中,马龙派在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的支持下,掌握了地方自治权,成为殖民主义在山区的代理人。
年,为了完全摆脱在伊斯兰统治下长期充当顺民的二等公民地位,以马龙派为首的各基督教派一致怂恿法国委任统治者成立“独立”的大黎巴嫩,以确保基督徒的利益。年正式独立后,各派形成一种权力平衡的新模式,即年的国家公约(未成文),各方承认马龙派在国家事务中领导地位,由该派出任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要职。作为平衡,外长由希腊东正教或希腊天主教人士出任,议会主度由十叶派出任,总理由逊尼派担任,德鲁兹派人则出任国防部或其他政府部长。
这种权力分配方式随着各派人口的增长,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显得不合理,要求改革的呼声逐年增高。~年黎巴嫩内战总爆发,2~5年黎巴嫩再度内战,期间出现长期危机,至此改革权力分配方式已成必然之势。9年的全国和解宪章和年的新宪章都明确提出废除教派政治,对总统、总理、总司令等军政权力职务的权限重新做了规定,但教派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权力的分配仍以教派为基础,3大教派仍是主导,其中马龙派虽在人数上失去了第一的地位,但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仍保持第一大派的地位,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仍由该派担任,只是权限相对缩小了。
十叶派
十叶派与逊尼派的斗争众所周知,穆罕默德归真后,一部分人认为应由阿里继位,但事与愿违。年,穆阿维叶夺得哈里发职位,建立了倭马亚朝。年,他的继承者击败了阿里次子侯赛因。
从支持阿里开始,后又支持其后裔的这部分人就是十叶派的先祖,他们在倭马亚时代和阿拔斯时代倍受迫害,虽然曾在埃及建立法蒂玛朝,但其后仍遭逊尼派的打击、迫害,不得不到处流散、逃难,其中有不少人便看中了黎巴嫩一带,把它当做栖身之地。黎巴嫩山区、南部和叙利亚均有相当比例的十叶派人。
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十叶派人历来被称为“穆塔卧来”,意即阿里的追随者。随着时代变迁,十叶派又分出许多支派,其中较有名的12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阿拉维派等在黎巴嫩均有信徒。他们当初主要生活在赛伊达、贝卡、巴勒贝克一带,现在的生活地域则相对广阔一些,但仍以黎巴嫩南部和贝卡谷地为主。
十叶派在人数上已成为黎巴嫩的第一大派,据~年统计,穆斯林占黎巴嫩人口的54%,其中94%属十叶派。
历史上的黎巴嫩主要是指山区,居民以马龙派和德鲁兹派为主,其独立性也体现在山区。年大黎巴嫩建立后,黎巴嫩的十叶派开始发挥作用,广大穆斯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殖运动,反对基督教压迫,积极争取民族的复兴统一。他们的斗争与当时发生在叙利亚的斗争遥相呼应。
黎巴嫩的十叶派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在黎巴嫩内部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年内战时期,产生了以十叶派为主的阿迈勒运动,在后来反对以色列占领和美、法等国武装干涉黎巴嫩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一度在巴勒斯坦武装离开黎南部后成为那里反抗以色列占领的主要力量。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十叶派在南部的作用与影响逐渐被新起的真主党取代。黎巴嫩真主党同样以十叶派为主体,得到伊朗和叙利亚的支持,是目前黎巴嫩南部,乃至整个阿以战线中最为活跃的力量。现在十叶派仍占有议会主席和国防部长等要职。
德鲁兹派
在当初马龙派把黎巴嫩北部作为主要立足点之后,与逊尼派矛盾并受排挤迫害的其他派别如十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信徒,和部分波斯血统的穆斯林从波斯一带来到黎巴嫩,将南部山区当作他们的主要立足地。像北方马龙派融合当地的迦南人、阿拉马人一样,南方的十叶派信徒也进行着类似的同化过程,但主要在穆斯林之间进行。因为本地的迦南人、阿拉玛人均为基督徒,除少数留下外,大部分都北迁,与北方的基督教各派融合。南方的融合除阿拉伯人外还有波斯人,有资料表明,阿拉伯塔米姆部落的一支加入了这一融合,到11世纪中叶,南方的十叶派信徒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德鲁兹派,到本世纪初,他们与马龙派一起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两个主角。
“德鲁兹”一名来自一位波斯传道者,名叫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德鲁兹,他曾是法蒂玛朝第6任哈里发(~)的助手。德鲁兹在穆斯林中首先提出尊崇统治者,缩小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之间的差距,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认为真主有9至10个化身,而最好的一个是统治者本人,这与信奉7位伊玛目的伊斯玛仪派相似。
德鲁兹派在黎巴嫩的传播过程中,还先后融合了一些显赫的阿拉伯部落,如马尼人、伊尔斯兰人、琼希拉特人等。近年来,琼希拉特人一直是德鲁兹派的首领。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德鲁兹派的势力扩展到舒夫山区和贝鲁特东南部。马立克时期,统治者杀害了大量非逊尼派穆斯林,其中包括德鲁兹派人,北方的马龙派乘机向南扩张,把势力一直扩张到德鲁兹的传统地区。
17世纪,德鲁兹派的派别斗争使马龙派势力进一步扩张。埃米尔法赫鲁丁时期(~)是德鲁兹派历史上的顶峰时期,统治的地域北起安塔基亚,南到巴勒斯坦的索夫德地区,德鲁兹派人的家园也因此扩展到卡尔麦勒山和加利利地区。年,那里有1.1万德鲁兹派人。
18世纪初,由于内部的盖斯派和也门派发生战争,使相当数量的德鲁兹派人从舒夫山区迁到了豪兰地区,在今叙利亚南部的德鲁兹山定居。这种迁徙活动在19世纪的教派斗争中发生得更多,如年德鲁兹派与马龙派进行战争期间,使德鲁兹山的人数多到足以成为德鲁兹派的第二聚居点。
在黎巴嫩正式独立前,德鲁兹山中的德鲁兹派人数超过在黎巴嫩其他地区的人数。后来由于连绵不断的内外战争和长期的动荡不安,逃到叙利亚的德鲁兹派人数与日俱增,但在舒夫、木坦等地区仍居往着大批德鲁兹派人,今天该派占黎巴嫩人口的6.7%,占叙处亚人口的3.1%。德鲁兹派历来是黎巴嫩的一个主要派别,它与马龙派的关系史曾是黎巴嫩山区史的主线,后由于大量人口迁往叙利亚,它的影响与作用便逐渐减弱,尤其是大黎巴嫩成立后,德鲁兹派在人数上被逊尼派和十叶派超出,从而被挤出3大教派,成为与东正教相仿的二等教派。
黎巴嫩 但由于传统的惯性,该派在近代的历次斗争中仍不甘落后,争唱主角。40~50年代以来,琼希拉特父子--卡迈勒·琼希拉特、瓦立德·琼希拉特作为黎巴嫩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凭靠舒夫、木坦地区对黎巴嫩事务施加影响,他俩领导的社会党是马龙派长抢党、自由国民党的老对手,他俩领导下的民兵在年内战中异军突起,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年内战中,他俩领导的社会党牵头组成亲苏的左派黎巴嫩民主阵线,与叙利亚的关系很微妙。2年后他俩领导的社会党又牵头组成除十叶派阿迈勒运动外的另一支重要反抗以色列占领的力量--黎巴嫩拯救阵线,他俩领导的民兵与阿迈勒运动民兵的军事行动在迫使以色列撤军,马龙派总统阿明·杰马耶勒废除5.17黎以撤军协议,转向叙利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德鲁兹派人自古热爱自由、独立,琼氏父子,尤其是父亲卡迈勒为使左派社会党完全掌权,取得在黎的统治地位,奋斗了一生。他本人想当总统,在这一点上与叙利亚存有严重分歧。年,卡迈勒被暗杀。这里顺便指出,德鲁兹派也是叙利亚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年法国委任统治者曾把叙利亚划分为5个小国,其中便有以苏韦达为首都的德鲁兹国,后来在叙利亚民族主义者的反对下,年复又合并为除黎巴嫩和伊斯肯德伦省以外的现代叙利亚,此后德鲁兹派人一直是反对法国委任统治的先锋,他们的起义活动遍及整个叙利亚。
(下一专辑: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