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书女性困境,世界同此凉热

发布时间:2021/6/20 20:02:40   点击数:
白癜风论坛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13750.html

《天空的另一半》

ABOUTthisBOOK

书名:《天空的另一半》

作者:尼克拉斯·D·克里斯朵夫/雪莉·邓恩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期:04/

评分:8/10

Intro

引子

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问自己:提到当代女性的困境,我会想到什么关键词?

我很容易会想到职场上的性别歧视、性骚扰、重男轻女、家庭暴力、丧偶式育儿等等。

这些话题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女性也许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这些或许是我们熟悉的世界里,我们看过、经历过的歧视与不公正。

可是,在我们的目光和足迹很少到达的地方,在那些陌生的国度,女孩们在遭遇什么呢?她们的经历和我们相同吗?我们和她们遭受的一切,背后又是什么?

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1/3的妇女遭受过家暴。年龄在15-44岁之间的女性,因男性暴力导致伤残或死亡的比率,比癌症、疟疾、交通事故和战争所造成的伤亡总和还要高。21%的加纳妇女表示,他们的初次性经验是被强暴;17%的尼日利亚妇女说,在19岁之前,她们曾遭受过强暴或者强暴未遂;21%的南非妇女表示,她们在15岁之前被强暴过。

每一个统计数据背后都有无数个鲜活的女性个体收到残酷不公的对待,这就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每天甚至是每小时都在发生的事情。

《天空的另一半》聚焦第三世界国家女性困境,作者是一对共同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夫妇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以及雪莉·邓恩,夫妻二人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调研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主要人物的故事展开,同时作者补充了大量的数据,也探讨了针对女性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每一个女性的遭遇都令人揪心,统计数据的结果也让人触目惊心,但是这些女性个体所展现出来的自尊与觉醒,反抗与互助,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女性力量。而且书中不少地方,也能看到我们当下讨论的一些观点,比如女孩帮助女孩,后果教育等等。

#1

《天空的另一半》中着重提及了三类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分别是性贩卖/强迫卖淫、性暴力和孕妇死亡率。三个话题分别围绕不同女性的故事展开,所以我也想通过三个主人公的故事来展开这个部分。

性贩卖/强迫卖淫

卖淫的症结并不在性行为或卖淫本身,而在于“强迫”和“奴役”。

米纳小时候被绑架卖到妓院,12岁那年被迫接受第一位嫖客,尽管米纳激烈反抗,然而妓院老板最终在她喝的水里掺酒,趁着宿醉强暴了她。像米纳一样的女孩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一旦反抗就会遭受毒打。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妓院里,真正的暴君居然是一位女家长阿依奴,她会自己动手,或者指派儿子和媳妇来执行任务。在妓院生活的十几年中,米纳一周平均有5天被打。在妓院里,没有人用安全套,米纳在没有医疗设备协助的情况下生下了两个孩子。阿伊奴把女儿带走作为人质威胁米纳。

她也曾经求助过警察,却遭到警察的冷嘲热讽,因为讽刺的是,警察本身就是妓院的常客。

性别暴力

在许多贫穷国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个别的恶徒或强奸犯,而在于整个社会弥漫的性侵犯风气。

沃妮雪来自埃塞俄比亚,在她的家乡,绑架和强暴女孩有着悠久的传统。如果年轻男孩看上一个女孩,但是付不起聘金,他就会召集几名朋友一起绑架并强奸女孩,这样一来,他就取得了谈判的优势。而且,在当时,埃塞俄比亚法律明文规定:一名男子不会因为侵犯女性而遭到起诉,只要他事后将其娶进门。

于是,年仅13岁的沃妮雪在半夜十一点半的睡梦中,被四个男人绑架带走,遭受了整整两天的殴打和强奸。沃妮雪回到村庄后,长辈们不断施压,让沃妮雪家接受两头牛的聘礼,嫁给带头强暴她的男性阿贝鲁。沃妮雪不愿意,设法逃出来之后又被抓回,且在法官面前强迫她嫁给自己。

最终,为了生存,沃妮雪搬到了警察局的监狱居住。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受害者待在牢里,施暴者逍遥法外。

孕妇死亡率

假若男人因生育而丧命,世人会袖手旁观吗?--联合国秘书长米基罗,年

来自喀麦隆的普鲁登斯换孕前从没有接受过任何产前健康检查。生产时,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产婆来接生,没想普鲁登斯的子宫颈堵塞,胎儿出不来。

阵痛三天之后,产婆做到普鲁登斯的肚子上蹦来蹦去,导致她的子宫破裂。

最后,家人雇了一名男子骑摩托车医院。主治医生叫皮皮。他明知道普鲁登斯需要立刻手术,但却执意要收美金。

可是,贫穷的普鲁登斯一家无论如何只能筹到20美金。皮皮医生认为家人在说谎,因为普鲁登斯的一个堂兄弟就有一部手机,价值超过美元。

于是,医院躺了两天,胎死腹中,并且胎儿的尸体慢慢的腐烂并毒害着普鲁登斯。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这种事每分钟发生一次。

#2

为什么?究竟为什么女性会被这样反人性地暴力对待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厌女症

社会中强烈的厌女情绪使得女性被当作一件物品、一种资源,而不是一个人来对待。

厌女症,指的是对女性的憎恶、仇视、歧视、偏见。

在厌女症的支配下,女性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庸、男性的资源,拥有和控制女性则是男性自我价值的体现形式。

从米纳和沃妮雪的例子里我们很容易发现厌女症的踪迹。

米纳和像她一样的妓女,被当作是男性发泄欲望的工具,她们被暴力强迫卖淫,没有人在意她们的健康,没有客人使用保险套,也没有人做过艾滋病筛查,在没有“使用价值”之后,就被丢掉。

在这样厌女现象之下,一整套暴力机制被建立起来,去摧毁女性、贬损女性,让女性受控于父权制下的传统定位,而这正是像沃妮雪一样的女孩儿们所遭遇的。

父权社会规定并给女性灌输,女性在失身之后就不纯洁了,没有价值了,因此女性的贞洁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在埃塞俄比亚社会中,男性充分利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教条来威胁女性,并通过和强暴过的女孩结婚,来合理化自己的罪行,甚至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圣人--因为他们拯救了一个失足少女,否则的话这些女孩更加没人要了。

女性的合谋

谈到厌女症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男性是罪魁祸首,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女性也是性别暴力的合谋,她们会伙同男性一起,站在父权的立场上,来伤害别的更加弱势的女性。

还记得管理着米纳所在的妓院的阿伊奴吗?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阿伊奴管理者妓院,从肉体上和精神上伤害一批又一批像米纳这样的女孩,因为她知道,虽然同为女性,但只有成为男性但帮凶自己才不会沦为像米纳们一样的弱势者和受害者。

父权制度洗脑女性,使她们丧失对同性的同理心反而成为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同谋。

在贫穷国家,女性管理妓院,女性让自己的女儿接受外阴切除手术,女性想生儿子而非女儿,女性带着儿子而非女儿去诊所打疫苗,甚至在塞拉利昂的内战轮奸案中,女兵把受害者引诱到强暴地点,并且在男兵强奸时从旁协助,压制受害者的反抗。

缺乏经济和思想基础

既然这样,女性为什么不逃跑,为什么不寻求改变呢?

这就涉及到女性被压迫的第三个原因,缺乏足够的经济和思想基础。

教育的缺乏使得相当多的女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出走的意识和勇气,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被厌女现象洗脑。

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庸这样的观念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她们于是转而成为男性的帮凶去压迫别的更弱势的女性,因为这是她们在无法跳脱出厌女症的情况之下,唯一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一些贫穷国家现有的社会机制和家庭机制之下,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权都掌握在男性或者说男权手里,而女性是作为附庸而存在的。因此,即使女性自我觉醒,有了出逃的动机,但是离开家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非常现实的生存问题。离开了家庭,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经济来源,一个人如何活下去?

#3

GrainRain

那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女性走出困境,独立自主起来呢?

如果我们细看以上的三个原因,不难发现,通过女孩帮助女孩、提供教育和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或许可以赋能女性,让她们自我觉醒,并切实地帮助她们反抗压迫、开始新的生活。

如果女孩儿们自己都不团结起来,又怎么能把女性作为一个整体解救出来呢?

在书中,我们看到由女孩儿莫利·梅利钦领导的西非团体“托斯坦”。“托斯坦”致力于反对外阴切除。在一些国家的传统中,切除外阴的目的是把女人的性快感降到最低,来减少女人红杏出墙的可能性。

而在一些非洲国家,类似于裹小脚般惨无人道的外阴切除运动直到近些年才逐渐减,而一些年长的女性仍然愤慨地表示“这是我们的传统啊!”

由莫利领导的“托斯坦”不是给妇女上课,硬生生地改变她们的观念,而是鼓励村民讨论跟切除相关的人权与健康问题,然后让她们自行选择。事实证明,这个软性推销方案的效果远大于强迫推销。

改变法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对观念,而只有教育能做到这一点。

莫利正式发现了这一点,才把“托斯坦”的重点放在贫穷村庄的教育上面。

通常“托斯坦”会派遣一名当地教员到村里讲课,包括民主、人权、解决问题、卫生、健康等等,男女都可以参加。年,一个由35名妇女著称的团体,在上完课后她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她们宣布从此再也不会让女儿进行外阴切除。

当然,这样重大的改变不肯能一帆风顺,“托斯坦”很快就遭到了来自男性和保守女性的反抗。

好在“托斯坦”没有放弃,而是顶住压力继续扩大范围,先帮助妇女团体确认经常跟她们村有嫁娶关系的其他村庄,然后举办村与村之间的外阴切除讨论会。

最终,在年,塞内加尔政府官方将“托斯坦”模式推广到全国,旨在废除外阴切除手术。

如果思想上的改变是第一步,那么经济上的援助能够进一步赋能女性,使她们独立起来。

扎伊尔玛本就因为贫穷而饱受折磨,而她还有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老公,整天一肚子怨气,通过痛打扎伊尔玛来发泄。

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不得不把年纪幼小的女儿送到姨妈家。

后来,扎伊尔玛接触到了小额信贷组织“奇迹基金会”,借了65美元,买了珠子和布,通过买刺绣等手工艺品赚钱,并且成为了家里唯一收入稳定的人,开始偿还丈夫的债务,送两个女儿上学,并且丈夫和她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虽然丈夫也许并不是真的尊重扎伊尔玛,但当她实现了经济独立的时候,就意味着她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她可以选择现在现在的家庭,当她想要离开时,她也仍然有底气。

因此我认为,女孩帮助女孩、提供教育和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或许可以赋能女性,让她们自我觉醒,并切实地帮助她们反抗压迫、开始新的生活。

而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或许直接的语言和肉体暴力没有书中第三世界国家那么频繁或显眼,但是针对我们当下社会的性别议题,以上三种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

其实我的最开始读这本书是在大半年之前了。

这本书是桃子介绍给我的,她在给我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接连用了「震惊」「不可思议」「毫无人道」「泯灭人性」这样的词。

的确,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恍惚。

原来,在我的视线没有触及到的土地上,居然每分每秒都有这样残酷到不真实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同性身上。

同时,我也感到一丝羞愧,羞愧于我自己的狭隘,仅仅把目光放在周围的、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因而缺乏了一种更广阔的视野。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当我在上硕士的时候第一次走进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里,看到大家的名牌上映着我仅仅听说过名字的国家,听着同学讲述他们的家乡发生的故事。

在类似这样的时刻里,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陷在单边主义叙事里面太久了,在女性这个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

在过去,我喜欢阅读像《向前一步》《82年生的金智音》这样的书籍,因为我觉得她们和我的生活更加贴近,但是,我似乎沉溺于自己舒适圈太久而忘记了在我生活的环境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

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是了解世界女性的处境,同时也是在提醒我自己,应该用一种更宽广、更有同理心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当我回顾总结《天空的另一半》中女性遭遇困境的原因的时候,我意识到,尽管看起来她们的遭遇比我们更可怕、更残酷,但归根究底,引起女性困境的因素都是同源的--父权社会的厌女症、女性合谋、缺乏经济和教育基础。

诚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女性的境遇相比部分落后的国家地区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和进步,但这仍然不是终点,我们仍需要警醒这些陷阱,来提醒自己不要向下坠落,在自我成长为一个更加独立的女性的同时,也永远不要吝啬于去帮助其他更加弱势的女孩儿。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基本把这本书重新看了一遍,再次读这本书,很多感受都和第一次读不太一样了,甚至完全推翻了,我觉得自己之前的看法有点过于狭隘了。

现在,我更愿意从积极地角度去阐述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每个人都值得一看。

如果一定要说负面的感受,那可能是:

1)我在深入了解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在大陆出版的版本存在一些删减,一是删去了有关穆斯林的章节,而是删去了有关中国官员的一些论述,对于这种阉割我是很不爽的,当然了,这也不是书籍本身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在此处提及。

2)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这些欠发达国家女性困境的根源和背后的机制,但这本书对于原因的分析有一点浅尝辄止。

不过,其实这也不能算是负面的感受,因为这本书的性质更接近一份调查报告,而不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所以它的使命就是呈现记者调查的社会现象,而不是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本书没有必要满足读者这样的期待。

如果想了解背后的理论,那应该去读更专业的学术著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原因分析部分,借鉴了一些我在《厌女》里读到的理论框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dt/201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