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以问题导向的制度建构应对重大风险的不确定

发布时间:2020/6/9 11:28:24   点击数:

[摘要]美国年大流感经历了当年春季、秋冬季和年春季的三波流行,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三波疫情中的一些失败的应对措施教训深刻,尤其是第一波结束后对欧洲染病人员回流放松警惕,带来第二波的高死亡率,更是教训惨痛。本文在分析美国当年疫情快速扩散与国际政治、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交通方式、信息通信、卫生环境等背景的关系基础上,反思美国三波疫情及其应对过程,并提出了以问题导向的制度建构应对重大风险不确定性的几方面启示。

[关键词]年大流感;问题导向;制度建构;美国;启示

年大流感(FluPandemic)首例病例最早在美国被发现,并在1年多的时间内经历了3波全球大流行,共造成美国50万以上人口死亡(也有数据是约67万,当时全国人口大约1亿人),更带来全世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死亡。此次疫情又叫西班牙流感(Spanishflu),得名原因是当时各参战国严格管制新闻,只有中立国西班牙进行了大量报道。疫情发生时各地一片混乱,消亡时无声无息。此次疫情在美国历史上几乎被人所遗忘,目前流行的美国通史中很难找到相关记载。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至今在很多国家甚至美国自身应对类似的大规模传染病时依然存在,反思其教训对我国完善疫情防控制度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年大流感的时代背景影响分析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传染病大流行相伴而生,它相比自然灾害往往超越地域、种族、文明,具有系统性、全局性、传导性等特点。比战争、革命、暴动等的影响还要深刻,因为它直接打击作为文明承载者的人类本身。瑞典病理学家福克·汉斯肯(FolkeHenschen)认为“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包括年大流感在内的传染性疾病大范围流行的原因,往往与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内外交通方式、信息通信手段和美国公共卫生状况等密切相关。

(一)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分析

历史上一些大的流行病疫情,往往是跨越国界,但与以往任何一次大规模疫情不同,年大流感是首次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全球性疫情,这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很大关联。大流感发生前的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爆发,除了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宣布为中立国家外,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亚洲的中国和日本等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美洲的美国都派军队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大洲的殖民地国家也被裹挟进来。一战爆发前的年开始,美国的GDP超越英国居于世界首位,在之前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英国居于世界首位。美国还通过挑起美西战争,击败西班牙,获得了对拉丁美洲事务的支配权。在太平洋地区,美国还将原属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宾收入囊中,开始逐步走出美洲,全面介入世界政治、经济事务。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德国在年2月实施了无限制潜艇战,意图用来打击对协约国贸易。德国军事舰船经常在事先不进行警告的情况下,击沉任何驶入英国海域的所有商船。在一战初期,美国在协约国(TripleEntente)和同盟国(CentralPowers)之间保持表面上保持中立立场,但暗地里基本上偏向于以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为首的协约国军事同盟。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美国也常常默许一些美国企业参与战争供货,甚至为协约国供应武器,也因此被同盟国误击沉了多艘船只。在这类事件频繁发生后,美国声称截获了德国鼓励墨西哥参战的密电,并将电文公之于众。声称的电文中,德国对墨西哥承诺,将促使美国将其西南部的墨西哥州等地归还墨西哥。上述行为激起了美国民众民族主义情绪,加上亲英的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财团的压力下,美国于年4月正式宣战,先后向欧洲派兵20万人。美国政府参战行动在国内被宣传为正义的拯救行动,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征兵活动,兵员也在国内外频繁调动。在全球范围内,几大洲的各参战国也频繁调动兵力,这些都为后来病毒的广泛传播埋下了伏笔。但政治家们将视线聚焦在战争上,没有人将已经在士兵中发生的疫情当回事,人员调动依然在大规模进行,并缺乏响应的防护措施。国内民众围绕战争的各类欢迎、庆祝、募捐等集会活动大量举行,也为可能出现的疫情留下了规模爆发的隐患。

(二)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传染病疫情状况与一个国家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年大流感也正处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别历史时期,因此也与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历次流行病疫情有着很大不同。南北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史称“镀金时代”(TheGildedAge)。年到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94%,英国仅为1.9%;美国GDP总量增长了5.26倍,英国只增长了2.24倍。到年美国人均GDP也超过英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奠定了物质基础。到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镀金时代”后期,也开始伴随美国注重社会改革和制度完善的“进步时代”。到年大流感爆发前后,美国远离一战战场的情况下,多年发展加上多年军事供货带来的持续繁荣,美国社会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市郊定居,以往以小规模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活,开始逐渐让位于大工厂工作、大众化娱乐相交替的近现代都市工作和生活方式。当时的美国人在动辄成千人、上万人聚集的规模化工厂中工作一整天后,成群结队地前往电影院、舞厅、台球厅、游乐园等人员聚集场所,参加各种室内娱乐活动。近代化的大面积室内场所的建设,也为这些活动提供了现实可能。各类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些组织经常举行各种游行、集会、罢工等大型集体活动。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使社会上各种公众聚集场合大幅增加,全国范围传染性疾病大规模流行的发生概率大增。但在疫情初期,当政者对这方面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未引起高度注意。

(三)国内外交通方式现代化的影响

年大流感环境下,交通状况改变了病毒的传播路径,通信发展带来了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对信息报告、舆论传播有着较大影响。铁路运输方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发达,年美国全国铁路列车旅客数量比年增加了两倍,年则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当年就超过了10亿人次,外出火车旅行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首选方式。公路运输方面,初期由于制造工艺落后、规模化生产未形成等原因,汽车销售价格昂贵,一直到20世纪初也只有少量美国人能够拥有。但随着年亨利·福特的T型车发明,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年汽车生产线上马,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汽车价格更是大幅度下降。此时美国普通公众也能负担得起购车费用,汽车在美国城乡变得更为常见。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美国第一条地下铁路系统于年在波士顿建成使用,纽约和费城等城市也先后建立了地铁系统和有轨电车。国际航运方面,主要依靠的是远洋船舶运输,波士顿、纽约等沿海城市港口成为国际航运的重要节点。

美国国内铁路、公路、城市公交的广泛普及,国际上战争时期大规模的跨国远洋兵员运输,一方面使大规模人群在封闭车厢或船舱中密集,也形成了流感大流行的天然温床;另一方面,近代交通工具的技术进步,加速了人员的大规模长途流动,成为疫病远距离甚至跨国传播的重要运载体。美国年大流感中,死亡最严重的第二波疫情来袭路线,几乎都是沿着铁路线在美国国内迅速传播,并在重要交通节点城市相继爆发,并渐次扩散到周边地区。在国外,则是首先在远洋运兵船到达的法国、塞拉利昂等有关国家的沿海港口城市传播,并从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迅速传播到各国内陆地区。在初期,尽管国内外疫情已经开始蔓延,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但整个社会并未对交通与疫情之间的关系给予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jc/171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