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敦

刘益康九陈中国矿业之痛

发布时间:2021/8/22 14:33:33   点击数:
白癜风要忌口什么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64851.html
                          

导读:

一:47.54美元/吨折射的开矿逻辑

二:诚信是勘查市场的基石

三:找大矿该告别“唯斤两论”了

四:“潜在经济价值”不提也罢

五:公益地质队伍非体制改革“收容所”

六:矿业“寒冬”,袖手还是出手?

七:矿产勘查当慎重对待环境禁区

八:矿产勘查也当警惕“产品”积压

九:矿产勘查业“产能”过剩之痛

一:47.54美元/吨折射的开矿逻辑

愚人节过后第二天,直接进口含铁62%的铁矿石价格,就如约而至地跌破50美元大关,跳崖式地跌到了47.54美元一吨。

十年来,铁矿石价格起起伏伏,眼看着大把大把外汇,哗哗地流进国际铁矿商的荷包。一会儿钢铁厂深陷泥潭,行业亏损;一会儿铁矿山落入火坑,闭坑下岗。对国际铁矿商垄断的谴责,纵横连合的艰苦谈判;无数的研讨,无数的建议,和过去十年的中国足球一样,无解答,无结果,一直啃噬着国人的心灵。

现在,铁矿资源税也降了,简直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47.54美元/吨的铁矿石价格,只有3年前最高价的28%。国际铁矿商依仗着十几美元一吨的离岸价,不管铁矿价格多么低,采取了熊市增产的逆袭战法。他们想干吗?答曰:拖死无竞争力的铁矿山,再来享用下一顿高价铁矿的盛宴。这一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十多年前,一位国内学者根据GDP增长趋势,以严谨的态度预测了国内未来铁矿石的巨大需求。无奈与计划经济预测方法的主流意见相左,双方的预测结果也相距遥远,引发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波澜。这个重要的预警信号,就这样被湮没了,战略应对措施更是无从谈起。

危机到来,立项勘查铁矿,谓之增加储备。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样就可以争得铁矿价格的谈判话语权,那就错了。找矿捷报虽频传,但传来的是深埋在千米以下、含铁30%上下、打了引号的“铁矿”。那么多大型、特大型,还有亚洲最大,也未能为铁矿价格谈判添上一枚小小的砝码,我们的对手更是不予理会。

提倡提高自足率,增加国内铁矿石产量,以对抗国际铁矿商的高价,似乎理所当然。于是乎,门槛松松,千军万马采铁矿。可惜,不少国内铁矿山如一叶扁舟,在市场波浪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破产下岗。苦果谁咽?放眼看看一些铁矿集中区吧,现在是多少地方山河破碎,草木呜咽,环境透支!

十年来,走出去找矿开矿,把我们的思路和办法搬到西澳荒原和非洲丛林,以为在那里找铁矿、开铁矿,一切都可以搞定。因为用国内的眼光看,以国内标准比,个个都是好铁矿。但澳洲人纳闷:怎么我们卖不出去的矿,中国人就买?现在来看,结果是溃不成军。一个铁矿,就耗去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试问谁来买单?

看到这个刺眼、暗含杀机的47.54美元/吨,笔者想到了这样一连串的事儿:要有不受干扰的,严谨的中长期资源战略研究;要真心诚意地承认我们的铁矿禀赋就是远不如人,拒绝呆矿;不可持续的、缺乏竞争力的国内铁矿开发,要限制甚至禁止;矿产勘查开发的走出去,要市场化、国际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的事照搬到国外。

计将安出?考验更高智慧,没有现成锦囊。

二:诚信是勘查市场的基石

6年前,笔者曾撰文《勘查造假:一枚未引爆的炸弹》,指出造假是矿产勘查市场的杀手。一文激起三重浪:一种观点认为,此乃个别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在给地勘人抹黑,自断生路,影响稳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说了也白说。浪起浪又落,对造假的宽容和不作为,使得在这几年里,勘查造假依然混迹于市,甚至成了“虚弱”的敏感话题。

探矿权不像地产那样价值比较清晰。一块探矿权,其下埋藏的矿产和找矿潜力,看不见、摸不着,其价值几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纸勘查报告对它的描述。马克思说过,资本家为了%的利润,可以冒上断头台的危险。区区一纸勘查报告又怎能挡得住暴利的诱惑?而且过去几年,探矿权转让市场上,靠勘查造假获得暴利者,鲜受惩处。正是对造假的宽容和不作为,造成国内勘查市场混乱,令投资者吃尽苦头。

再看看勘查市场成熟的国家,他们管理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控制勘查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不仅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程序要受法律制约,而且要对造假扰乱市场者严惩不贷。加拿大西南金矿公司的总经理帕特森,在播卡金矿勘查中,为了推高股价牟利,将本不相连的矿体恶意连成了大矿体。由此,加拿大骑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侦办这个造假案件。最后,此公因造假付出的代价是,家产被罚没和被处以13年的牢狱。

国内矿产勘查投入已连续两年下滑,尚未有回暖迹象。除了矿业的周期性,以及国家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矿产勘查市场出现诚信危机。曾经的矿产勘查投资者,有的买了假矿床,有的被假品位忽悠,结果血本无归,输得很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面对勘查造假,勘查投资者望而却步。就连证交所也不愿接受仅从事矿产勘查的企业上市,只因承担不起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

当年三鹿奶粉添加三氯氰胺事件,虽以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而告终,但中国奶业受到的重创,直到7年后的今天也未能消除。人们还在从香港、欧洲、澳洲等地,蚂蚁搬家式地运洋奶粉。造假对勘查市场有无更长远影响,尚需拭目以待。但眼前的混乱足以告诫我们:对于勘查造假,不能大题小做,更不能不闻不问。要让勘查市场回归最基本的秩序,勘查造假这一“杀手”,当立除。

为此不妨考虑:第一,建立勘查技术标准、规范之上的法规,就像加拿大制定的矿产项目披露标准(NI43-),将造假装进法律法规的笼子里。第二,建立行业自律的黑名单。在过渡期,一旦发现造假,就吊销勘查资质,让造假者清楚须付出的最低代价。第三,建立独立勘查地质学家制度(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称资格人士、合资格人)。他们最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确认勘查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并对其终身负责。

三:找大矿该告别“唯斤两论”了

打开地勘单位的网页,翻开报上的新闻图片,“以找大矿立功,得大奖为荣”、“吃大苦,流大汗,找大矿”等标语和口号,激动人心。地勘人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疲劳和寒冷,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地下的宝藏。

何谓大矿?业内的依据乃是《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我国关于矿床规模的概念,源自于前苏联,就是根据矿石量或金属量的多寡,以重量为单位,来划分矿床的大、中、小。这一标准在我国已走过60年,即便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30年,也没有根本性的修改。近年来,又衍生出超大型矿床的提法。虽未诉诸文件,但相沿成习:五倍于大型矿床的规模,就算超大型矿床。

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在以斤两数定英雄、找大矿。但是,除了斤两分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内涵,值得找大矿的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erhatit.com/flddt/209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